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的占地面积不大,军队遇到易守难攻的城池,为什么不能直接绕开,而是要坚持把这座城打下来?绕开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成功的只是极少数。
城池当然可以绕行,但是同时你也要做好最坏的准备。因为当你的军队绕过这座城池前往下一座城时,首先很容易遭到两城的前后夹击,一旦敌人的大军从正面杀来,后路又被堵住,那就只能是全军覆没了。
古代的军队是最怕偷袭的,因为它的大军不是一个个方阵,而是长条形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的道路十分狭窄,哪怕是大路也常常无法允许太多人并排前行;另一方面一支军队的组成非常复杂,有骑兵有步兵,有弓箭手,还有超过士兵总数1-3倍的民夫与后勤部队,他们负责携带大量粮草、炊具和攻城道具。
所以一支大军在遭遇偷袭的时候,后勤部队是没有还手能力的,除非在宽阔的草原上可以变阵。这种情况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知道,在火烧博望坡中,夏侯惇的十万大军被引入山林中,前后大军信息不通,掉头非常困难。这时只要先头部队被堵住,伏兵在大军中间放火,根本不用打斗,魏军自己的混乱就能踩死很多人。
那你说我什么粮草都不带,打到哪里抢到哪里,凭借人数的优势一往无前可行吗?这也好办,后方的城池只要坚壁清野,把所有物资全部运走,你的军队远征这么久,抢不到粮食,又没有补给,没几天士兵就全部饿死或者逃走了。
更关键的是,这样的部队只适合当匈奴和土匪以劫掠为生,没办法做大做强。古往今来,这样“攻城掠地”的不在少数,很多匈奴土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那些如黄巾军、李自成等南宫民起义军则无法最终问鼎天下,因为他们没有拿到城池里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城池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和“攻城掠地”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词叫“攻城略地”,一字之差却又天壤之别。“略”这个词强调策略经略,意思就是治理地方。《国富论》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找到持续获取财富的办法。显然,掠夺不是富国强兵的办法。
而早在秦末时期,萧何就已经非常清楚这个道理了。《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意思是说,刘邦率军入咸阳,将军们都抢夺财物,只有萧何到了丞相府收集记载法律条文、人口登记、财政收支和地图风俗的各类文书。有了前代的法律条文,以后汉朝建立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修改,不用重新制定。在后世的2000多年里,秦汉制度中的大量规章和律法仍然被后代所沿用,就是这个原因。
而各种地图和文书,可以用于知道军队战术的制定,可以用于了解当地的士农工商的发展情况,了解当地有多少矿产、农田和人才,为本势力的大政方针提供依据。所以一座城池的财富绝不仅仅是金银珠宝,还有很多资源。绕过一座城池不仅意味着你绕过了一个强敌,也意味着你失去了丰富的资源。
有人说,那我绕开其他城池,直取都城以后,其他部队不就能听命于我了吗?金国就是这么干的,俘虏了两个皇帝和无数人口,掠夺了无数物资,但是大宋其他百姓不接受金人统治,军队和皇室到杭州建立南宋。而金人最终也因为不会经略国家被灭亡,同样不重视国家治理和人才的还有项羽,可见他败给刘邦并不算冤枉。
所以想要治理一个国家,你得取得这个国家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细分下来就是,你得让国家的军队、百姓和士家大族同时认可你,构建一个利益共同体,它就是国家。
要得到这个前提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那就是你得有一个让人认可的身份或者才能,比如明朝朱棣造反,绕过济南的劲敌,直取扬州和南京。
他能这么做,首先就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儿子,一旦打败建文,那其他人自然没有理由再抵抗了,这跟三国时期诸侯争霸不同;其次他有才能,朝廷上有士族、人才和军队支持他;然后是朱棣的骑兵多,绕过城池后行动迅速,不容易被前后夹击。最后,其实这个办法也是无奈之举,毕竟朱棣掌控的资源少,打不起持久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