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芳菲素影305
跌宕人生:苏轼的才华与坎坷苏轼,北宋文坛上的巨匠,他的文学与艺术才华毋庸置疑。但是,在性格处事上,他的缺点却导致了他一生的坎坷,颠沛流离。
苏轼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家境优渥,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展现了卓越的文学天赋。他在楚州讲学时,结识了晏殊、欧阳修等文坛名流,成为了当时文化圈内的佼佼者。他的诗作《江城子》、《东篱乐府》等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久传不衰。他的书画艺术也被业内视为一等一的精品,真可谓文韵天成。
但是,苏轼在性格处事上却经常冒犯权贵,让自己惹上了不少麻烦。宋仁宗即位后,苏轼在一次聚会中无意中得罪了仁宗宠臣王钦若,导致他被贬到黄州,开始了他流离失所、坎坷不平的生涯。
虽然苏轼在黄州时仍然继续创作文学,但是他的生活却颇为艰辛。他生病患上了肠炎,家境也日益拮据。他的妻子病重去世,他自己也因为病情难以治愈,不得不一家人流离失所。最后,他重返朝廷,被担任为兵部侍郎,但他的大公无私和挑刺的性格再次让他犯上了牢狱之灾。这次他被贬到远离京城的海南岛,周身被虫咬,生活环境十分拮据。他的家人也被迫辗转离散,只有夫人和次子到他身边。
尽管如此,苏轼的精神依旧不逊色于往昔。他仍然为文化事业和社会现实发声,探讨时事,劝谏君王,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文人官”。终其一生,苏轼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和卓越的业绩,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和文化界的伟大贡献者。
苏轼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他的才华和为人处事仍然感染了后人。他在磨难中立志向上,坚守信仰,为人类文化事业献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人生旅程如同他的作品一样跌宕起伏,令人惊叹不已。
网友:元元Cy
苏轼在性格和处世上的主要缺点:苏轼 才华横溢,但过早锋芒毕露,而又不知人心险恶;他重在问心无愧,而不懂得审时度势;他为人正直率真,从不加掩饰。
比如:苏轼在宋朝党争的大环境里,他站在了 客观公正的立场 上,而且 性格狂放不羁,性格耿直。
其实苏轼的缺点也是他的优点, 只是时势弄人,由不得他罢了。
苏轼经历的人生百态,但他是个“ 愉快的天才 ”!生活中,不少人的心里,都渴望有一个苏东坡陪着自己。
当你受挫时,苏轼会鼓励道: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你 感到孤独时,苏轼会安慰你: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当你感叹人间时,他会端上一碗东坡粥,笑眯眯地告诉你: “人间有味是清欢”。
正如余光中所说:
“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杜甫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苏东坡就可以做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 乐天派 。 有他陪伴,再难的生活都能过得乐呵呵。
网友:大森林151252635
多谢朋友邀请
苏轼那是众所周知的北宋诗画家,文学家,就不必多谈他的才华横溢了。下面谈他的性格和经历吧。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四川)人,出生于寒门地主家庭,自幻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亲授以书",天资总颖,
嘉祐元年(1056)出川赴京应考,次年首榜进士,主考欧阳修大为赏识,后因奔母葬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祐六年应中制科授大理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仼职期间,他针对财乏、兵弱、官倒等政治弊端,书写了大量的评击论策,力求革新。
熙宁二年(1069)其父亡故扶丧归乡后还朝任职,神宗用王安石的变法和苏轼的革新思想截然不同,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而苏轼強调"以立法更制为事",主张"节以用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屡遭拒绝未釆纳。
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贬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但他依然洞察民情,惩办贪官悍吏,保堤抗洪,灭蝗救灾,坚持邑政改革,"因法便民”,成效显著深受当地黎民百姓拥护。
王安石罢相后,新任官僚何正臣、李定等奸人对苏轼周纳罗织罪状。以"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之罪把他弹劾,于元丰二年(1079)在湖州被捕,以诽谤朝庭定罪蹲了大牢。这就是酿成了当时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元丰七年司马光执政遇赦改贬往汝州。元丰八年神宗驾崩,哲宗年㓜,司马光继承执政后又调苏轼回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他仍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再次和司马光犄角对恃,
绍圣元年哲宗登基,新党得势,排斥元祐旧臣,司马光退位,苏轼再次成为新党打击对象,又一贬再贬往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历经磨难,苏轼仍(食芋饮水、著书以乐),关爰和同情黎民百姓,深受敬仰,直至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再度遇赦归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在常州谢世。
这位绝代文才的坎坎坷坷就这样了结一生,也给后人留下了文坛至高无尚的宝贵财富。
以上论述本人只依据历史资料简单综合阐述,其中细节敬请朋友们留言补充且评论完善。拜托了!
网友:深沉的海
苏轼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在辞赋上造诣极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谓文学宗师的地位。同为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对苏轼评价极高,感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元丰中,王文公在金陵。东坡自黄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闲即俱味禅说。公叹息谓人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西清诗话》
而导致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的性格缺点,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中国古代文人多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把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奉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对理想的执著与现实的残酷往往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苏轼却想把文人的理想带入仕途,最终也造成了仕途上不可避免的悲剧。
一 才华过早锋芒毕露,却不知人心险恶
苏轼的才华锋芒毕露,从苏轼杜撰先贤的对话略见一斑。
史书记载,苏轼20岁进京赶考,试卷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在试卷上引用了“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么一段尧帝和皋陶的对话,阐述了为君者宽仁笃厚的一面。
主考官欧阳修和阅卷官梅尧臣在看到这段话时,觉得甚妙,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此段话的出处。等到发榜之日,苏轼榜上有名。由于中第着均要拜谒主考官,苏轼来的时候,欧阳修和梅尧臣急不可耐的问苏轼那句话的出处。
苏轼说:“是我杜撰的。尧帝有圣德,能说出这样的话是意料之中的事。”
不可否认,能把80万字的《汉书》倒背如流的苏轼自是才华横溢,但官场人心险恶,妒才忌能的小人并不少见。这在苏轼后来的一贬再贬的遭遇中,朝中的小人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 为人率直,不加掩饰
王安石推行变法,急功近利。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推进太快,心系黎民之苦,遂作《山村五绝》来讥讽朝政。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山村五绝》之三
通过这首诗,将王安石新政的青苗法等毁农政策的粗暴衬的表露无遗。
但正是这些讽刺朝政的诗作,差点把苏轼送上断头台。当权者将苏轼众多诗作上书皇帝,给苏轼安下“包藏祸心,诽谤谩骂”的罪名。最终让苏轼入狱四个多月,出狱后流放黄州。
三 不懂得揣摩帝心,不懂得审时度势,只愿问心无愧
苏轼在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两年后,写下了他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书》。苏轼在书中谈论了王安石新法的弊病,基本上否定了新法的政绩。
王安石变法是得到宋神宗的大力支持的,与其说是王安石的变法还不如说是宋神宗的变法,否定新政就是否定宋神宗,
后来苏轼感觉到了朝中的排挤,便自觉请求外放为官。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到任后按惯例向皇帝上书谢恩表。结果苏轼的《湖州谢上表》给他招来了大祸。成了“乌台诗案”的导火索。
从后世的史料可以看出,苏轼自然明白政治场上的文字游戏的可怕,只是性格使然,无法自制而已。
虽然被贬黄州后苏轼的思想逐渐向道家、佛家融合,但在此之前还是儒家占主导,儒家才是苏轼精神的根基。
儒家理想化的根深蒂固,再加上苏轼本性率真,将儒家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其实苏轼的缺点都是他的优点,只是时势弄人,由不得他罢了。
网友:三分笔墨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
一、简述苏轼举世瞩目的文学艺术才华。
提起苏轼,他身上的众多标签立刻涌现,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宋代文学成就最高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等。
01 苏轼的文学成就 。 苏词成就非凡,独开豪放一派;苏诗2700多首,妙理新意,含义隽永;苏文在宋文中是成就最高的一家。
02 苏轼的艺术成就 。 擅长行书和楷书,是宋四家之一。他集各家之长、各家之风格并融会贯通、自成一派。作品有《赤壁赋》等名贴。
03 苏轼的绘画成就。 擅长墨竹画,重视神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对文人画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是集文学、艺术、绘画等于一体全能型天才。在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出12位千年世界伟人,中国仅1人,那就是苏轼。
二、解析苏轼性格和处事方面的缺点,分析导致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的原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苏轼天纵奇才、才华横溢,非常完美,也避免不了他性格方面的缺点。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的性格缺点及性格演变始终贯穿他的一生,并且如影随行的影响他一生的命运。 俗话说,盖棺才能定论。人生如同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评判这出戏的好坏。
01 性格决定命运。
荣格说过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点在苏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认为用性格来解析苏轼坎坷又奔波的一生,是比较合适的。我们生活中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性格,实际上是心理学概念中的人格。
人格是指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形成的典型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的特征。因此,性格是个体生活轨迹的根源,性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等,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处事方式。
所以,不难分析出,苏轼的行为特征、人生轨迹和命运特征等,大部分都由他的性格特征来决定的。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02 苏轼的性格特征。
往往人的性格特征与他的外表关联较大。 在一些记载中,苏轼身材结实,骨肉均匀。身高约五尺八,面孔很大,颧骨高耸,前额突出,眼睛又长又亮,下额匀称,留着美丽、尖长的中式胡须。 最动人的是他敏感、活泼、有力的双唇。 这样的外貌特征,不难看出苏轼性格外向和健谈。
在一些传记曾这样记载苏轼的性格: 苏轼性格豪放、开朗、直爽又固执,多嘴多舌、口没遮拦,天真而不计一切后果,遇事不吐不快,他的嘲弄和恶作剧常常使人害怕。 在密友之间,苏轼洋洋得意,乱开玩笑,而且大用双关语,使在场讲现实的人紧张兮兮,怕他随时说出真相。
还有的说,苏轼最大的缺点, 喜欢在宾客面前或者作品中说出他的想法,这无疑对他十分不利。 弟弟子由性格则与之相反,子由性安稳、保守、不爱多说话。子由十分了解哥哥,常把手放在他的嘴上,叫他沉默些。他的缺点让他在为官道路上,吃了不少苦头。
03 列举并分析苏轼性格缺点导致的一生坎坷、颠沛流离。
一是苏轼为官之初不成熟,交友不慎。
苏轼刚做官时, 年轻不成熟,容易对事厌烦,容易相信人。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而生命往往由小事构成,大事通常不多。其妻比他讲求实际,常忠告于他,她对人比较会分辩好坏,常常站在门帘后面,听丈夫和客人谈话。然后帮他分析来人特征,哪些泛交,哪些深交。
苏轼前期还是缺乏对人的分辩,以致交过的好友章惇后来数次陷害他,甚至将他贬至海外。苏轼前期有父亲苏洵的教导,婚后有太太的忠告,为官后期有弟弟子由的规劝,可见他的生命中,离不开亲人的劝告和帮助。 但仍免不了交到邪恶的政敌,可见苏轼性格方面的弱点。
二是苏轼上书皇帝,首次被贬至杭州。
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司马光和欧阳修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新法。 苏轼更是义愤填膺,他有许多话非说不可,那时他才32岁,他比别人更直率。 他分别于熙宁三年(1070)二月和熙宁四年(1071年)分虽上书给皇帝,这两封信内容很长, 内容完整有力,直言不讳 。
第一封信就引经据典的攻击青苗法,指出新法弊端等。前两封9000字上皇帝书未得回应,苏轼又与了第三封信。不出所料,皇帝有心接受劝告,但奸佞小人仍找出莫须有的罪名来陷害他。
原本根据苏轼的作官考绩,苏轼该任太守的,但因苏轼的直言上书,得罪王安石和谢景温等人,他们要他担任偏郡判官,幸而皇帝还看好他才改派做杭州通判。
不得不说,因他的直率敢言,首次被贬谪。
三是苏轼上书《湖州谢表》,又被贬至黄州。
这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因苏轼上表皇帝《湖州谢表》,笔端带有感情,即便官样文章,也不忘加些个人色彩。他说自己”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等等,这些话恰被新党抓住了辫子,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包藏祸心“,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苏轼的大量诗作还被挑出隐含讥讽之意。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逮捕,解往京师。一代文人被他自己的大量诗作给害苦了,差点死在狱中,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初期既定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劫。
当时政权旁落在见风使舵、毫无原则的三流人手中。苏轼一直上书给皇帝,皇帝每次读完,都对朝臣公开赞美。这些人曾阻止苏轼入京,那时新政首领都已被罢黜,他们担心苏轼再得势,情况就危险了。
这次劫难,套用苏轼自己的话,他始终“ 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但在他”吐“了一百次后,终于被捉了。苏轼的二次被贬,除了受李定等人诬陷外,还有苏轼自身的直言敢写,不得不说还是诗文害了他。
但他真的是无可救药了。据说,他在离开牢门的那天晚上,他又写了两首诗。说他“ 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这两首诗御史门可以告他。连他自己写完, 也丢笔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
乌台诗案, 苏轼死里逃生,心魂震撼,尽量少说话。他开始思考生命的真谛, 说他生命犹如磨石下的小蚂蚁,也象旋风中的羽毛。 他也开始深思自己的个性, 研究如何得到心灵的平安。
四是再次谏议,陷于新旧觉争,贬谪至惠州。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重新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原本可升到翰林学士知制诰的,知礼部贡举。但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直言谏议。
他对旧觉执政后暴露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保守势力的反对,于是又惨遭诬陷。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觉,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只得再度自求外调。
1094年,年近6旬的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我真的非常佩服苏轼的敢言直谏,乌台诗案都没能让他吸取教训,致使新旧两党皆不容,被迫自请外调。
五是因新党打压或写诗让章惇贬至儋州。
这次被贬原因更简单,新派虽已占上风,仍在不断打压旧派,苏轼也在其中。苏轼原以为晚年可以定居惠州,没想到又被贬到儋州(海南岛),海南岛那时地处海外,远离中国文世界的范围,可谓是天涯海角了。
还有种说法是,有人记载说,苏轼写了两行诗描述他在春风中小睡,聆听屋后钟声的悠闲情景。那时曾经的好友,官拜宰相的章惇读成到这段诗,说就:” 原来苏东坡那么惬意 。“于是就颁布了移居的命令。
1097年,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苏轼62岁了,还被贬到了”南无再南“的地方,应该说是中国文人史上的”贬谪之最“了。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直到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他在北归途中,于1108年8月24日卒于常州。真心心疼我们的大文人。
三、总结苏轼的性格成因。
从苏轼一生遭际来看,他的数次贬谪、颠沛流离,大部分是他的性格所致的,虽然也不乏政敌的嫉妒和污蔑陷害。但这样理解,我认为稍显表象,苏轼天赋异禀,不可能明知危险,还故踩红线让自己到处漂泊。我觉得还应该用苏轼内在的伟大精神来加以解释。
苏轼的显著特征,开朗直爽、直言敢谏、幽默风趣、乐观向上等,具有无穷吸引力和大无畏精神,是一种凛然的英雄气概,也是一种伟大的精神。 一个人只有上升到了无限级数的灵性,强大无比,就会来势汹汹,不吐不快。苏轼无疑如此。
据载,苏东坡的批评者和崇拜者,常常提起他这种伟大的灵气,这种强大壮烈的力量。我认为, 如果胸中自有沟壑,在正义和真理的支持下,就会不惧怕宇宙的任何东西。 聪慧如他,在他无数次反思后,仍然拥有天生的大无畏,即便知道结局。
苏轼有了这种浩然正气后,便不断遭遇理论上的矛盾, 一方面想维持自己的本色,保持人类天生的大无畏精神,一方面又想明哲保身。可能在某些时期,这种矛盾还特别尖锐, 但通常他还是保持他的英雄本色。因为,他的伟大天分要求无阻发挥。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聪明的苏轼既知自己的性格缺点,却依然要保持大无畏的精神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