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光卫星公司官方账号发布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最新卫星照片,照片主角是日本最高峰,世界上最大活火山之一的富士山。
对于吉林一号这类商业遥感卫星而言,定期发布这些从太空拍摄的“风景照”有助于展现自身性能。也正因如此,一张由吉林一号高分03D24星拍摄的富士山卫星照片也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外界的重点关注——因为这是一张足够让美军大惊失色的照片。
【吉林一号拍摄的富士山侧面照】
因为在这张照片中的富士山并不是在俯视视角下拍摄的,而是一张山体侧面照。且照片的分辨率非常高,山体侧面的下山道清晰可见。如果没有下方图注标示的话,这张卫星照片足以让绝大多数人相信这是一张无人机航拍照片。
这无疑改变了外界对于卫星照片都是俯视角照片的普遍认知,而这一拍摄技术的出现也表明吉林一号的对地观测能力远比外界想象的要更强。
【吉林一号拍摄的富士山下山道照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为什么卫星照片大多采用俯视角拍摄。
其实这么做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确保成像精度,因为光学遥感卫星的工作高度虽然被称作“低轨道”,但这种低是相对于其他轨道高度而言的。对于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们来说,平均500-600公里的高度无疑是遥不可及的。
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卫星的拍摄角度不再与地面保持垂直时,每多偏移一度角度,卫星与目标区域的距离都会呈指数增加,并可以一直延展到数千公里外的地平线上。虽然这么做确实可以让一颗卫星有能力覆盖更大的地球表面,但很显然,有能力在这种拍摄距离上也就保持成像精度的光学遥感卫星也没有理由待在低轨道上。
【吉林一号拍摄的俯视角故宫照片】
此外,随着角度的增加,地形起伏对于卫星视野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比起时不时让卫星“扭头”转向其他角度拍摄,各国往往倾向于发射更多的卫星来增加星座的覆盖面积与拍摄效率。
吉林一号就是这类遥感星座的集大成者之一,其拥有的在轨卫星数量高达131颗,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5~37次重访,平均重访周期低至40分钟。
不过,让遥感卫星从垂直角度拍摄地球的成像精度虽然高,但这种拍摄模式也并非没有问题,那就是太容易被预测了。因为卫星的运行轨道都是有据可查的,就算一时半会查不到,也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来总结规律。
【遥感卫星按预定轨道探测地面示意图】
再加上在轨卫星往往会受限于自身变轨燃料储备,导致变轨的次数与幅度都十分有限。一系列因素使得各军事强国都有一定的能力预测卫星抵达自家关键单位上空的时间,并进行包括伪装在内的一系列针对性反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颗卫星能够具备一定程度上的侧向成像能力,那么这颗卫星就将有能力在不引起敌方戒备的情况下对目标进行侧向拍摄。诚然,正如前面说的那样,侧向成像存在精度问题,但在经过相关算法、AI技术以及高程数据的处理后,这也不再是什么大问题。
典型例子就是此次曝光的富士山侧视图,这其实就是吉林一号高分03D24星在多角度拍摄富士山后,结合富士山的高程数据模型所生成的一张侧向视角照片。如果有更多的卫星对同一区域进行侧向拍摄的话,那么生成出来照片的细节会更加丰富,由算法引发的畸变问题也会得到改善。
最重要的是,这种拍摄技术一旦得到大规模应用,那么使用卫星对特定区域乃至特定目标进行实时监控也就不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吉林一号视频卫星跟踪飞行中的战斗机】
因为吉林一号对特定区域40分钟重访周期的数据是按照区域过顶卫星数量得出的,并没有考虑到那些没有经过目标区域,但足以通过侧向成像模式拍摄目标区域的卫星。如果将这些卫星也计入其中,视为重访卫星的话,那么吉林一号完全有可能在不增加卫星的情况下进一步缩短重访周期,实现对关键目标近乎实时地持续监控。
这并非不可能,毕竟按照长光卫星公司给出的数据,吉林一号全系列都具备侧摆±45°的能力,不仅可以在不更换轨道的同时就实现大角度侧向成像,生成的照片也不仅限于光学照片,还有合成孔径雷达照片,极大地提高遥感卫星对一些地面单位反侦察手段的反制能力。
【吉林一号宽幅01星的侧摆性能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像航母打击群这种拥有大量干扰手段,能够通过烟幕、铝箔等影响卫星侦察的单位。在面对这种来自各个角度的卫星侦察时,也很难做到完全隐蔽行踪。
而在现代战争这种发现即打击,打击即摧毁的高烈度对抗环境中,这些民用卫星也将给美国海军领导层制造不小的心理压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