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自主学习践行者日期:1小时前·福建师范大学MBA教育中心客座教授

繁体字的经典事实上限制了经典的传播

没有必要恢复部分繁体字。理由有三:

其一,简化字降低人们的学习门槛,更有利于知识学习和文化传播。

文字是工具。工具越方便,越有利于学习和传播知识。简化字的好处主要是让我们更方便识字,记住字,写出字。

我有一个同事,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孩子是麒麟子,给儿子起的名字带个“麒”字,19画。我对他说,你孩子上学写名字时候肯定要抱怨你,为什么不是笔画少的”奇“或者”其“字。

麒字19画,是汉字平均笔画的两倍

简化字对学习的益处具体体现为两个:

一是减少了笔画数。《简化字总表》有简化字2235个,平均每个字10.3画;被代替的繁体字有2261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是16画。这样一对比,平均每个简化字减少5.7画。

二是减少了字数。简化字不全部是一对一简化,还包括有同音代替和近音代替,这样一共减少102个字数。

简化字对学习的好处毋庸置疑。假如你要读《论语》,你面前有一本简化字版本,还有一本是繁体字,你会看哪一本?

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里用实例生动地说明简化字的好处,他说:

河南一位老师向小学生介绍简化字,说‘豐收’的‘豐’字今后可以简写成三横一竖的‘丰’字,孩子们高兴得鼓掌欢呼。

天津一个工人说,‘盡、邊、辦’这三字学了半年了,总记不住,这会简化成‘尽、边、办’,一下子就记住了。

其二,文字从繁到简,由难到易,是语言现代化的过程和表现,恢复繁体字是逆势而动。

一般人们认为简化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简化字总表》。其后,又有第二批简化字出台,1977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不过,这引发各界反弹,半年后停止试用,1986年正式发文停用“二简字”。

停止使用的部分二简字

事实上,国民政府在1935年就公布了324个字的“第一批简体字表”。

而据专家考证,简化字在甲骨文时代就有。

拿“车”字举例,甲骨文里面也有简单和复杂写法,就是说,此时,一个字就有繁体和简体的差别。

车的甲骨文就有繁简之分

另外,相比同时期繁复的金文、古金文,甲骨文更简便。古金文的“车”写得像画画一样:有车轮、车厢,车轮间有车轴,车厢连着车辕,车辕前面有套驾马的车横;甲骨文就比较简单,只有两个轮子和一个车轴。

车的金文写法像画画

为什么人们后来用甲骨文代替金文,当然也是为了方便使用。简单代替复杂,容易写的代替难写的,这是文字的现代化的过程和表现。简化字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们主动选择的结果。

不过,呼吁要恢复繁体字的声音一直存在。比如,2008年两会上,宋祖英和几位歌星联名提案,建议小学设繁体字教育,他们说:

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我不清楚,宋祖英他们是否平时读繁体字的经典,是否也让他们的孩子读繁体字的书?

答案不得而知。不过,就你而言,现在你会使用繁体字吗?当然,如果你是古籍研究者、文字工作者,或者书法家,这另当别论。

其三,简化字符合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需求。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容量剧增,知识更新周期加快,对我们的学习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恢复繁体字,会人为地增加学习的难度,这是不必要的。

在你手机上,简体字更容易看清楚

还有,现在也是读屏时代,手机、I派、平板、电脑等是人们阅读和学习的主要工具,笔画多的字在各种屏幕上也不容易显示,不容易看清楚。

总之,没有必要恢复繁体字。繁体字不能代表传统文化,恢复繁体字更不能等同传承文化。文化传承要传的是灵魂和内核,而不是形式和工具。

回答者:长江39563631日期:2017年10月14日

《部分恢复繁体汉字大有必要》(一)五十年代汉字的简化是急功近利的事,把旧中国普及文化和学习汉字的人多人少,归罪于汉字笔划太多是急为片面和伪科学的,这也受了胡适新文化运动影响,当时多少文化狂人想消灭汉字,看看香港台湾和华人世界仔繁体字代代相传,就知道普及文化这和学繁体字没有任何冲突,繁体字是古老的祖先发明创造出来的,凝聚了祖先们的智慧在其中,我们理应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二)繁体字可以很好的解释和说明这个字的由来,因为古人就是根据形声、指示、会意、象形等造出的,对每个汉字的历史变迁,对字义的深刻理解,是做为一个中国人最长久不变的人生乐趣,对了解历史,探索古代文明实在是可以借鉴很多。你现在看明清民国留下的上千条楹联,每一个字和词都要从字义理解了,那样得来的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基因,是非常幸福和振奋人心的知识。

(三)当今社会浮躁,礼崩乐坏,对传统的文化的复兴和传承显得更为急迫和必要,中国文字更是承载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学习繁体字好处多多,值得大力提倡和积极支持。前两天我教三年级小孙子学汉字,发现现有的教材已经把繁体字标在旁边,这是笫一部,以后的中国,可以部分的恢复几十个常用的繁体汉字,各种纸网媒电视台文化类节目都要做促进派,在简化字旁加注繁体字,长此下去收獲必豐,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国家及教育部必须重视起来。






回答者:吉斯风水师日期:2017年08月16日

胡说八道,简体字根本就不会比繁体字意境低,而且简体字更加简单流畅和科学。坚决反对恢复繁体字的愚蠢做法,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变化。从民国到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是历史上最为科学的一次汉字调整,好好做些研究在提问吧

近代中国缺失的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不是字体的问题,古代所有的经典都可以用简体字表达,和繁体字表达没有什么差距。所以文字不是关键问题!

现在一直说简体字割裂传统文化,简直是胡说八道,简体字和繁体字仅仅是文字上的稍微简化,学过其中一种文字的人,都可以相互看懂对方,如果汉字拼音化才是割裂传统文化。

简体字的简化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有些简化字简化的非常完美,如:尘、龟等等。有些简体字是古代早就存在,被人重复使用多次的,如:爱、亲、乐、东,等。

所有的简体字没有胡编乱造的,也绝不会少意境,更不会割裂文化,反而更适合外国人学习,有利的传播中华文化。

回答者:手机用户山丁子日期:2019年03月14日

汉字的基本功用就是汉语文化交流,汉字发展的基本准则就应当是继承性的简便和书写的流畅。汉字起源于符号,发展过程从篆、隶到楷体,便于书写是每一种书体变革的方向。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古来书法家的草书体字型的创造,它本身就有文化继承的内涵。推动和广泛应用简化字已经历了二三代人的努力和普遍认同,其中不仅凝结改革家的心血,也饱含了无数中国人的认知,往回改是开历史倒车。有书法家们踞守着繁体字领域就足够了,还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课堂学繁体吗?再者说改到繁体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吗?非也,按题中逻辑应改回到甲骨文,甲骨文也没到位应改回符号,觉得如何?

个人之见,谢邀!

回答者:汉字谷主日期:2018年01月29日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交流

还有人不断的提恢复繁体字,包括一些人大代表,脑袋有点水了,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或者根本就不想去了解简体字的来历,他们可能还以为简体是近代凭空创造出来的,如果真有这样的创字大师,也一定思想家大师级的了。

1、汉字的发展,几千年来,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楷书(繁体、简体),本身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

2、简化的目的主要是便捷书写、信息快速传播;

3、简体字不是现代人新创造的,现在的简体字基本上魏碑、唐贴中能找到;

4、简体字大多从草书简化、简单字合并繁杂字、俗体字传承而来,不必把繁体与简体割裂。

5、大陆自推行简体字方案以来,起到极大的扫盲作用,对汉语国际化也产生积极效果;

6、互联网,特别移动互联网普及以来,简体字的传播优势已经显现。

网上总是流行台湾人攻击简体汉字的段子,下面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厂空空等,其实是攻击者不懂中华汉字文化的传承,好象简体汉字是大陆凭空生造出来的,看看本文下面配图的字:

[爱],由草书局部简化而来,草书中心字常常只用一横草过,

[干、后、厂]等简体字形,早在甲骨文时就有了,只是用简单字形合并了复杂的字形,

[亲]字,在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碑贴很常见,当时简体亲字被称为俗体字。

亲,本来就有至亲、靠近、亲近的意思,有见无见都不影响表义。

现在大陆的学习简体,同时很容易认识繁体,是一种最好的模式,就象大陆人能看懂港台的繁体报纸,而港台却读不懂大陆的报纸。所以不管是联合国还是其它众多国家(特别是欧美、东南亚国家等)都是支持简体字汉语的。

按问题中所说,简体字就不是中华文化了,还说消灭了训诂说,是不是一种笑话,大学中的训诂学教授都失业了?

从简体恢复到繁体,是逆潮流、逆社会发展趋势的,也不可能逞的。

我是汉字谷主, 【专注说文解字、识字启蒙、语文教育等汉字产业, 古汀汉字谷 独创的《人字学习体系》 (人字学习法、快速识字、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古诗文理解等) 】以大白话的方式,让中小学生也能读懂国学经典!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