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您是否对农历是什么和农历是什么感到陌生?别担心,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农历是什么和农历是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农历是什么?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它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它是属于阴阳合历。

农历又有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称。因使用“夏正”,旧时多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

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从上古的干支纪元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历史多次修订历法,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比如干支历(摄提)、夏历、商历(殷历)、周历、西汉太初历、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唐朝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

古人观察到了天象的运动规律,上古时代已采用干支纪元,据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

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先秦时期,各地还有自己的历法。秦与汉初时期使用秦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中气的月份来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汉武帝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

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

中华民国成立,采用西历,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并欲废除中国传统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

但保留中国传统历——夏历的使用,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现行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属于官方历书《中国天文年历》的组成部分。

返回目录

农历是什么?

农历[nónglì]
中国传统历法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展开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1][2]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由计算决定。
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阴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1][2]
中文名
农历
外文名
LunarCalendar
别称
华历、夏历、汉历
性质
阴阳历
特点
历月为朔望月,平均历年为回归年
使用地区
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
起源时代
古代
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历法简介
基础历法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依历年、历月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总看历法分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农历,其基础历法规则经历多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2]
阴历是月亮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阴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归年,所以和一年四季无关。

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