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走向三地战争的过程中,究竟谁会参战?当我们同时面临危机时,华盛顿仍然与美国人的需求完全脱节。

威尔-巴登韦珀2023年11月10日《负责任的外交》

中国军事战略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智慧结晶,在今天和两千多年前一样具有洞察力。然而对美国来说,它预示的却不是一个好兆头。

我们显然不了解我们的对手。近年来,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到我们花了二十年时间支持的阿富汗政府几乎瞬间垮台,再到最近破坏中东稳定的哈马斯袭击,我们屡屡被打得措手不及。

最大的问号是,中国是否会以及何时会从蚕食亚洲边缘过渡到以台湾的形式大举进攻。

也许更令人担忧,也更不可原谅的是,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在这个日益不稳定的世界上,华盛顿决策者与美国公众之间的脱节令人恐惧。两党的著名国家安全专家,似乎都在为乌克兰和加沙的冲突采取最大限度的措施,并游说对中国采取更具对抗性的立场,但是,真实情况是,美国公众似乎大多置身事外,而是专注于离家更近的挑战,如支付账单、抚养子女和应对两极分化的国内政治。

言论与现实之间的脱节令人扶额叹息。一方面,华盛顿承诺帮助收复所有乌克兰领土,还要"彻底摧毁 "哈马斯,并大力保卫台湾。另一方面,美国公众对这些问题要么置若罔闻,要么意见分歧,而且,我们的武器储备正在缩减,征兵人数急剧下降,财政赤字不断膨胀,经济前景不明朗。

与此同时,国家继续沿着红线和蓝线分裂。在战争时期,我们还能团结一致吗?结果恐怕要看情况。如果俄罗斯伞兵像1984年的经典影片《红色黎明》那样降临科罗拉多州,很肯定,我相信我们会团结起来,击退外敌入侵带来的生存威胁。

但是,在这种有毒的政治气候下,我是否相信来自堪萨斯州的农场男孩、来自铁锈地带的仓库工人和来自太平洋十二大的大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前往征兵办公室,帮助中国台湾地区击退中国的攻打?或者前往中东,卷入一场颇为明显难以解决的冲突,而这场冲突的复杂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 75 年前?显然不太可能。

同样值得一问的是,美国是否有能力承受几乎肯定会使9.11后在大国战争中阵亡的7057名美国军人相形见绌的伤亡数字。俄罗斯继续在乌克兰作战,尽管据估计仅在过去几年中就有超过10万人丧生。我们不能假定中国对重大损失也没有类似的容忍度。

尽管有这些担忧,国家安全官员和外交政策名人,却仍坚持推进可能要求美军在三个战区部署更多军队的战略态势。哪怕这些部署都是在 "威慑 "的幌子下进行。

威慑原则在理论上很正确,但是,危险在于假定纸面上的优势兵力将消除实际作战的需要,而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可信度需要有这样做的意愿和能力。这又把我们带回了孙子兵法。我们能否有把握地回答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问题?我们是否认真对待过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的战略似乎是在真空中制定,很少关注一些小细节,比如谁将参战,国家承诺的程度如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顽固的倾向,它自越战时期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的 "天才儿童 "时代以来就存在,并且,我们不断回到这种倾向。那就是将冲突视为一种技术官僚主义行为,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尖端高价武器的数量和质量。

然而,我们在越南和阿富汗的经历告诉我们,集体意志和决心也很重要。而且是非常重要。我们绝不能高估或甚至不考虑我们的意志和决心。战争毕竟仍然得由人来打。迄今为止,我们却还没有努力争取美国公众的支持。

我们需要真正问一问:如果对手虚张声势,有多少美国年轻人会自愿背上背包、拿起M4冲锋枪,去参加这些遥远的战争?

我们必须首先承认,这些冲突并不是像我们在 "全球反恐战争 "期间那样,通过将志愿军中的相同人员拼凑在一起,并在数十年中无数次地部署他们就能解决。事实上,几乎不可能设想在没有征兵的情况下,我们的威慑力是可信的,或者我们能在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

虽然征兵会让人联想到越南,但在当今公民与军队、公民与政府脱节的背景下,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征兵的好处了。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征兵可以解决我们正在努力解决的人员短缺问题。我知道军队领导人担心征兵会损害当今部队的专业性。然而,降低征兵要求,以及向易受影响的高中生提供高额签约奖金,已经在降低标准。

征兵还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团结力量,将不同种族、信仰体系和地域背景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为国家服务。这将有助于团结这一代人,因为多年来,他们所经历的只有腐蚀性的分裂。

而且,由于美国人将参与到这场游戏中来,征兵还将迫使政客们放弃空洞、陈词滥调的言论,被迫说服美国人我们需要处于战时状态,或者淡化他们的好战言论,制定创造性的、不那么军国主义的战略,从我们对乌克兰、中国以及现在对中东的态度开始。

最后,这将向世界表明,我们是认真对待强大国防的。人们将不再认为我们是一个衰落的国家,被流行文化所麻醉,不愿做出牺牲。

遗憾的是,那些游说推行强势军事化外交政策的领导人和学者,似乎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呼吁。令人惊讶的是,在国会山,人们大摇大摆地承诺可能对大国对手使用武力,但却完全不愿意讨论这将需要做出的国家牺牲。

因此,如果我们得出征兵不会发生的结论,我们最好现在就解决华盛顿的言论与美国人的战斗意愿之间的巨大脱节,而不是在我们的领导人说服我们卷入另一场可能会带来更大灾难的战争之后。

美国智库惶恐:面临三地战争,究竟要靠谁去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