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大家好,相信很多人对陈亮原文_翻译及赏析和陈亮传文言文翻译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陈亮原文_翻译及赏析和陈亮传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陈亮原文_翻译及赏析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諡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陈亮

人物生平

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七日,陈亮出生于永康龙窟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在他的身叙中说:“陈氏以财豪于乡,旧矣,首五世而子孙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陈亮集》卷15《送岩起叔之官序》),陈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人丁兴旺。“当时聚会,动则数百人”“其后数年,死生困顿,何所不有”,从此便没落下来,陈亮的曾祖父陈知元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以武弁赴京守御,从大将刘元庆”死于抗金战斗之中。他的祖父陈益“明敏有胆决”,其父陈次尹刚成年即为全家生活而奔波,陈亮的母亲,14岁便生下了陈亮,对陈亮的哺养之责,主要由祖父母承担,他们把复兴陈家的希望寄托在陈亮身上。陈亮说:“皇祖、皇祖妣鞠我而教以学,冀其必有立于斯世,而谓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则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倦倦恳恳之意”。

《宋史·陈亮传》说他“生而且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从青少年开始,就显示了他是一位聪颖精明,才华横溢和志量非凡的人。在18岁时,他就考查了历代古人用兵成败的事迹,写出了《酌古论》3篇,讨论了19位风云人物。当时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这部书,对他十分赏识,赞誉为“他日国士也”,并“请为上客”(同上)。然而,周葵所欣赏的是陈亮博通古今的才华,期望把这位有希望的青年人纳入道德性命之学的轨范中去。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周葵任参知政事,聘陈亮为其幕宾,“朝士百事、必指令揖亮,因得时豪俊尽其议论”。周葵授以《中庸》《大学》曰:“谈此可精性命之学”,但陈亮对此不很感兴趣,他后来说“绍兴辛已,壬午之间,余以报治兵事,为一时明公巨臣之所许,而反授《中庸》《大学》之旨,余不能识也,而复以古文自诡于时,道德性命之学亦渐闻矣。”经过学习,陈亮虽然对道德性命之学有所了解,但他却认为,那种空谈心胜的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实际,更不能解决抗金统一事业,所以没有按照周葵为他设计的道路去实行,而是继续研究前人的历史,并且又撰著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两部著作,冀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中兴复国的借鉴。

乾道四年(1168年),陈亮24岁,“首贡于乡,镟入太学”。次年,朝廷与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苏息”,独陈亮敢冒风险,认为不可,他以布衣身分,连上五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朝廷置之不理,陈亮回乡教书讲学,“学者多归之”。陈亮在青壮年时期,曾两次参加科举答案,都未得中。他说:“亮闻古人之于文也,犹其为仕也,仕将以行其道也,文将以载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则虽仕何为”。他出于一个爱国者的责任感,又于淳熙五年(1178年)连续三次上书,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和儒生、学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风气,感动了孝宗,受其赏识,“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诏令上殿,将擢用之”,但被陈亮拒绝。这是因为孝宗的宠幸大臣曾觐插手这件事,他想掠美皇恩,抢在孝宗颁发之前见了陈亮,借拢络陈亮以扩展个人势力,此事为陈亮所知,因而“逾垣而逃”。由于奏疏直言不讳,遭到了当道者的忌恨。回乡之后,就有人向刑部控告了他,刑部侍郎何澹素忌恨陈亮,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并施以酷刑“笞亮无完肤”。此事孝宗得知,下诏免死,陈亮回乡后,又发生了家僮的事,被仇家控告为陈亮所指使,陈亮之父被囚于州狱,本人被下大理狱。这次蒙难,因丞相王淮和好友辛弃疾等人的营救,又得免死,回家后的三年中,同朱熹展开了“王霸义利之辨”的交锋。

经过两次下狱,经受严重打击排斥之后,陈亮并未对恢复中原之志有所改变,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亲自到建康(南京)京口(镇江)观察地形,作词《念奴娇·登多景楼》,对建康京口一带有如下描写“一水横陈,连罔三两,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主张不要把长江天险仅仅当做是隔断南疆北界的门户,而要把它作为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跳板,长驱直入,不须反顾。并且再次上疏,建议孝宗“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这时正遇孝宗决定内禅,奏疏未予上报,此次上书不但未到孝宗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内容指陈时弊,触怒了许多官僚,“繇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当路欲置我于死地”。陈亮回乡后,一次参加乡人宴会,有人在杯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暴风,他的家人诬告陈下了毒,陈亮再吃官司,下了大理。其后因少卿郑汝谐在光宗面前求情,才免于死,这次下狱,从表面上看,属于刑事案件,实际在其背后隐藏着政治原因。陈亮出狱后说“亮滥膺无须之祸,初欲以人残其命,后欲以受赂残其躯,拒狱反端,搜寻竟不得一笔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

陈亮竭忧于国事,为民族的复兴尽瘁忧梦,多次上书中,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虽也曾得到孝宗的赏识,但终未被任用。直到绍熙四年(1193年),陈亮五十一岁时,他参加礼部的进士试,考中了状元。他在中状元后的报恩诗中说:“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又在《告祖考文》中说:“亲不能报,报君勿替。七十年间,大责有归,非毕大事,心实耻之”。

状元及第后,陈亮被授职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但因长期“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高”,最终于绍熙五年(1194年)病逝,享年五十二岁。后来,吏部侍郎叶适特别请求为陈亮一子授官。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叶适撰《陈同甫王道甫(王自中)墓志铭》,以纪念陈亮。

宋理宗端平(1234年—1236年)初年,追谥“文毅”。

文学创作

陈亮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偏安定命”,痛斥秦桧奸邪,倡言恢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他的政论文、史论,如《上孝宗皇帝书》、《中兴五论》、《酌古论》等,提出“任贤使能”、“简法重令”等革新图强言论,无不以功利为依归。其哲学论文,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永康学派的代表。他提倡“实事实功”,有益于国计民生,并对理学家空谈“尽心知性”,讥讽为“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他还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所作文章,说理透辟,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自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甲辰答朱元晦书》)。

陈亮有词74首。他的爱国词作能结合政治议论自抒胸臆曾自言其词作“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水心集》卷二十九《书龙川集后》)。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念奴娇〕《登多景楼》:“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以及〔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等,其爱国愤世之情,慷慨激烈,气势磅礴,与辛弃疾词风相近似。刘熙载《艺概》卷四说"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陈亮作词,曾自述:“本之以方言俚语,杂之以街谭巷歌,抟搦义理,劫剥经传,而卒归之曲子之律,可以奉百世豪英一笑。”(《与郑景元提干书》)所作除爱国豪壮之词外,亦有艳丽、闲适、应酬和投赠、祝寿之作,其中如〔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虞美人〕“东风荡扬轻云缕”等颇为清幽闲淡疏宕有致。然而他的应酬、祝寿之词则大都无甚新意,但“不作一妖语、媚语”(毛晋《龙川词跋》)。

《直斋书录解题》着录《龙川文集》40卷,今不见传本。有明成化刻本30卷,明万历、崇祯刻本,史朝富刻本均为30卷。通行本有《国学基本丛书》本《四部备要》排印本。1974年中华书局校点本《陈亮集》。

人物评价

叶适:①志复君之仇,大义也;欲挈诸夏、合南北,大虑也;必行其所知,不以得丧壮老二其守,大节也;春秋战国之材,无是也。吾得二人焉,永康陈亮、平阳王自中。……今同甫书具有芒彩烂然,透出纸外,学士争诵,惟恐后则既传而信矣。②喔彼黍离,孰知我忧。竭命殚力,其为宗周。

方孝孺:士大夫厌厌无气,有言责者不敢吐一词,况若同甫一布衣乎!人不以为狂,则以为妄。

黄百家:永嘉之学,薛、郑俱出自程子。是时陈同甫亮又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亦遂为世所忌,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

全祖望:①永嘉以经制言事功,皆推原以为得统于程氏。永康则专言事功而无所承,其学更粗莽抡魁,晚节尤有惭德。②自陈同甫有义利双行、王霸杂用之论,世之为建安之徒者,无不大声排之。吾以为是尚未足以贬同甫。...若同甫,则当其壮时,原不过为大言以动众,苟用之,亦未必有成。迨一掷不中,而嗒焉以丧,遂有不克自持之势。嗟夫!同甫当上书时,敝屣一官,且有逾垣以拒曾觌之勇。而其暮年对策,遂阿光宗嫌忌重华之旨,谓不徒以一月四朝为京邑之美观,何其谬也。盖当其累困之余,急求一售,遂不惜诡遇而得之。...同甫之失,正坐亟于求舂而不需谷,亟于求涉而不需缆,卒之米固不得,并其船而失之。

陈亮的诗文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宋代·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宋词三百首,议论,豪放,爱国壮志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宋代·陈亮《水龙吟·春恨》

水龙吟·春恨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宋词三百首,婉约,伤春怀远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强对一作:疆场)——宋代·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强对一作:疆场)豪放,登楼借古论今查看更多陈亮的诗文>>

返回目录

陈亮传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陈亮传》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

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令揖亮。

因得交一时豪俊。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

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

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

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

澹尝为答案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口兼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

亮遂得免。居无何,亮家僮,适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

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屡遭大狱,归家读书,所学益博。尝曰:“研究义理之精微,辨柏古今之同眩面盎背,则于诸儒诚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雷电交发而至,龙蛇虎豹变现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脑,自谓差有一日之长。

“亮意新加坡元指朱熹、吕祖廉等云。是时吉普与亮往复论王伯之辨。

叶适曰:“同甫既修皇帝王伯之学,上下二千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者失其指,故不足于开物成务。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

于时乡人宴会,多末胡椒置羹截以为敬,同坐都归而暴死,曰:“陈上舍使杀我”!县令王恬实其事,台官论理监司迁酷吏讯问,无所得,取入大理,众意必死。少卿郑汝谐阅其单辞,大异味曰:‘此天下奇才也”!力言于光宗,遂得免。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尔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

得亮策,及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

既知为亮,则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

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当作五十二)。

亮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虽为布衣,荐士恐弗及。

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李卓吾曰:“终始知公者叶,虽与文公游,文公不知也。乃郡守周葵早岁便知亮,异哉!堂堂朱夫子反以章句绳亮,粗豪目光,悲未,士唯患不粗豪耳,有粗有豪,而后真精细出矣;不然,皆假也”!(明)李贽译文:陈亮字同甫,永康人。

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令揖亮。

因得交一时豪俊。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

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

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

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

澹尝为答案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口兼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

亮遂得免。居无何,亮家僮,适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

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屡遭大狱,归家读书,所学益博。尝曰:“研究义理之精微,辨柏古今之同眩面盎背,则于诸儒诚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雷电交发而至,龙蛇虎豹变现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脑,自谓差有一日之长。

“亮意新加坡元指朱熹、吕祖廉等云。是时吉普与亮往复论王伯之辨。

叶适曰:“同甫既修皇帝王伯之学,上下二千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者失其指,故不足于开物成务。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

于时乡人宴会,多末胡椒置羹截以为敬,同坐都归而暴死,曰:“陈上舍使杀我”!县令王恬实其事,台官论理监司迁酷吏讯问,无所得,取入大理,众意必死。少卿郑汝谐阅其单辞,大异味曰:‘此天下奇才也”!力言于光宗,遂得免。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尔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

得亮策,及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

既知为亮,则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

2.陈亮传更详细的翻译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能卓绝,气概豪迈,喜欢谈论军事,议论生动而风趣,下笔写文章几千字一会儿就写好。曾写了《酌古论》,郡守周葵得到了,说:“些这本书的人将来一定是的栋梁之才啊。”等到周葵执掌朝政,朝中学士禀告事情,周葵一定指使他让他去拜见陈亮,陈亮因此能够结交当时的杰出人士。

隆兴初年,南宋和金人签订合约,天下人都很高兴认为终于可以透口气了,唯独陈亮坚持不可,就上了《中兴五论》。奏折送上了,没有回复。淳熙五年,孝宗做了皇帝,又过了十七年,陈亮改名为同,又到京城上书。奏折送上去了,孝宗看了赫然震动,想张贴在朝堂之上,用种放旧例,下诏书让陈亮上殿,将要提拔重用他。但皇帝身边大臣厌恶他正直的言论,于是就让他在尚书省办公处接受考察待命。陈亮等了十天,第二次到宫殿上书,皇帝想让他做官,陈亮笑着说:“我想为开创几百年的基业,难道是是想凭这来博取一个官职吗?”于是渡江而回,每天和县邑的狂士喝酒,喝醉了乱说大话,有个想中伤陈亮的人,把陈亮的事向刑部侍郎何澹揭发。何澹曾经做主考官,罢免了陈亮,陈亮感到不平,语言上多次冲撞何澹,何澹听说了很讨厌他,如今听说这件事,立即把它写下来禀告上级。把这个案件交给大理寺,拷打得陈亮体无完肤。孝宗皇帝知道是陈亮,等到奏折送进来传听圣旨,孝宗说:“这是秀才醉后的狂言,有什麽罪状呢?”把这个案卷丢到地上。陈亮于是免去处罚。

过了不久,陈亮的家童杀了人。恰巧的人曾经羞辱过陈亮的父亲,他的家人就怀疑这件事是陈亮指示的,把陈亮告到官府。于是就把陈亮的父亲关押在州的监狱里,而把陈亮交给御史台的官员审讯,情节严重,又交给大理寺,当时丞相王淮知道皇帝想让陈亮活下去。同时辛弃疾又特别出力营救,陈亮又得以不死。

光宗即位。不久,光宗凭对策录取进士,用礼乐政刑的关键问参加的人,陈亮用君道师道回答。当时光宗不去重华宫朝见孝宗,群臣多次劝谏,都不听从。读到陈亮的对策,于是非常高兴,认为凭这可以巧妙处理父子关系。本来报上来的是第三名,皇帝亲笔题为第一名。后来知道是陈亮,就非常高兴。授予了陈亮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的官职。没有到任,一天晚上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

陈亮的志向在于经国济民,看重自己的许诺,人人都可以看见他的忠诚。虽然只是一介百姓,但是勇于自我推荐的人恐怕也比不上他。虽然家仅是中产,但对那些奇异的人、受冻的人,长期给他们衣穿饭吃。他死了之后,叶适向朝廷请示,要求增补陈亮的一个儿子官职,但这不符合常例。

李卓吾说:自始至终了解陈亮的人是叶适。但是郡守周葵竟然早年就了解陈亮,奇异啊!士人只担心不豪放,有了豪放的性格,然后就有了精细的才能;不这样的话,他的才能都是假的。

sunguirui7008回答的这个问题。

这才是详细的译文!!!

3.文言文翻译

陈亮传(明)李贽陈亮字同甫,永康人。

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

因得交一时豪俊。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

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

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①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

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

澹尝为答案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慊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

亮遂得免。居无何,亮家僮,适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

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尔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

时光宗不朝重华宫②,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得亮策,及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

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

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

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

4.文言文翻译

这是《宋史·陈亮传》中的文字吧~~译文如下

1.诏令上殿,将擢用之

(宋孝宗)诏书命令(陈亮)上殿,将要提拔重用他。

2.时丞相王准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当时丞相王淮知道天子(宋孝宗)打算饶过陈亮,而且辛弃疾、罗点向来敬重陈亮的才情,特别出力营救,陈亮又得以不死。

3.亮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肝肺。

陈亮的志向在于经世济民,重视自己的许诺,人人都可以看见他的内心。

至于“用种族故事”,实不知是何出处,故无法翻译。请恕圣冥无能

5.求《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陈亮的,全文翻译

我私下认为,中原地区是天地集正气孕育而成的,是天命钟爱、人心所向的地方,是典章制度礼乐汇集的地方,历朝帝王借以代代相传。

虽然把中原地区丰富的典章制度和礼乐简单地移植到偏远的蛮荒之地,从表面上看天命与人心似乎有所依托了,难道这样一来,就真的可以长期相安无事了吗?天地的正气,因为遭到遏制(金人入侵)而长久得不到施展,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机会将要发挥其威力;而天命和人心,本来就不能长久地委系在偏远的蛮荒之地。我们宋朝二百多年来安宁和平的统治基础,这是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前此两位君王被掳北上,惨痛的经历,也是汉、唐以来不曾有过的。

我朝刚从中原迁都江南之时,不论君臣还是朝野,都痛心疾首,同仇敌忾,发誓不得让金人和我们同在,所以最终凭借逃奔溃败的残兵败将战胜了身经百战的劲敌。等到秦桧提出与金人议和的歪理邪说来阻挠抗金,忠义之臣刚直之士纷纷遭贬而死在南方,从此天下的抗金士气就一落千丈!三十多年之后,哪怕是当年从西北流亡来此立志复国的有识之士,如今也都只好怀抱孙辈,无所事事地在貌似太平的东南长期定居(做个自了汉),心中丝毫不再关心和挂念为君父报仇雪恨的大业。

(其间)除了完颜亮败死在淮南,天下人都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了。更不要指望还有谁能念念不忘故国之耻而心生愤慨,从而相约抵抗向敌人射出一箭。

陛下(如果)在江淮一带布置精锐部队,用来防备金人的侵略扰攘,同时精心选择一个沉着勇猛、足智多谋、胸襟开阔且没有私心的人,把守备荆州、襄州的重任委托给他,并让他实行宽松政策,听任他任免属地官员,三几年之内,安抚百姓,秣马厉兵,报仇复国的大势就形成了。石晋丢掉卢龙道,酿成了我朝开国以来的祸殃,说来大概是发生在丙午、丁未年之间的事情。

石晋兵败的第二年,赵匡胤开始跟随郭太祖征战讨伐,最终平定了天下。之后,契丹人在甲辰年在澶渊被宋军击败,(我朝的威胁几乎全部解除),真宗皇帝于是在丁未、戊申年间东封泰山西祭先祖,以此昭告天下太平,这是本朝最强盛的时候。

又过了六十年,神宗皇帝实际是在丁未年真正即位施政,的形势从这时完全发生了变化。又过了六十年,也就是大约又丙午、丁未年间,于是酿成了靖康之祸。

也就在丁未年,陛下禀天命而生,上天又开导激励陛下您立下向北方金人复仇的志向。如今距离下一次的丙午、丁未年,只有十年不到的时间了。

(古人说)上天运作的规律,六十年会有一次大的变化,陛下难道能不去顺应这种变化吗?这确实是如今大有作为的时机,不能苟且偷安而虚度了时光啊。现在陛下却委任平庸之人,笼络耍小聪明的读书人,从而延误了大有作为的好时光。

臣下真是难忍内心的愤慨,所以忘记了自己卑微的身份斗胆献出愚见。

6.陈亮的《梅花》如何翻译

稀疏的梅树枝条横斜着,洁白如玉,刚劲有力;花萼上点缀着颗颗雪珠,反射出晶莹的光彩。有一朵梅花竟然先开了,竞吐芳香的百花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呀,要把春天到来的信息传递,又哪怕那雪压冰欺!玉笛呀,不要再反复吹奏《梅花落》的曲子了,因为春神正在主宰着人间。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颂扬了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诗人以颂赞梅花的口吻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伤感的“梅花三弄”曲调了,春神就要来到人间,主宰大地。表达了诗人爱梅、惜梅之情,请东君为梅花作主,让玉笛不要再吹“三弄”了,留住春天,不要让梅花凋谢。

陈亮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梅花》一诗,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志,对抗金的胜利、的前途,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诗是诗人情感发展的产物,既然玉笛演奏的《梅花落》曲子阻挡不了在春天阳光哺育下的梅花茁壮成长,那末,投降派的种种苟且的言论又怎能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呢?进一步以颂赞梅花的挺然独立来表达对投降派的强烈谴责,寄托了自己一生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

7.竹头木屑文言文翻译

竹头木屑

zhútóumùxiè

【解释】: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出处】:《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

【示例】:时节相存问,缓急相周致,虽~亦有以应吾之须者,笃吾妹之分义于我也。◎宋·陈亮《祭妹夫周英伯》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指小东西。

【反义词】:鸡毛蒜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俭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故事

东晋时期江西官吏陶侃秉公执法,诚恳待人,在担任武昌太守期间,处处以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十分注重节约,把造船剩下的木屑用作冬天铺在雪上垫路之用,把剩下的竹头做成战船的竹钉,把“废物”都变成了有用的东西;陶侃还曾经征发过竹篙,有一个官员很会办事,为了弄够竹篙的长度,把竹子都连根挖出,陶侃看他会办事,把他官升两级。人民纷纷称赞他是个能够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人。

8.梅花诗陈亮翻译

稀疏的梅树枝条横斜着,洁白如玉,刚劲有力;花萼上点缀着颗颗雪珠,反射出晶莹的光彩。

有一朵梅花竟然先开了,竞吐芳香的百花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呀,要把春天到来的信息传递,又哪怕那雪压冰欺!玉笛呀,不要再反复吹奏《梅花落》的曲子了,因为春神正在主宰着人间。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颂扬了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诗人以颂赞梅花的口吻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伤感的“梅花三弄”曲调了,春神就要来到人间,主宰大地。表达了诗人爱梅、惜梅之情,请东君为梅花作主,让玉笛不要再吹“三弄”了,留住春天,不要让梅花凋谢。

9.王克明文言文翻译

【前言】

《宋清传》作者柳宗元,记录了唐代京城药商宋清的经营活动与经营思想,是唐代药业的一份珍贵文献。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宋清药铺的经营范围、宋清经营思想的内涵及与中国传统的关系、宋清事迹的真实性及典范意义,认为宋清是中国药业的一位伟大药商。

【原文】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疾病疪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释】

予:给予

①雠:出售,成交。

②翦翦:小气。

③蚩(chī):通“嗤”,傻,无知。

④疪疡:疮。

⑤直:价值,价钱。

【翻译】

宋清,他是长安西边药场的人,储存有好的药材。有从深山大泽采药来的人,一定会把药材送到宋清这里来,宋清总是好好地招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材来辅助配合药方,往往卖得很好,大家都称赞宋清。那些生了病、长了疮的人们,也都乐于向宋清求药,希望病好得快些,宋清总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即使是有些没带钱的人来,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债券、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地高,宋清不曾跑去向他们收帐。或者有些他不认识的人,打从远方来,拿债券赊欠,宋清并不拒绝对方。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大概对方)不能还债了,往往就把债券、欠条给烧掉,不再提及这些事情。药场上的人因为宋清的奇特(举止),都笑他说:“宋清,真是个大***啊!”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讲道义的人吧!”宋清听了后说:“我宋清只是个赚赚钱来养活妻小的人罢了,并不是个讲道义的人;然而说我是个大***的人也错了。”

宋清聚集药材四十年,所烧掉的债券,百人中有十人有的人做了大官,有的人接连管理几个州,他们的俸禄丰厚,要送礼物给宋清的人一户接着一户。宋清虽然不能立刻得到他们的回报,并且赊死账的有千百人,但是并不妨碍他成为富有的人。宋清获取利益的眼光长远,所以能成就广大的利益,哪像那些小商人呢?一旦要不到债,就勃然变色,第二次就相互谩骂而成为仇人。那些人赚钱,不是很小气吗?依我看来,真正的***,大有人在啊!宋清实在是凭借这样获得大利,又不胡作非为,坚持这种作风不停止,最后凭借这个成为富人。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地优厚报答宋清。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

我观察现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都依附得势的人、抛弃贫寒的人,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子做了。世俗之言,只是说“用做买卖的方法来交往”。唉!宋清是个商人,现今人与人交往,有人能像宋清那样希望得到长远的回报的吗?假使能有,那么天下穷困潦倒。废黜受辱的人得免于死亡的就多了。柳先生说:“宋清身在集市却不做市侩的行为,然而那些身居朝廷、官府,待在乡里、学校,以士大夫自我标榜的人,反而争先恐后地做着市侩的行为,真是悲哀啊。

返回目录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