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编者的话:中国海油日前发布消息称,国内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2023年累产油气当量超3680万吨。其中,原油产量超3400万吨,天然气产量超35亿立方米,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海洋油气正成为我国能源增产关键增量。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原油产量达2.08亿吨,其中海洋原油产量突破6200万吨,连续四年占全国石油增产量的60%以上。作为如此重要的能源增长极,我国开采海洋油气的水平如何?我国突破了哪些关键技术?为此,《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副总地质师兼中海油研究总院院长米立军。

海洋油气开采,中国处在什么水平

环球时报:目前在海洋油气开采方面,哪些国家优势突出或者投入力度大?中国处在怎样的水平?

米立军:目前各地区海洋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储量品质也存在差异。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和技术优势,美国、英国、挪威、荷兰、墨西哥和巴西等国家在海洋油气开采投入力度较大且获得领先优势。例如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圭亚那深水海域的石油勘探获得成功,共发现18个油田,估计可采资源的石油当量接近90亿桶。

聚焦到我国,近年来,中国海油在深水海域持续发力,工程建设、大型装备、技术创新等重大成果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已勘探开发深海油气田12个,2022年深海油气产量超1200万吨油当量,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实现了从浅水到深水、从深水到超深水的重大跨越,中国深水油气钻探已迈入超深水行列。

中海油研究总院院长米立军:中国深水油气钻探已迈入超深水行列

渤海油田的视频截图(视觉中国)

按照国际石油界的共识,海洋油气开发海域水深超过500米的区域,称为深水油气田;而水深超过1500米的区域称为超深水油气田。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或石油公司拥有深水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技术,那么这个国家或石油公司就处于全球石油勘探与开发技术的领先位置。从这一角度看,我国在海上油气开发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目前,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已投产两周年,累计生产天然气超50亿立方米。同时,2022年10月3日,亚洲首个300米级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建成投用,标志着我国成功开辟了深水桩基平台油气开发的新模式。我国已经掌握了以“大型起重铺管船”“深水机器人”“3000米级深水多功能船”等为核心的系列海上油气施工装备,形成以深水半潜平台、深远海浮式风电、水下生产系统等为代表的海上工程成套关键技术能力。

环球时报:我国油气勘探已经从浅海走向深海,深海开采的难点在哪?我国是如何实现技术突破的?

米立军:深海开采相对于浅海开采,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环境条件。深海环境更加恶劣,包括高压、高温、复杂的洋流和海浪等因素增加了开采的难度和风险。二是技术装备。深海开采需要更加先进和复杂的技术装备,包括深海探测、定位、采油、运输等,这些都需要更高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三是环境保护。深海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避免对海洋生态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为实现深海开采的技术突破,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基础地质研究,深入了解深海环境和深海油气地质的规律和特点,为深海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二是加强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掌握关键技术,提高深海开采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防止在技术装备上被国外“卡脖子”。三是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共同开发深海资源。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深海勘探开发技术人才,为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AI技术已被用于深海油气开发

环球时报:壳牌公司日前宣布在深海石油勘探中使用AI技术,我国在该领域是否也应用了AI、机器人等新科技?

米立军:科学运用AI技术服务深海油气活动是行业发展变革的必然趋势之一,其可应用于地震数据分析、储层预测、有害物质识别等,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相比壳牌、BP、道达尔等国际一流公司,我国油气企业智能化建设起步较晚,当前正在积极抢抓这一战略性机遇窗口,围绕智能油田建设这一核心开展AI技术试点应用。中国海油一直高度重视AI技术与深海油气活动深度融合。2022年3月,我们利用智能算法和大数据系统进行圭亚那开发项目作业时效全面分析,助力海油国际深水钻完井项目实现精细化管理。2022年5月,“璇玑”系统智能化生产线建成,“璇玑”具备“瞄着”油层去、“闻着”油味钻的本领,能自主操控钻具在油层中稳定穿行千米以上,并对地层资料进行实时分析,现在该系统已在中国东海、南海、黄海等主要油田得到应用。

此外,水下机器人也已成为我国深水油气开发的重要工具,具备从轻型、浅水、观察级到重型、深水、作业级的各类水下机器人,它们能够完成导管架安装、海管铺设、电缆铺设等各类水下工程作业,覆盖从5米超浅水到3000米超深水的作业水深。目前正在参与“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建设的“海洋石油982”钻井平台正是利用了水下机器人主导完成各项水下勘探开发作业。

如何保障海洋油气开采安全

环球时报: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存在哪些安全威胁?我国该如何应对?

米立军:台风是对油气生产影响较大的极端天气。据统计,我国南海海上油气田平均每年受到台风影响2至3次,而海上平台生产人员从撤离到回到岗位一般需要3天,油田一般有数千桶每天的产量,气田单日产量也有几百万立方米。台风影响时间越久、次数越多,海上油气田产量损失越大。

为此,我们进行了技术创新,如目前已在多个油气田进行了改造应用的“台风期生产模式”,海上平台人员全部撤离后,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加持下,可以实现海上油气田短期内无人化、智能化生产,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同时,我们与中国气象局合作推进海洋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共建气象信息服务共享交流机制。通过收集并分析数据总结台风预报规律,在不影响生产、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停产损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