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去年10月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广泛的反补贴调查”,这次调查涉及比亚迪、吉利和上汽三家中国车企,计划持续13个月。在调查正式开始前欧洲媒体就预测结果可能不容乐观,因为很多欧洲车企已经先入为主认为中国电车的价格不合理,所以欧盟很大可能性会做出补贴认定。上个月有消息人士透露,欧盟最早在5月份就开始对华进行一定幅度税率调整,美其名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企业,实则是为了用加价来避开竞争。
本月6日,英媒披露在欧盟对华调查过程中提出质疑:在对中国汽车进行的部分细则调查中中方“不配合”,各大车企也没有为调查提供有关补贴、运营和供应链的足够信息。这是援引欧美消息人士的说法,他还称欧盟对此很不满,并扬言如果得不到所需要的数据不排除使用其他地方现有的证据来计算关税,这种税率计算方式会让中国多承担代价。至于欧盟没有要到的东西是什么,有消息来源称涉及关于中国汽车出口的商业敏感信息,但具体还未知。
7日,上汽集团回应称:当前该公司已全面配合欧委会,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和欧盟规则,提供了所有与反补贴调查相关的必要信息。但在上汽集团的声明中也同时强调:如电池的配方等商业敏感信息,不属于“必要信息”范畴,他们不会公开。据此更加证实了之前的内容——欧盟正在打着“反补贴调查”的名目,对中国企业涉密信息进行打探;而上汽的回应也表示不会提交相关的资料,尽管他们去年在欧洲的出口量超过20万辆,欧盟对其是很有前景的市场。
分析人士表示,这件事类似于拜登政府在2022年炮制的“半导体安全事件”,美国要求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芯片企业向美国提交数据,以“避免芯片市场供需失衡”;后续韩国媒体发现需要提交的数据中还包括芯片产量、出口数量、库存和工人信息之类的商业机密内容,但在经过一番抉择后,三星、海力士等企业还是不得不提交这些数据。而中国电动汽车的商业机密提交后,有引发泄露的风险,欧盟反补贴调查不应该将手伸到这个领域,他们应当非常清楚这些行业规则。
值得一提的还有,俄媒在今年3月份的社论中认为欧盟此举是类似制裁的寻衅行为,一开始就是有“预设调查目的”的行动,所以中方无论如何配合他们的调查,或是欧盟到底能查到什么东西都不太重要,结果都是预设好的。对此有评论称:“欧盟该不会是看上了中国的电动汽车商业机密,并顺手牵羊想获取配方等这些资料,拿着未来的市场作为诱惑,中国企业当然也‘不傻’,不会上圈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