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文一叨和丸子
土木堡之变最大的赢家当然是蒙古太师也先,他用仅仅2万的兵力就顺利击败了明朝号称的50万大军,一举把明军三大营击溃,可以说是取得了元朝失败退出中原以来的最大胜利。
更加厉害的是,他竟然活捉了明朝英宗朱祁镇,就这一点已经使得他成为了蒙古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不过这有一个疑点,他为什么没有杀掉明英宗而是把他拿在手里呢?通常的解释是他觉得明英宗朱祁镇奇货可居,通过他与明朝谈判也许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但不限于土地,牛羊,军事物资,生产材料等等,当然还有包括最重要的人口。
然后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在于谦的坚持,明王朝很快重新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作为明代宗,从而断了也先的这一条赚钱道路。后来一年多就把明英宗放回来了。
回答者:平阳狐狸奇谈社
「土木堡之变」及其前后的军事行动,实质上是蒙元政权在退出中原百年之后,试图再次挺进中原的一种尝试。
在大败明军,俘虏皇帝后,最终却将皇帝送还明朝。这种非理性的政治行为,自然有其背后不得已的逻辑和考量。
再战不利
(名臣 于谦)
正统十四年即公元 1449 年,也先率领蒙古瓦剌部大举进犯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领 20 万精兵御驾亲征。
由于情报失灵,指挥失误,明军连战连败,最终在河北张家口怀来县的土木堡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
也先俘虏明英宗后,率大军直逼首都北京城下。一场浩浩荡荡的「北京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在名臣于谦的领导下,紧急调集全国各路兵马进京勤王,同时大量囤积粮食,铸造兵器,加固城垣发动百姓。经过五天血战,击败也先。
也先进军不利,又恐后路被截,撤军离去。于谦命军追击,大败也先。
「土木堡之变」之前的军事行动也先大获全胜,而在北京保卫战中却吃到了败仗。其军事实力可以一时取胜,但仍无法与整个大明王朝相对抗,只能撤退。
顺水人情
(明英宗 朱祁镇)
大明朝廷在得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于谦力排众议,与皇太后等朝中大臣一起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即明代宗。以防止也先以皇帝相要挟,同时避免国中无主。
也先率军至北京城下,果然要求打开城门护送明英宗进城,被于谦拒绝。而最终经过血战也先大败,后为了缓和与明朝的关系,向明朝议和,并将明英宗送回朝廷。
此时的明英宗对也先来说已经毫无价值。毕竟,中原王朝已经有了新的皇帝,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明英宗这个「烫手山芋」送给明朝。
遗祸中原
(明代宗 朱祁钰)
也先没有杀死明英宗,而把明英宗送了回去,看起来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一种低姿态。实际上是想制造明朝内讧,坐山观虎斗。
当初立朱祁钰为帝时,承诺朱祁钰死后传位于朱祁镇的儿子。坐稳帝位后,朱祁钰反悔,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将明英宗朱祁镇囚禁起来,严加防范。
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时,在于谦等人的辅佐下,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逐渐繁荣起来,有中兴之象,算是有所作为。
8 年后,在将军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一众大臣的帮助下,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诛杀于谦等朝廷大臣,赏赐自己的亲信功臣,宠幸宦官,大明朝从此一蹶不振。
也先放了明英宗,八年后的「夺门之变」及朱祁镇的一系列的动作,没白放。
回答者:徐大乎
倘若也先具备这个实力,相信他一定会南下攻取北京,灭明而自代,杀不杀朱祁镇不是他南下的先决条件。
也先是所谓“大元”中央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瓦剌部的首领,因实力和势力之故,“大元”大汗奉为太师之职以示笼络,大明皇帝封为敬顺王怀柔,类似于汉末时期袁绍或曹操类人物。
在也先的政治盘算中,虽然有亡明以自代的规划,但哪是在消灭了“大元”国内其他地方势力并夺取汗位后的事情,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壮大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侵扰眀边明境,不单纯为攻城掠地,其主要目的在于抢劫物资钱财养兵肥己,所以,他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了朱祁镇后十分高兴,自认为找到了进钱的门路,“奇货可居”,结果大明朝于谦没给他机会,在这情况下,如果贸然杀了朱祁镇不但对他没有任何实际好处,反而得罪了一个强邻,失去了道义,与其长期战略和当前利益相悖相害, 所以,倒不如将朱祁镇放回,不但可以站上道义制高点,讨好朱祁镇,还可以制造敌手内部纷争,可谓“一箭多雕”、“一举三得”,居心十分险恶。
也先父子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在其努力拼搏下,也先最后终于夺取了全蒙“大可汗”之位,作为蒙古草原上“非黄金家族”,十分不易,虚名非浪得。
回答者:这些历史要读
开什么国际玩笑?当年即便给也先一百个胆,他也不敢杀掉明英宗朱祁镇!要是他真敢杀掉明英宗,那等待他的,可不是繁华的北京城,而是明朝的百万复仇之师!
虽然土木堡之战,瓦剌的确取得了对明朝的巨大军事胜利,以少胜多,一战报销明军二十多万精锐,并且还俘虏了大明天子朱祁镇。但明朝的体量可不是瓦剌这等化外部落所能比的。
正所谓“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明朝在此之前,接连经历了洪武、永乐和仁宣三段治世,拥有八十多年的国力积累。因此,一场土木堡之战的损耗,对于偌大的明朝来说,还远没到撼动国基的地步。二十多万大军的伤亡,明朝还能扛得起的,只不过需要点时间来回血罢了。
而对于明朝的综合国力,也先自然也是心里有数,一场土木堡之战的胜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明朝和瓦剌之间的强弱态势。事实上,此战若不是明英宗朱祁镇昏庸、奸宦王振误国,瓦剌即便能在战场上占到便宜,也断然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胜利。
倘若也先因为此战的胜利,就敢直接杀掉明英宗,那便等于彻底激怒整个明朝,激起数千万汉族人的复仇怒火。要知道汉族的人口可是占据绝对优势,要是复仇的战争机器全面启动,明朝便会有更多支“二十万大军”等着“侍候”瓦剌。到那时,等待瓦剌的结局,可就是灭族了。
因此,也先犯不着进一步触怒明朝。将明英宗杀掉对也先来说,更是百害而无一利,最好的操作,就是把明英宗握在手上,从而奇货可居。
如此一来,进,可直接挟持明英宗一路南下,不断攻城略地,进一步劫掠明朝;退,则可把明英宗作为跟明朝谈判的筹码,以此向后者索取更多利益。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明英宗好好的活着,对也先来说才是最大的利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回答者:朝史暮想
第一,也先不会轻易杀掉朱祁镇,因为需要承受巨大的政治风险。
“土木之变”大明的确损失惨重,皇帝被俘,几十万主力崩溃,数十位重臣殒命。此役影响深远,几乎改变了蒙古草原和大明朝堂的政治格局,甚至可以说中断了大明的上升趋势。
但并不代表大明完全变成了一个菜鸡,可以任人宰割。“土木之变”的惨败,让大明认识到了明蒙之间的战力差距,这个差距主要源于三方面。
一则,经过洪武和永乐年间对蒙古的强势用兵,大明朝堂上下多少都对蒙古人抱有轻视心理;二则,明初的那批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和将领,在大明的战斗序列中快速消散;三则,从最初的”贡马事件“,再到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实际上都是围绕解决大明朝廷内部的权力问题,是存在大量内耗的。
而“土木之变”可以说是彻底打醒了大明朝廷,从后来于谦主持的备战来看,大明全力运转了国家机器,甚至表现得有些“恐惧”。有时候恐惧是好事,因为认清了差距,所以才会全力以赴,内部的争斗自然会被暂时搁置了。
我们再回到朱祁镇杀与被杀的问题。
对于也先来说,杀朱祁镇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遭到大明的疯狂反击。 皇帝被杀,大明就没有退路了,必须要雪耻,不如此这个王朝的“正统性”基础就会被动摇,人心分崩。这个雪耻,将会是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 作为草原瓦剌部的少帅,也先是承受不了这个后果。
同时,因为草原三分的政治格局,瓦剌的阿剌,鞑靼的脱脱不花,瓦剌的也先,任何一方一旦有异动,势必会引发全局的连锁反应。如果也先杀了朱祁镇,很难说脱脱不花和阿剌会配合明廷做出什么举动来。
也先留下了朱祁镇,既可以把他当做是一张长期饭票,时不时地从明廷那骗点东西来,也避免了自己与明廷的关系彻底恶化,在与各方势力周旋中能够占据主动地位。
也先的确进攻了北京,也把一手好牌彻底打烂
这里要区分看待鞑靼和瓦剌。从本质上来说,也先因为“贡马事件”丟了面子,少赚了一些赏赐,所以才进军大同。之后才有朱祁镇的亲征,才有“土木之变”。 也先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多弄点钱,多要些面子,让自己在草原的地位更巩固些。而一直梦想恢复“大元”光辉的,反而是脱脱不花这批人。
也先最后决定进攻北京,是因为明代宗朱祁钰上台了,自己手里的英宗失去了利用价值。而除了从明廷太后和后妃那骗来了一批财物外,明廷官方绝口不提“赎人”的事情。
于是脱脱不花,阿剌,也先三方才商量,共同用兵,再次南下。
为什么在“土木之变”后不马上南下,一举拿下北京? 朱棣营造的北京城,本身就是北边的一个大的据点,城高墙厚,且为明廷政治中心,大量物资堆积如山。 即使没有后来于谦的调度,也先突袭北京,一路的明军的关卡据点,到北京城就够也先喝一壶了。
也先在土木堡的胜利已经算是“侥幸”了,是各种天时地利的结果。这种大胜,自然需要时间去消化,开玩笑呢?打掉了人家的主力,俘虏了皇帝,还想怎么样?就正统年间的蒙古人,往上倒几代,都没想到能打出这样的胜仗。进攻北京?想什么呢?
而随着明廷“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先的一手好牌也彻底被打烂,不久只能求和,放了朱祁镇回来,继续待在草原和脱脱不花,阿剌等人斗智斗勇。后来草原残酷的洗牌,也证明了草原内部斗争的激烈。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