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事持续超过500天之际,美国宣布为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新加坡前国会议员吴俊刚发文批评,如果一直仗剑逞能,穷兵黩武,不知收敛,美国不只会日渐失去国际威信,最后还可能死于剑下。
集束炸弹有极强大的杀伤力和穿透力,可以打穿装甲车的钢板,但更可怕的是它的“后患”。因为一颗大的母弹里藏有数十颗“子弹”,随母弹爆炸后散落的“子弹”,有好些会因为没有直接触碰到硬物而没有爆炸,深入土中,变成所谓的“哑弹”。平民百姓在无意间踩踏到便会爆炸夺命,或造成伤残,可谓后患无穷。
2020年,联合国引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数据说,过去40年来,全球有数十场武装冲突使用了集束弹药,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和人道主义问题一直持续至今。以老挝为例,据估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共有约2亿7000万枚榴弹散落在该国各地,迄今尚未爆炸的遗留榴弹多达数千万枚。
乌克兰不幸将成为下一个受害国,即便能杀死更多的敌军,也必不可免地要给人民埋下可怕的后患。问题是,动用杀伤力更大的武器就能结束战争吗?同样没有签约禁止集束弹的俄罗斯,难道就不会以牙还牙吗?其实,西方早就指俄罗斯在乌克兰使用集束弹。这正是: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但以武力解决问题,符合美国一路来的对外行事作风。
两位美国女学者莫妮卡·达菲·托夫特和茜迪塔·科希称之为“武力外交”。据她们研究,美国外交从2001年发生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后就开始转向,摈弃传统外交,倾向于以武力解决问题。这个转变主要有三个导因。一是九一一事件的影响;二是单极的惯性;三是苏联瓦解后,大国斗争暂时平息,美国少了顾忌,更大胆妄为。更加迷信武力,放胆干预他国事务,并形成动辄秀武力的惯性。美国越来越相信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更相信“美国例外论”。
莫妮卡是美国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国际政治学教授兼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茜迪塔则是布里奇沃特州立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两人今年1月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的一篇专文,探讨了华盛顿嗜好武力的根源。她们的一个有趣观点是,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对美国的冒险行为能产生一定的制约。
两人合著的新书《死于剑下——美国外交政策的军事化》数月前出版。她们对美国武力外交的分析,旨在劝导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不可迷信武力和美国例外论,避免形成“路径依赖”。她们认为,美国现行外交作风既伤害美国本身,也伤害世界整体,务必改弦更张,回到传统外交模式。
对我们来说,两位学者的分析和看法其实并不新鲜,但对美国政策制定者而言仍属可贵的诤言。所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要扭转武力外交的惯性,谈何容易。正如作者所指出的,美国对外政策受到庞大利益集团的牵制和操控,放弃“武”的外交而回归“文”的外交,并不符合这些集团的利益。但如果一直仗剑逞能,穷兵黩武,不知收敛,美国不只会日渐失去国际威信,最后还可能死于剑下。她们认为,要改变美国的武力外交,摆脱对武力的迷信,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这是人类要克服当前各种生存挑战的唯一希望。这种悲天悯人之心,我们倒是应该同理支持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