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访问的美国代表团,终于等到了中方领导人的接见通知后,欧盟的“外长”博雷利,很快也要访问中国了。本来他上半年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访华行程,结果因为一些不可抗力,一直拖延到了现在,时间上恰好和美国国会代表团是一前一后。虽然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从中美欧三角关系的框架出发,我们不难看到,随着中美频繁接触,欧洲这边也在主动提高与中国的互动频率。
像是不久前的中欧高层经贸对话。不过,现在中欧关系最主要的问题,是欧盟对中欧关系的定位不够明确。中欧近期的一系列争端,尤其是欧盟对我们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模糊定位造成的。
【欧盟“外长”博雷利即将访华】
不过话又说回来,每当话题来到中欧关系,欧盟的政治氛围一直都比较情绪化。作为欧盟名义上的“外长”,博雷利不仅仅是其中翘楚,他本人某种程度上也是情绪化的重要推手。因为博雷利在欧盟同时负责外交与安全两大方向,他如果不能取得很好的平衡,找准中欧关系的定位,很容易让欧盟的对华政策走进更深的误区。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过去几个月,博雷利已经与王毅外长有过多次接触。7月,双方在印尼见了一次,当时王毅外长就当面强调,欧盟不能摇摆不定,要明确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也不能鼓励那些开倒车的言行。这里所说的“开倒车”,主要指的是那些要中欧经贸进一步“去风险化”的论调。
【眼下中方正在接待美国国会代表团】
我们过去强调过很多次,所谓的去风险化,与脱钩断链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非就是程度有所不同。更何况,欧盟一些举动也表明,所谓的“去风险化”,只是欧盟一厢情愿的提法,欧盟本身无法在有战略意义的特定领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到精准地“去风险化”,更多是通过政治炒作,给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不必要的干扰,这就是因小失大了。要是让欧盟这么折腾下去,明显会对中欧的合作空间与共同利益造成损害。像是最近对中方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到了8月,王毅外长跟博雷利通话时,就再次提醒说,中欧双方都认为,中欧关系的最主要特征,是“合作伙伴”。毕竟,“竞争对手”这个提法,直到2019年才首次出现,而即便加了这个表述,中欧经贸的规模也一直稳定增长。这反而说明,所谓的“竞争对手”,涉及的领域十分有限,更多受到意识形态,以及阵营化对抗心态的影响。
【博雷斯访华前,跟王毅外长接触过几次】
有必要指出,尽管欧洲一直强调战略自主,博雷利等政客,往往也会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加强中欧合作。但是表态归表态,欧盟有一个毛病,在短时间内很难改正。那就是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把美欧关系和中欧关系,摆在不恰当的对立面。这就导致,随着中美竞争态势加剧,欧盟的外交政策,会受到美国对华战略的左右,而出于独立自主的需要,欧盟又想往回收。这就给外界一种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的观感。这也严重拖累了中欧互动的效率。
眼下,中美互动频率加快,我们这边送走了舒默带领的美国国会代表团,博雷利又要开启他推迟至今的访华行程,说明欧盟也在试图跟上中美对话的节奏,抓紧时间与中国保持开放对话。这背后的原因,是那些分布在西欧地带,经济较为发达的成员国,并不想因噎废食,与中国疏远,希望依然能够继续进入中国市场。但也可以说,中美积极交流,也反过来推了犹豫不决的欧盟一把。欧盟现在要做的,除了继续推动中欧关系发展以外,也要试探中美关系现在的水温,免得自己在日后的地缘政治博弈中,陷入被动。
【欧盟对华政策,因为美国影响,以及战略自主需求,显得举棋不定】
不过,博雷利这次来,除了谈中欧关系,也少不了围绕地区事务交换意见。但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欧盟一贯的做法,就是企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中方头上。
最典型的,就是俄乌冲突问题。现在欧盟每每谈及乌克兰危机,翻来覆去都是那一套说辞,也就是让中方发挥影响力,劝俄罗斯停止冲突。但这里有必要指出,这种论调,既是对中俄关系的误读误判,也是在给我们挖坑,把中欧关系和俄乌冲突强行挂钩。
当然不排除有新变化的可能性,因为美国近段时间的国会党争,也对欧盟对俄乌冲突的态度产生了一定影响。美国政府最新通过的临时预算法案,里面并没有包含援助乌克兰的内容。博雷利也承认,这加剧了美国援助乌克兰的不确定性。
【一旦美国长期缺位,欧盟也不会独立为乌克兰危机买单】
一旦美国长期缺位,欧盟自己是吃不消的。现在还不清楚,美国内部党争,对俄乌冲突的影响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但欧盟并不想因为美国的不稳定性,独自承担风险。
这时候,自然寄希望于中欧关系能够发挥一些积极作用,但前提是,欧盟得尊重中方的立场,明确中欧关系的定位,找到重点,这样双方才能谈出一些成果。这个道理,放到经贸领域,也是成立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