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燕子》教学实录于永正燕子教学实录和悟性与诗意的相遇——品于永正、王崧,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燕子》教学实录于永正燕子教学实录和悟性与诗意的相遇——品于永正、王崧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燕子》教学实录(二)】于永正燕子教学实录

[过程勾勒]一、板书象形字“燕”,引导学生围绕燕子说说自己的见闻和感觉,唱《小燕子》;引导学生逐段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正确读连贯。二、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先逐句朗读。体会燕子羽毛、翅膀、尾巴的样子和特点,重点理解“翼尖、剪尾”;然后归纳燕子的外形特点,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围绕“你仿佛看到什么?谁能从文字中读出画儿来?”引导学生朗读交流,重点理解“赶集”;配乐朗读,转化成诗歌形式,要求读出诗情画意。
四、指导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情景,边读边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五、配乐范读郑振铎《海燕》中的片段,感受乡愁。
[片段回放]
师:小时候,奶奶告诉我,这春天,是小燕子的尾巴剪出来的!小燕子来了,春天也就来了,儿歌不是这么说的吗?小燕子,穿花衣――(师生共诵)小燕子从南方飞来,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能从文字中读出画儿来?
生:我看见青的草,黄色的嫩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生:我看到花草生机勃勃。
生:花儿、草儿的颜色很鲜艳,它们都长出来了,很漂亮!
生: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师:柳枝在于什么?
生:在伸懒腰!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逐渐点击出一幅水墨画)你们看,柳枝摇曳,鲜花盛开,细雨洒落,一派美好的景象!小朋友,你的脑海中是不是也浮现出美妙的画面?
生:是。
师:美是要仔细揣摩、细细品味的!春天究竟美在哪儿?就让我们去品味课文。请一位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文中有一个词“赶集”,赶集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去超市。
师:“赶集”中的“集”不是现代超市,是集市。知道为什么去赶集吗?
生:要把东西拿去卖。
师:拿什么去集市卖呢?
生:青菜、白菜、萝卜。
师:那用不着赶呀!
生:如果不赶,会被人家抢去摊位的!
师:去迟了会卖不掉!农村人带着农副产品去集市卖,就叫“赶集”。文中的景象就像“赶集”似的,谁去赶集了?
生:小燕子,还有花呀、草呀、柳树呀。
师:它们是怎样来赶集的呢?为什么来赶集呢?我们就来做做这些花草树木。让我来问问桃花。桃花、桃花。看你那红扑扑的脸,你带什么来赶集啦?
生:我带着红艳艳的色彩,甜甜的花香来了。
师:柳树呀柳树,你是怎么样来赶集的?
生:我飞快地奔来了。
师:你带什么来了?
生:我带来了动人的舞姿,还有动人的色彩。
师:怎样动人的色彩呢?
生:嫩绿嫩绿的色彩。
师:为什么急急地赶来啦?
生:因为这里很美呀!
师:你的到来使这里的春天更美了。树儿、花儿、草儿都来了。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呀!
(生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燕子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会说什么呢?
生:哇,这么美的景色,我要赶快生孩子!(笑)
生:哇,好美啊,我要在这里住下。
生:哇,我们也要赶来,为春天增添一分生趣。
师:小燕子赶来了,也加入到它们这个行列中,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你们瞧(在水墨图上加上小燕子),在柳枝摇曳,细雨洒落,微风轻拂,桃花盛开的画面中,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飞来,好一幅烂漫无比的春光。让我们再读一读,读出这春光无限。
(生再读第二自然段,配乐)
师: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趣?静心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在脑中画画看到的情景,也可以用手势做做你看到的当时的情景!
(生边默读边思考)
师:(巡视)有些小朋友还在文字旁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这种习惯很好!咱们来看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趣?来看第三小节,谁来说?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荡漾开去。
师:你是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燕子在飞行的时候很活泼!
师:小燕子的飞不叫飞,作者叫它“掠”,怎样的飞叫“掠”?用手势做做看。(请一生上台演示)
师:“飞”和“掠”有什么不同?
生:姿态不一样,(边说边做动作)斜着飞叫“斜掠”,横着飞叫“横掠”。
师:哪个是说飞得更快?
生:“掠”的速度快,而且姿态动人!眨眼间,就过去了。
师:还从哪里读出“掠”不仅指飞得快,而且飞得美?
生:唧――
师:我来读文章,你们来演小燕子!(师读生演)
师:你们还看到过谁有这样的本领?
生:孙悟空。
生:还有老鹰。
师:它们的飞都不叫“掠”,孙悟空是腾云驾雾,老鹰是盘旋,只有小燕子飞得够轻盈。
师:再读第三自然段,把燕子独特的美的飞行姿态表现出来!
师:燕子一文就是一幅动人的画。如果我告诉你,文中所写的是一段由小燕子勾起的回忆,你相信吗?
生:(点头)相信。
师:本文的作者郑振铎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学者。这篇文章选自郑振铎先生的《海燕》一文。他在原文中有这样一段(配乐范读原文片段),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吗?
生:我听了好像要哭出来了。
生:我听到了作者看到了故乡的小燕子,他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师:作者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漂洋过海,当他看到了在海上飞行的小燕子时,就仿佛看到了老朋友般的亲切。一起读――“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师:此时此刻,他是多么的想家、想念亲人和朋友。这时的小燕子已经成了作者的亲人和朋友的化身了。再一起读――“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师:古往今来,小燕子常常成为游子想家的寄托。当我们看着燕子,读着燕子,耳畔又响起那首熟悉的小燕子儿歌。(师生齐说儿歌)
师:春天在《小燕子》的歌声中来,我们也在《小燕子》的歌声中长大。现在正是春天,小燕子又飞回来了。从小燕子的身上,我们读出了春光的浪漫,思乡的忧愁,双双飞来飞去的美好,还有珍惜春天大好时光的情感。小燕子不仅是大自然中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它已经成了咱们老百姓寄托感情的象征了。让这个大自然中的精灵一直陪伴我们成长吧。
师生:(齐说)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教者感言]
我以为,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变都不能给教学带来奇迹,只有当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同时改进时,语文才有希望”。阅读课教什么?当我接受同题课教学《燕子》的任务,并得知这样一个很具研究意义与价值的话题时,首先想到“教学内容”的话题。我一直以为,的品质和素养是一个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能让语文回到其本真状态和原先意义上去。如何在日常教学中突出语文教学中的特性、灵魂和精神?怎样才是真正地让语文回到其本真状态和原先意义上去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燕子》一课的教学。
《燕子》全文共4个自然段,节选并改编自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海燕》。文章语言清新、规范,作者用散的语言,描写了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给春天带来的勃勃生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如果把全文放人《海燕》原文中去阅读,则又笼罩了如烟般的乡愁。
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追求”的教学主张,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规范与灵动,重点体会:“赶集、掠、沾、痕、几对、小圆晕”等词语的精彩与韵味。(3)阅读和理解小燕子给春天带来的无穷生趣,并通过阅读原文片段,初步了解“燕子”的意象,留下“燕子”的痕迹。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从“文字、文学、”3个层面设计教学内容。
文字层面,回归母语的特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精彩与灵动,体会“赶集”“掠”“沾”“几对小燕子”“小圆晕”“几痕细线”的无穷韵味。
文学层面,回归审美情境。本文用散的语言,表现了小燕子的机灵活泼、俊俏顽皮,语言充满魅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与、图画、表演的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按四段结构教学,把文字同图画、融通,让语言本身承载的情境在语言文字和艺术结合上更加生动活泼,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丰富起来。儿童的文学审美活动,不是某一种感官的投入,而是所有感官都动起来,打破界限,共同协作,获得一种通感。教学中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儿童的手势、体态、表情语言共同加入,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歌的多次使用,老师本身生活的回忆,再现了儿时情景,让小燕子飞在儿童的视野,进入课堂生活。
层面,回归儿童的精神家园。在孩子眼里,小燕子是活泼机灵的,给春天带来烂漫;在游子眼里,故乡的小燕子带来的是乡愁;年轻人眼里,“双飞燕”是“成双成对”的美好象征;成年人眼里,“年年春天来这里的小燕子”,又会带来“惜春”感觉。这就是中国人眼中的燕子。因为教材本身选自《海燕》,虽然入编教材时文字有改动,但是,放人原文背景中去阅读的课文,仍能让人感受到淡淡的乡愁。所以,教学结尾丰富了“小燕子”活泼机灵的形象,让“乡愁”在原文的片段诵读中变得清晰。让燕子在儿童心中的“飞行”更加多姿多彩。

返回目录

悟性与诗意的相遇——品于永正、王崧舟执教《荷花》教学实录

于永正老师倡导“悟读语文”,创立“悟读教学法”他坚持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独具特色的“五重”教学理念,抓住“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特点,指导学生以读为核心,创造性地把读和述、唱、画、演比、问、思、写等方式进行聚合交叉。

王崧舟老师则倡导和追求“诗意语文”。他认为,“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为此,他长期探索追求的“精致大气”的诗意语文的理想课堂境界,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我们先来看看两位老师执教的荷花的导入部分,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也给接下来的读书要读出“味”来的悟读教学做好了铺垫。看似平常,实则耐人寻味,信手沾来却出人意料,精心设计又不刻意追求。而王崧舟老师则以“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作为进入教学环节的契机进入一场诗意之旅。王崧舟老师通过影像还原给学生一种可视的美、可感的美。孩子们在进入情境之后,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对荷花的评价和欣赏。正所谓“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孩子的表达在王老师四两拨千斤的指点下由笼统到具体,由简单到丰富,语言的审美训练、语感的沉淀恰似隐隐的荷香袅袅。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所以“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永正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
于永正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于永正老师在2006年指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重知轻感,注重理性分析,忽略情绪体验。只让学生搞知识和条文的“体外循环”,易造成孩子“记忆力超群而感觉迟钝;只知记忆世界,不知体味世界;只知重复生活,不能创造生活”于永正老师在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后,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
“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
“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
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于永正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是体现课改的“创新教学”。
同样是咬文嚼字,王崧舟则是以“作者怎样看荷花?”和“我就是那一朵荷花。”开启了本次诗意之旅的。王崧舟老师从“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妙不可言。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的本身也暗暗渗透了写法的指导——要想把状物类的文章写得漂亮,观察是重中之重。学生的回答妙趣横生“他是在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他在如痴如醉地看荷花”……边读边评,学生们美美地读这原汁原味的文字,阅读越想读,越读越会读。一个问题,吹皱一池春水,面儿上看这个环节始终围绕着“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是真的要孩子们去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条走进文本的路。于是,有了“有滋有味”地看、“有滋有味地读;“如痴如醉”地看“如痴如醉”地读;“仔仔细细”地看、“仔仔细细”地读…那“有滋有味”“如痴如醉”“仔仔细细”当然不只是作者看荷花时的状态,更是学生诵读和品味文本时的情状啊!整个板块的鲜活恰似碧绿如玉的荷叶,充满设计的智慧却又不露声色。一句“不简单呐!每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为她的自信和水平鼓掌。(掌声响起。)向她学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正确、读流利。”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孩子的思维在被无限地放大,读得入情,读得入境。王崧舟老师认为,“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因此他在教学中,就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读了第二段,你们觉得哪个地方写得最美?可以在课本中划一划,圈一圈。”找出“最美的句子”本就一虚设问题,文中句子个个都好,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比较品评中涵咏体味。“他是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把它看成是一大幅活的画。画是活的,谁见过?嗯,这句话是写得挺美的,我也有同感。老师也来读个句子,你们体会体会,这个句子美在哪里?(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在这里不免让我想起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中的师生塞读,个人认为与于永正老师的“蹲下来看学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顺势而为的重点楔入。已经有五个学生谈了对五句话的审美感悟,我们不难发现,对前面五句话的解读都是一种浅尝辄止式的对话,而深入开掘式的对话则从这里拉开了帷幕,无疑是在为这一句的闪亮登场造势、蓄势。而这一句会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此句大有来头,需要仔细理会。接下来学生的回答:
生1: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生2: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生3: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的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王崧舟老师抓住文本精妙之处的“冒”不放手,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之妙。不仅让学生品尝到了十足的语文味,也为书香诗意课堂的营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引人注意的是,学生的对重点词句的咀嚼和品味,是随着文章的研读进程而自然生成的,而教师的左串右联则颇有点石成金的味道。学生正是在比较当中,才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意蕴、情味和妙处,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顺势承接的想象及说话环节,则又让学生在凭借文本的基础之上适度地超越文本,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
接着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把自己想象成一朵朵荷花,想说什么?这不仅赏美,还在创造美的“自化其身“的人花合一,一次水到渠成的的审美想象和表达写话。读与写的结合,鉴赏与创造的过度,审美与想象的衔接浑然天成,直到课末孩子们依然沉浸在悠然诗意中。
许书明教授指出:感悟是不期而至、可遇难求的。感悟就像一眼深藏不露的泉水,能不能喷涌挥洒,还得有人去开掘;感悟就像一支未经照明的蜡烛,能不能闪耀光芒,还得有人去点燃;感悟就像一条卧于田野的潜龙,能不能腾云驾雾,还得有人去唤醒;感悟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能不能芬芳四溢,还得有人温暖。而两位老师那点燃烛光之人使烛光光芒闪耀;是那唤醒田野潜龙的天使,使之腾云驾雾;是那温暖的阳光使花蕾芬芳四溢。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