亲爱的网友们,如果你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_枯竭型城市纪录片不是很熟悉,那么你来对了地方。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_枯竭型城市纪录片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行星地球纪录片观后感
《planet earth》是BBC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共分为11集,依次为:南极北极、山脉、淡水、洞穴、沙漠、冰雪世界、丛林、浅海、季节性森林、深海,每集48分钟左右,从陆地到海洋,从地底世界到世界屋脊,在横广与纵深上全面细致的讲述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电视 形态,以纪实手法还原真实世界,在所有的视频形态中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因此也常常拿来用于 目的,从本质上说《行星地球》最终目的是为了 地球公民珍惜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家园,然而从表现形式看,影片中并未出现说教的成分,而是用震撼人心的画面和娓娓道来的解说给人心灵的震撼,引发反省式的思考。在我观看到高清模式的第一刻便知道这部鸿篇巨制绝非短期之功所能完成,事实上,纪录片的拍摄成本高达2500万美元,摄制组走遍了7个大洲,用了5年时间拍摄而成。这是这些背后的努力与高标准使得《行星地球》一诞生就使得屏幕上的许多其他影视作品相形见绌。
想要完全的记住这11集的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观看时总会有一些画面深刻的定格在你的脑海中,启发深入的思考:
(一)
太阳在北极升起,一只北极熊露出试探的脑袋,而后从洞穴里爬出来,它的身后跟着两只可爱的小北极熊。然而没有玩耍和享受的时间,母北极熊饥饿难耐,现在的急迫任务是猎捕到足够的食物。这个部分让我想起后面的一头公北极熊,它已经在海水里游了很长的时间。但是仍然没有猎捕到食物,万般无奈的它不得不冒险去攻击海象群,几次努力之后都没有成功,可怜的北极熊只能默默等待死神的来临,它趴在那里无望的眼神让人看了很心疼。这些又让我想起最近看过的报道:猎食越来越艰难的北极熊竟然同类相残,公北极熊攻击小北极熊,以此补充能量,看到那张图片,大熊嘴里叼着几乎只剩下头的小熊,雪地上是浓重的血迹。
北极熊遭遇如此困境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极冰川加速融化,原本要靠踩着浮冰来觅食的北极熊现在不得不提早回到岸上,觅食的不足让北极熊变得越来越瘦,体内脂肪的减少让它们难以熬过严寒,才有了同类相残的悲剧,罪魁祸首是全球气候变暖。
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包括甲烷、臭氧等,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自然产生与自然吸收始终保持一种平衡,但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断地释放到大气中,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阻止了地面热量向空中散发,因而使地面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危害影响是深远的:它会导致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到临海 和岛国的生存;改变自然生态,减弱大气经向环流,改变降水分部,干旱和虫害加剧。
(二)
镜头深入一个山洞,露出大熊猫大大的一张脸,大熊猫怀中抱着小熊猫,如同母亲怀里抱着自己的宝宝,温馨的画面。六月的非洲异常干旱,极度干渴的象群和狮群共同想用一个小小的水坑,夜晚来临,大象变得危险起来,最终一头脱离象群的大象被狮群攻击,狮群享用这份大分量的美餐。大熊猫在我国属于国宝级动物,数量已经十分稀少,而性格一向温和的大象同样面临着数量逐渐减少的危险。
据英国《卫报》报道,从2000年到2009年短短十年间,从中华白鳍豚到圣赫勒拿岛红杉,因为过度的猎捕和开采,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污染以及人类活动,一些已经在野生环境中消亡或者宣告彻底灭绝。在自然界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尽管人们知道它们濒临灭绝,但是出于谋取经济暴力等的目的,仍然进行着猎捕和杀害:非洲丛林象的'象牙是偷猎者垂涎的,杀死一只大象可为偷猎者带来数千英镑的暴力;淡水豚的数量非常少,水质污染和猎捕对其数量影响十分严重,我国的扬子豚已于2006年灭绝,是50年来灭绝的第一种哺乳动物。这让我想起一些奢侈的吃消费:鱼翅,是由鲨鱼鱼鳍干燥加工而成,价格不菲,人们将鲨鱼捕获,残忍的将其身上的鱼鳍切割下来,然后再将鲨鱼扔回水中,鲨鱼不能游,不能呼吸,最后死在水中。一条鲨鱼只取其身上极小的一部分,鲨鱼却要因为这小小的一部分而丧命;同样的,燕窝是极奢侈的补品,金丝燕用唾液建筑尽美的巢穴,人们将其巢穴拿走换取大把的钞票,失去巢穴的金丝燕不得不再建,如此循环,直到金丝燕吐血筑巢而死。
森林里的生长比赛,植物为了获得充足的阳光,必须努力不停的生长,最终那些优先占有较高位置的植物形成层层树叶层,光线被一级级的削弱;但在潮湿的地方却生长出了独具形态的菌类,并因此成为一个生物链的起点。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题,也是陆地上最大、最理想的物种基因库,据测算,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约有13万~15万平方千米的热带雨林变成荒地,非洲的热带雨林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估计,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草构成了草原的主体,自然的气候变化使干燥的草原引发一场来势迅猛的大火,然而大火后,草能够迅速恢复生机重新生长,维持草原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从极地到赤道,物种的丰富程度呈增加趋势,热带雨林几乎包含了世界一半以上的物种,在自然地理形成过程中意义重大:生物多样性提供食物、药物和部分工业原料;具有景观、 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价值;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多种自然灾害;具有清洁环境等作用。生物多样性遭遇的破坏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森林砍伐,过度利用,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猎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入侵等等。生物多样性是脆弱的,极易受到破坏。
(三)
戈壁的干季,水的缺乏引发了空前的动物大迁移,象群在母象的引领下寻找记忆中的水源,一头小象和象群走散,等待它的将是残酷的命运。经过几周的旅行,迁移的动物终于找到了沼泽水源。之前的极度干旱和此时的碧水蓝天形成了强烈的画面对比,动物的喜悦在此时被加强以渲染。
水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地球生物的生命之源,是地球能量、物质循环与生物新陈代谢的主要介质。天然水中97.3%以上是难以被直接利用的海水,余下的淡水资源分部于高山冰冠、极地冰川、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大部分取自河流、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中,其总量仅占世界天然水总储量的1%左右,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相当有限的。由于水资源补给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它们具有随机性和周期性,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因此缺水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问题。
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使河流、湖泊面积日益缩小,地下水日益枯竭,造成水体污染。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工业废水,农业生产工程中排出的污水以及渗入地下的城市污水正在导致越来越多的水体遭受污染。童年记忆中干净清澈的小河不再,而是飘满绿色物体的臭水。水体污染造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1953——1956年,日本富熊本县水俣事件。熊本县水俣港渔民出现中枢神经性疾病,研究表明为水俣化肥厂排出的汞侵入鱼体,体内含汞的鱼、贝进入人体所致;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骨痛病,由于当地居民长期引用受金属镉污染的河水和稻米,使镉积存在体内损害了肾功能,导致骨骼软化畸形,周身疼痛,先后死亡200多人。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直接的;水质受到污染会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使用污染的水体灌溉农田,会破坏土壤,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水体受到污染会危及到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衍,造成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四)
从地球上空看去的黄 域,与天空几乎相接的黄色风暴,无边无垠的黄色沙漠,蛇将身体藏入沙土中,镜头拉近,可以看到如细雨般落下的沙粒,甚至可以听到沙落的声音。一片黄色的背景下,一头骆驼孤独的站立着,在沙漠的热气浪流中只能看到大概的轮廓。
沙漠的形成是自然长期作用的结果,陆地的表面大约30%部分是沙漠,此处我们探讨的主题并不是沙漠,而是沙漠让我想起的荒漠化。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发生的大灾荒,就是荒漠化所引起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次环境灾难,难民的悲惨景象震惊了全世界。从1991年底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准备的报告的评估结果来看,全球沙漠化面积已从1984年的34.92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的35.92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 和地区。遭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 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人为因素主要指的是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及工矿建设破坏植被,使地表 。荒漠化的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在于它所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使农牧业减产,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大气尘土,引发沙尘灾害,因此,荒漠化被成为“地球之癌”。
以上所述的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污染、荒漠化只是我们所面临的众多环境问题中的一小部分,事实上,我们的环境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部分组成:环境污染包括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其他污染;而生态破坏主要有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锐减。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一个男孩的降生成了世界各大 机构争相报道的消息,这个男孩就是地球上第50亿位公民。世界人口的大爆炸,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都将是我们在21世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上映的《2012》是时下人们关注的电影,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在电影中被真实的勾画;美国科学家测定2036年将会有行星撞击地球,科学家们甚至提出了几种预防该行星撞击及延续人类文明的方法。在我看来,无论地球的末日是哪一天,也不论人类的毁灭形式是哪一种,活在当下的我们,都应该认真的去解决现在的问题,用理智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
对于环境问题,我们确实也已经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各国出台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组织与峰会,国际性的环境保护项目,新能源的不断开发与应用……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事实上,人类的每一次对自然的伤害,自然都给予了严厉的反击,树立的正确的行星地球观,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的蓝色星球需要每个公民的呵护和关爱。
环球同此凉热的分集剧情
讲到大自然就会看到食物链,从食物链顶端到昆虫蚂蚁、植物、菌类哪一环破坏了都会影响整个生态平衡。这次看这部纪录片和以前看动物片感悟不一样,以前是看热闹,这次可能年龄大了吧,更多了一些感悟。
首先,不管昆虫类、哺乳类、猫科类等哪个种类生物,这一生做的就是三件事:吃饭、交配、繁衍下一代。这也是人自封为高等动物的不同之处吧。但众观世人,大多人这一生做的事无非也就是这三件事。要有一个好饭碗,好工作,能挣钱多一点,生活好一点,就会得到漂亮女孩青睐,更或有一群女人,有好多孩子。在人们所称的低等动物界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有一个场景,由于干旱一批白公马领着一群母马在一处水源饮水,不久后另一匹黑公马领着另一群母马也来到这处水源,此时,这两批公马必须一决胜负,如果黑公马不能战胜白公马,自己的一群母马就要投奔到白公马后宫了,因为白公马现在有水资源,这代表着有能继续活下去的资源。最后黑公马战胜了白公马,获得了水源,也得到了白公马的妻妾,白公马只能孤寞的离开了。众观人类历史长河,何其的相似,在古代,谁有权势谁就能妻妾成群!只不过到了现在一夫一妻制,人类从以前的野蛮人慢慢的进化的更文明了而已,但人类终究是从灵长类进化而来,是哺乳类动物,哺乳类动物是不讲究一夫一妻制的,只有鸟类才一夫一妻制,刻在人类骨子里的基因还是有的,所以现在会有小三、红灯区等现象,就不难理解了。至于以后这种基因会不会进化的像鸟类一样,一辈子只认准一个人,我不知道,我知道在我短暂的生命中是改变不了的了。
再说说狩猎,每一种生物睁开眼就开始忙着填饱今天的肚子。只不过有的物种吃一顿可以顶十天,有的需要天天进食而已。有的是团队作战,有的是孤军奋战,历史演进到今天,每一种生物还能存活在世上,自由能存活的道理,要不然是其繁衍能力强大,要不然是适应能力强,总有其能生存的原因,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且还要看你命好不好,投胎的哪个大陆出生,如果出生在资源好的地球版块,生存压力小一些,采食更容易一些;如果出生在非洲沙漠这种地域版块的物种,即使是猎豹、雄狮,相比其生活在其他地球版块的同类,这一生狩猎遇到的失败也更多。当时看到这的时候,心里不禁联想到人类,人类何尝不是这样,今天生活在非洲的兄弟,生活条件和现在的我们肯定没法比。连吃饱都成问题,哪还有时间谈什么理想。
最后城市篇我想制片人主要想表达人与动物和谐共存这个概念,因为今天大自然发展成这样,都是因为人类疯狂生产繁衍,破坏了生态平衡。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埃塞尔比亚的哈勒尔人和斑鬣狗能和平共处。每到了晚上一群穿过一道通往这个城市的墙进入这个城市,屠夫会把骨头给斑鬣狗吃,而一个叫约瑟夫的老头用一种声音能把斑鬣狗召唤到自己用,可以用手直接喂斑鬣狗进食。这个传统在这里已经有几百年了,这里的斑鬣狗也不会袭击人类。要知道这些斑鬣狗是野生的,不是动物园里那种从小本人饲养已经失去野性的动物。
真的是没有什么不可能,关键看想往哪方面发展,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人和动物如此,人和人更如此,人世间都更多一些信任,都多一些互助,世界真的会变得更美好!
戈壁的干季,水的缺乏引发了空前的动物大迁移,象群在母象的引领下寻找记忆中的水源,一头小象和象群走散,等待它的将是残酷的命运。经过几周的旅行,迁移的动物终于找到了沼泽水源。之前的极度干旱和此时的碧水蓝天形成了强烈的画面对比,动物的喜悦在此时被加强以渲染。
水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地球生物的生命之源,是地球能量、物质循环和生物新陈代谢的主要介质。天然水中97.3%以上是难以被直接利用的海水,余下的淡水资源分部于高山冰冠、极地冰川、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大部分取自河流、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中,其总量仅占世界天然水总储量的1%左右,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相当有限的。由于水资源补给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它们具有随机性和周期性,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因此缺水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问题。
《行星地球》是BBC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共分为11集,下面是行星地球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
跨国媒体行动暨大型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黑色·困惑》,
第二部分为《黄色·回忆》,
第三部分为《绿色·抉择》。
12集纪录片分为三部曲,三部曲的谋篇布局是按照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划分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长达9个小时的纪录片,将串接起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 如果把时间压缩,用一年代表5000万年,那么地球的寿命是92岁,而作为现代意义的人类仅仅出生了8小时。而就在短短的五分钟以前,人类世界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然而,就是在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五分钟里,地球似乎已经突然变得不堪重负,变得气喘吁吁……
时光倒流两百年,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诞生在18世纪末的英国、19世纪中叶的中国、20世纪大战后的美国,看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一集 海平面 大气层 世界末日
今天的人类将面对世界末日的来临么?我们一次又一次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末日传说的破灭,我们的担忧仅仅是杞人忧天么?科学研究显示,20世纪气温演变模式明显异于过去的1000年,气温以极快的速度偏离平衡位置,显出一去不复返的态势。
气温迅速变暖造成北极圈内海冰大幅度融化;
被誉为“人间最后的乐园”的马尔代夫正面临着“失乐园”的危机;
神秘而脆弱的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因为气候变化,这里的冰川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急剧融化。如果“亚洲水塔”消融,亚洲十多亿依靠这些河流的人口每天的用水都将无法得到保障……
造成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根源,最大可能是源于人类自身的活动,工业化以来的人类文明方式的改变以及化石燃料的过量开采使用,正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200多年前,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世界,由此奠定了今天世界文明的方式,同样是来自于那一次工业革命,它正在一天天加剧着地球的变化,同时也在加剧着人类的恐惧。
第二集 白棉纱 黑化石 自然之死
在十八世纪中叶的英格兰,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也面临着一个寒冷的冬天。印度生产的棉纺织品价廉物美热销一时,新兴的棉纺织业迅速在英国繁荣起来。更重要的是,在棉纺织行业中诞生的新技术开启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小男孩詹姆斯目睹了新技术在棉纺织业中带来的一次次变革。他见识到了蒸汽机在工厂里的首次应用,受震撼于机器的惊人力量的同时,还认识到新兴的科学技术能够所有者带来财富与荣耀。
新的技术所带来的工厂大生产,也在改变着城镇的面貌。成年之后,詹姆斯在英国第一座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始了实现梦想的努力。几经起伏,詹姆斯终于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工厂主,还进一步经营煤矿生意,成立家庭,迁往雾都伦敦,生儿育女。直至晚年,詹姆斯仍全然陷于对工业新技术的迷恋,亲自目睹了火车的试运行,更是参与了对新兴的铁路事业的投资。对新技术的追求成就了他的一生,他也坚信,科学所赋予人们征服自然的力量,最终会使人类达到理想之国的境界。
这个时代的人们不断发现自己能够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人,终于能够依靠科学和理性法则征服了自然,改造了自然,成为了king of earth,地球之王
第三集 先农坛 珍珠街 适者生存
19世纪末的清帝国,刚刚从风调雨顺,天下大治的美梦中惊醒。工业文明巨型机器发出的轰鸣声,却让世界上那些延续了几千年文明的农业王国突然面临生与死的艰难抉择。
丁仲仁是同治年间清政府官派留美的幼童之一,他在大洋彼岸的这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里接触到了另一种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亲历了费城博览会的盛况,目睹了爱迪生实验室的电灯展示,感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西方蒸蒸日上的前进步伐。
在19世纪末这场世界范围的竞赛中,古老的中国一直打算有限度地效仿欧美,避免遭到历史的淘汰,而被中国人讥称的花旗——新生的美国,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向世界宣布自己后来居上的地位,主导历史潮流发展的方向。
在学业中断,丁仲仁被召回国内,看到的仍是一副保守封闭的破落景象。在中法战争中,他所供事的马尾学堂被毁,丁回到乡下家中,希望用宗族土地兴办工厂,富民强国,可是受到家人民众反对,父亲也因此郁郁而终。
甲午战争之后,丁仲仁更坚信社会达尔文之优胜劣汰的道理,认为必须走西洋之路,才能在残酷竞争中存活、自强。但先进文明冷酷、掠夺的一面,又使他一直深陷困扰之中。
1900,人类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在世界的东方,一个古老而辽阔的 刚刚从一场巨大的创痛之中苏醒,在之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将耗尽每个时代的所有的能量,来建立向往已久的工业文明,实现百年梦想的再度崛起。
第四集 美国梦 黑金子 全球变暖
经历了两次全球性的战争,人类社会在喘息中又迅速恢复了元气。美国成为世界级的超级大国,掌控了丰富的资源,在长时间的和平发展下,享受着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物质文明。
麦克是典型的战后“婴儿潮”一代。住郊区住宅,拥有私家车、在超级市场购物、从电视机里看阿波罗登月。从一个贪吃的小男孩到透支7、8张信用卡的社区医生,麦克总觉得只差那么一点就能填满自己的欲望。在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因为之前投资了私人油站的买卖,麦克狠狠地大赚了一笔。
石油的确是黑色的金子,在朋友介绍下,麦克暗地里进入了石油走私的生意之中。在走向财富之塔的顶端,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的同时,麦克没有感觉到一些原先十分珍惜的东西正离他远去。
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麦克经历了一场浩劫变得一无所有,以一个无名氏的名义和一批欧洲公益组织的 队来到斯里兰卡。本想在这里安静地生活下去,但是两年后的小镇上开始有了手机、学会上网,路过的汽车的引擎声使得小镇热闹不已。这里和美国越来越像……
伴随着美国 的世界流传,导致很多 经济发展模式都在不自觉的遵循这美国式的发展模式,而这建立在廉价能源基础之上的社会经济模式也间接导致了全球变暖的加速…… 当蒸汽织机在英国的小镇上轰隆运转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未来的两百多年里,人类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在争吵和抉择中,我们能够相信谁的声音?千百年前那些在风雨沙尘中兴衰明灭的帝国和家园,会不会就是我们将要经历的未来?
在那个所有人都要任由暴雨、干旱、狂风与洪水所摆布的久远年代,是否会曾有一些难以忘却的经历,留藏在人类的记忆深处……
在工业时代之前的那一段漫长回忆中,我们的先人是如何通过他们的智慧与大自然与和谐相处,世世代代延续着古老的文明?
一位王者的荣辱,一个 的诞生,一种文明的兴衰,环境与气候的变迁又是如何在一个时空的关键时刻介入了历史……
第一集 稻谷 洪水 大迁移
人类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了十几万年,然而人类至少在近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里,是以打猎和采集为生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诞生也正是源于气候的突变。
在距今大约12000年左右,温度骤然下降,世界各地转入严寒,这就是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 随着气候的急剧转冷,食物的匮乏明显突出,当年随温度回升而增加的人口对食物感到严重不足。这一威胁触发农业文明的萌芽 。
那是一段漫长而寒冷的岁月。赫图人能够打来的猎物和采集的果实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从高山一步步搬到河边的谷地,但是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在每年中异常短暂的夏天,族人们不得不采集一些易于存储的食物用来过冬。
一个名叫弃的男孩带领族人开荒种植,这个伟大的英雄将带领族人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然而令人们悲伤的是,这个英雄最终却无法分享收获的快乐。
随着新仙女木降温事件的结束,地球气候开始普遍转暖。丰沛的雨水洒在了大陆深处,滋润着文明正在兴起的大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噩梦一样的灾难改变了赫图人的生活,天像裂开了无数道口子,大雨铺天盖地朝大地倾泻下来。大河怒涛翻滚,洪水吞噬了一切……
《孟子》记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四千多年前,频繁的洪水造成良渚 、龙山 的衰落,但却也促进中原地区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华文明的诞生。
赫图的首领伯益跟随大禹治水成功,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嵩山之阳的这一片无边无际的平原被称作豫州,这里是天下的中心。越来越多流散的人群也汇聚到这里。
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为资源、人口和土地所发生的冲突和战争,是我国原始 起源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文明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第二集 丝路 绿洲 罗布泊
作为中国通往西域诸国必经之地,楼兰是匈奴与汉朝争夺的焦点。为了阻止楼兰反叛汉朝,大汉天子下令楼兰王率领楼兰全部子民放弃故都,举国南迁,这个古老的 不再被称作楼兰,而是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鄯善。
公元350年,鄯善国王派遣年轻武将广仲,袭取楼兰。广仲率军顺利夺回了失去多年的楼兰,但是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慌。眼前的楼兰并不是先人留下所描述的美景,这是一座已被废弃的荒城。在最后一个楼兰人的指引下,广仲来到一间破旧的小屋,楼兰城残存的档案,逐渐解开他内心的疑惑。
西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依靠着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充沛的流水,这里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然而长时间的垦后撂荒极大的破坏了楼兰的生态平衡。此外,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楼兰人口激增,引发了大规模的砍伐。森林的破坏,撤掉了阻截风少入侵绿洲的屏障。
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气候的转干使河流水量减少,河流流程缩短,使塔里木河水系瓦解,而人类行为对于楼兰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天的人们也许再也见不到昔日楼兰的繁荣了,广仲带着最后一点希望登上了楼兰的城墙。一切都彷佛死去了一般,眼前的这座城市就是祖先描绘的那个如梦境一般美丽的楼兰吗?
第三集 大草原 长城墙 上帝之鞭
勃日特出生在中亚细亚草原长途跋涉的马背上,母亲用生命迎接了她的到来。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勃日特见证了12世纪末到十三世纪蒙古帝国成长的整个过程,同时也经历了大草原气候冷暖交替的变化。
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提地球科学研究所树轮实验室与蒙古国立大学合作,在位于蒙古中西部塔瓦格基泰山脉的高地上收集已经存活了五百年的西伯利亚红松的标本,并由此绘制了一条温度曲线。
12世纪转冷的气候威胁着蒙古人的生活。持续干旱无雨的气候,使草场大面积枯死,饥寒交迫的蒙古人为了生存争战不断,年轻的铁木真挺身而出,成功地统一了蒙古族,被尊为成吉思汗,勃日特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为了成吉思汗‘’让蓝天下的所有土地变成蒙古人的草场‘’的誓言立下了赫赫战功。
古气候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十三世纪的到来,温暖湿润的气候也重新降临在中亚草原。温暖的气候条件为蒙古的兴起和西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吉思汗闪电般的征服不仅仅归功于其非凡的 能力。气候转暖,奠定了征战的良好基础。
几十年后勃日特已是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可是新即位的大汗在成为中国的主人后,却背弃了蒙古人的曾经的意愿,这个游牧大帝国对于勃日特来说已经开始腐朽。
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气候变化与经济改革、政治阴谋及 者能力一起,构成了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气候并不能导致历史发生重大变化,更不能决定历史的走向。它往往是一个诱因,或许不会直接产生影响,但它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历史。
第四集 小冰期 大饥馑 帝国兴衰
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决心励精图治崇祯皇帝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了金銮殿的龙椅。然而历史偏偏又一次捉弄了大明王朝,等待崇祯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噩梦。
从崇祯即位开始,大旱几乎连年不断,崇祯十一年,旱情更是遍及西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大旱过后蝗虫灾害随之而来,漫天飞舞的蝗虫遮天蔽日,草木和树叶几乎全被吃光,中国历史上千年不遇的大饥荒也相期而至,走投无路的农民只能揭竿而起。除了农民军的威胁以外,关外虎视眈眈的女真人也成为明王朝最为致命的危机。明王朝统治的腐朽再加上崇祯的错误决策将大明江山带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相比较而言,乾隆无疑是一位幸运的皇帝。经过祖父两代人的治理,大清天下国泰民安,一派升平之象。甚至连气候也助他一臂之力。风调雨顺的气候条件,加上统治者得当的政策,使得大清王朝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盛世图景。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粮食丰收,使得人口繁衍的速度急剧加快。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大规模喷发,导致1816年“无夏之年”的到来。低温袭击了全球。
急剧转冷的气候低温造成了广泛的农作物欠收,英国却依靠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快从这场气候危机中复苏。大洋彼岸传来蒸汽机的欢唱,古老的中国土地却回荡着灾民痛苦的 。这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 在气候面前不堪一击。十九世纪气温的急剧下降,击垮了农业。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中国经济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
战争以清朝的惨败告终。西方瓜分世界的形势似乎已成定局。工业文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中国这样的农耕文明社会正被迫调整方向,中国从此走上血泪斑斑、伤痕累累的“追赶”之路。 生命的存在,依赖于自然赐予的食物,水和空气。然而,人类不惜代价的发展和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正在耗尽这个星球资源……200年前,世界的人口是5亿,至今已发展到将近70亿,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许是80亿,100亿……这个超载的星球究竟能否担负起多少人的繁衍生息呢?
回顾整个人类文明史,我们从未面临如此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幸运的是人类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开始以各种方式来弥补人类自身曾经犯下的错误。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如何与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寻找的足迹踏遍这个蓝色星球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会慢慢清晰那个关于未来世界的猜想……
第一集 莱茵河 生物圈 新能源
莱茵河的治理改造案例成为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典范。19世纪以来,随着欧洲工业化的发展,莱茵河污染日重,诗人歌德笔下的“上帝赐福之地”,变成了 “欧洲的下水道”。
人们终于觉醒,下决心治理改造莱茵河。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莱茵河水终于重返清澈,正是由于企业和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莱茵河在20年的时间里重现沙鸥翔集、鹰飞鱼跃的生态环境。
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亚利桑那州的北部沙漠里建起一座全封闭的生态系统,并命名为“生物圈二号”。按照最初计划,实验者将在这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来与世隔绝地生活两年的时间。然而实验不到18个月即以失败告终,以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平,不能在宇宙中再造出一片生命的乐土,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西北部的小城卡伦堡是世界生态工业建设的典范。卡伦堡的4个主要经营体,在废料的循环利用方面,建立起12个资源回收的渠道,这种工业生态共享系统每年二氧化碳减排量达到24万吨,这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展示了一种可能性。
拯救地球的唯一办法是改变人类透支能源、透支未来的发展模式。碳基能源即将终结,人们必须要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丹麦的珊姆索岛的居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丹麦政府并没有任何资助,小岛上的21个村庄4000多居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和生物燃料,实现了绿色能源全部供给。
在这个气候危机临近的年代,各种碳基能源的替代方式,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氢气能都被大力重视起来,形形 的新能源为人类的未来勾画出一个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的前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已经逐渐显出端倪。
第二集 被动屋 自行车 生态城
能源是城市的血液,每一座建筑,每一辆汽车,包括每一个城市居民,都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消耗体。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当能源枯竭或者供应不畅时,城市的心脏就会停止跳动或心跳减慢,这对世界各国的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根据科学家得出的统计数字,人类大约40%的能源消耗都来自于建筑物,这些能耗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供暖,制冷,交通,照明,以及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1995年,罗尔夫·迪士开始了一项特立独行的实验,在弗莱堡的市郊,建筑师为自己设计建造了一栋造型独特的居所,通过特殊的功能设计,使得整栋房屋达到零耗能,被称作被动屋,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如今德国的被动节能房屋数量占世界同类建筑的一半左右,十年之内,德国将把它作为唯一的新建筑标准推广。
伦敦的贝丁顿小镇蜚声世界,成为国际公认的可持续能源建筑与居住的典范。设计师登斯特把自然的三大要素—— 阳光、空气和水,巧妙融入到设计中,让它们和建筑重新有了永续的对话。贝丁顿不但是一个全方位的永续发展社区,还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高生活品质、低耗能、零碳排放、可再生能源、零废弃物、生物多样性。哥本哈根是国际自行车联盟命名的世界首座“自行车之城”,自行车代步已成为这座城市的 符号。交管部门对各种交通工具的重视程度依次为:自行车,公共交通,私人轿车。所有交通信号灯变化的频率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闻名的自行车王国,但是在高速运转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正在 西方 曾经走过的发展轨迹,越来越大的城市区间,越来越宽的公路,越来越大的停车场,越来越多的的汽车,所有这一切都开始占据越来越稀缺的城市空间。
现代城市生活,一切都变得越来越机械化,人们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当然,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变得越来越无度,越来越脆弱。在城市繁荣奢华的背后,是被人忽视的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以及气候的变化,这难道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和幸福么?
第三集 博弈 挑战 责任
从哥本哈根到墨西哥,气候谈判在艰难的进行。在气候谈判过程中,中国面临的位置尤其尴尬。一个包袱沉重的发展中大国不能不发展,但是固有的能源结构意味着改变的代价,中国同时面临着国际碳排放大国的指责。如何在减排和发展的博弈中取得平衡,这是中国面临的艰难抉择,中国人必须面对这一次文明的转型,这是挑战和考验,也是机遇,作为一个负责任的 ,中国需要阐明自己的立场,向世界表明自己的姿态。
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中国还是在推进低碳革命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无疑需要走一条创新之路,它将区别于200年前由蒸汽机引发的工业文明模式,而是在21世纪的今天开拓出的全新的绿色生态文明模式。
第四集 低碳 后天 迷宫
未来是怎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2030年,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不管地球是否做好准备,都会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超过60%的世界人口将生活在城市,消耗超过70%的能源,依然在不可避免的释放大量温室气体。
主人公X的工作在2030年是令人羡慕的,他每天都要与城市与科技打交道,他是未来城市的设计师,设计未来城市。
X和他的低碳实验室将要承担一个重要任务。新一轮的气候大会将在中国召开,X所在的未来城市研究所被寄予厚望,中国希望在气候大会上提出一个适用于未来城市的低碳方案。
X实验室中央,是一座未来的虚拟城市,一座建立在2030年全球共享数据库基础之上的虚拟城市。2030年城市的交通和基础设施等信息,乃至整个社会的科学统计数据,都成为虚拟城市构建的基础。
在虚拟社会中,X可以假设许多城市生活内容,并且观察假设之后的结果。在一次次虚拟世界实验过程中,X他发现众多因素往往都是可控的,并且容易预测。然而,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在许多关键时刻却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期。就像滚动中的雪球,欲望的体积永远没有上限。
如果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走一座迷宫,那么在文明诞生后的很长时间,并没有节点产生,人们因此在农业文明中直行了一万年。直到瓦特的蒸汽机吹响工业革命的冲锋号,文明的脚步终于在这个节点前做出了选择。从那一刻开始,世界改变的速度插上了翅膀,人们用200多年的时间创造了超越此前一万年的物质财富。面对频繁出现的节点,人类不停地选择,选择后的未来是更多的节点。
是时候重新反思我们的选择,也许出口真的不远!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