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和气亮画日期:11小时前

封建社会的酷刑,加速被推翻的程度。

资本主义运作后,增加人类的罪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回答者:朝文历史日期:2019年01月06日

因为梳洗大概是和凌迟一样恐怖的酷刑了刑,所谓的梳洗之刑,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所用的梳子并不是普通的梳子,其实是一把铁刷子,刷子全部都是由铁做成的。

行刑的过程是:先将犯人全部衣服退去,背部朝上,固定在铁板上。然后用滚烫的开水浇上去,反复几次,直到浇透。接着,刽子手用铁刷一下下地去刷犯人身上的皮肉,直到皮肉刷尽,露出白骨,受刑人往往等不到最后就气绝身亡而死了。

据悉这种刑罚的灵感来源于农村的开水拔毛杀猪之法,唯一不同的事,杀猪要先一刀毙命,而遭受梳洗之刑的犯人直接跳过了这一环节,其残酷可想而知。

回答者:漫步史书日期:2019年11月11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梳洗”这个词在我们今天代表多么美好的寓意,但可能很多人想不到,在古代“梳洗”是一种刑罚
在很多版本的酷刑记录中,梳洗残忍也都是名列前茅。
最早承受“梳洗”之刑类似的,应该要算是桓彦范。
桓彦范早年曾受到狄仁杰的赏识,历任中央各级职务,武则天晚年的时候,桓彦范和张柬之等几人发动神龙政变,扶持唐中宗上位,位列宰执。
但可惜受到了武三思的诬陷,后期被贬出朝廷,但武三思仍然不放过桓彦范,命周利贞假传圣旨,将其杀死。
周利贞为人凶残狠毒,在追上桓彦范,先命人将桓彦范绑起来,然后在竹槎之上拖行,桓彦范被拖的皮开肉绽,骨头都露出来,但仍还有一口气,被周利贞乱棍打死。
至今在史书上读到这一段,仍然让人触目惊心。
不过这仍然不算是“梳洗”之刑,只能算是类似,真正的“梳洗”之刑,据说是明代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官发明的。
总体步骤是,将人赤条条的剥光了,固定在木板上,然后用烧开的热水泼上去,类似的原理就和民间杀猪的时候泼热水一样,拿一把特制的铁刷子,不断的刷受刑者身上的皮肉,直到肉一丝丝的被掀开,露出骨头。
在铁刷子刷的过程中,受刑人自然会痛苦难耐,类似惨烈程度,不逊色于凌迟,剧烈的疼痛使得犯人熬不到最后,就会气绝身亡。
根据这个梳洗之法,明代后期有延伸出很多奇特的刑罚,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
类似的还有“弹琵琶”,此弹琵琶非彼弹琵琶。
《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曾经提到过这种刑罚,《明史》卷第37《刑法志》记载: “其最酷者曰琵琶,施刑之时,百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
具体是将犯人剥光了,露出胸口的肋骨,然后拿尖刀来回弹拨,实际上就是剔骨。
每次受刑的人都是痛不欲生,还不如直接死了痛快,其行刑的原理大致与梳洗相当,但是却比梳洗还残酷。
东厂和锦衣卫在施行这种刑罚的时候,受刑人往往挨不了两三次,就直接认罪伏法,直接挨一刀死了好过一辈子受苦。
不过史书记载,也有铁汉承受住了这样的酷刑,抵死不认的,比如东林党杨涟、左光斗等等,在狱中遭受非人折磨更多,但仍能坚持真理,其精神不由的让人感佩。

回答者:学史知今日期:2021年04月21日

因为“梳洗”与“凌迟”类似,其灵感来源于朱元璋小时候,看地主家杀猪褪毛的过程,或许当时的情景太过震撼,给朱元璋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所以当朱元璋成为皇帝后,特意发明了“梳洗”之刑,首先说明这个“梳洗”并不是搞卫生,因为朱元璋根本没时间关心犯人的个人卫生问题。

那这个“梳洗”是怎么“玩”的啊?我们刚才说了,朱元璋是受杀猪褪毛的启发,那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先说一下杀猪褪毛的过程。

笔者记得小时候,农村杀猪,绝对是个大场面,接近年关之时,养得起肥猪的人家,就开始张罗起“杀年猪”了,那时候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

所以“杀年猪”吸引了很多左邻右舍前来观望,小孩儿们也围着大人四处跑闹,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一会儿在农村精壮小伙子的忙活下,大肥猪就被老老实实的按住了。

只见杀猪匠不紧不慢的,用手中的尖刀在磨刀棒上蹭了几下后,找准位置对准猪脖子朝猪心脏的方向就扎了进去,此时的猪虽然还在拼命嚎叫,但很快随着鲜血的流出,猪也就慢慢的不动了。

笔者记得,当时自己还很小,对杀猪既好奇又害怕,所以每一次,都用手捂着眼睛,透过手指缝看,等猪被彻底杀死后,大家就把猪抬到事先准备好的开水锅或者架子上。

然后就是不断地翻转猪的身体,同时往猪身上浇开水,等到猪全身都烫遍、烫透之后,长的猪毛基本上一刮就掉,其它细小的猪毛通过反复“刨刮”也很快能处理干净,就这样褪毛的过程完成了。

等一系列的事情都忙活完后,主人家还会做一大锅杀猪菜,招待所有帮忙的人以及左邻右舍,当时吃杀猪菜绝对是大家最幸福的时刻。

但有一次,轮到笔者家杀猪时,笔者却高兴不起来了,因为那只猪从小就跟笔者一起玩,笔者对它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可是无论笔者怎么为猪求情,大人们都没搭理笔者。

记得那一天,笔者哭得很伤心,但周围的人却笑得很开心,整个杀猪过程,笔者都没忍心看,心里甚至还有点“怨恨”那些大人,最后笔者含着热泪吃了三大碗猪肉……

那说完了杀猪褪毛,我们回到问题之中,朱元璋设计的这个“梳洗”,基本上跟杀猪褪毛一样,只不过猪是在一刀毙命后,才开始褪毛的。

可当时的犯人,却是被活生生搞死的,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梳洗”之刑的过程,大家看完之后就会知道有多残忍了。

对于被判了“梳洗”之刑的犯人,在“梳洗”之前,会将其身上所有衣服扒光,然后把犯人赤裸裸地绑在特制的铁床上。(话说这个真有点像我们今天搓澡时躺的小床)

铁床附近有一口大锅,锅里面烧着滚烫的开水,这也跟杀猪褪毛时的情景差不多,等这一切都准备好后,负责“梳洗”的衙役,就将刚刚烧好的开水,一桶一桶的拎到铁床旁边。

然后就是往犯人身上浇开水,随着一桶又一桶开水的浇下,犯人的皮肤基本上都被烫熟了,此时的犯人虽然异常疼痛,但由于被绑好了,根本动弹不得。

加上嘴里被塞进了特制的布条,使犯人想叫又叫不出来,想咬舌自尽又办不到,可以说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当然了,这个过程中,负责“梳洗”的衙役并不会把犯人弄死,因为用开水烫只是开始,重头戏还在后面,等犯人的皮肤都被烫麻木后,衙役就正式开始“梳洗”了。

这时候衙役就会拿出特制的铁刷子,这个铁刷子上面布满了锋利的铁齿,随后衙役会像搓澡一样,用这个铁刷子在犯人身上反复地刷。

由于刷子的铁齿非常锋利,加上犯人的皮肤已经被开水烫熟了,所以随着铁刷子一遍遍地刷,犯人很快就会皮开肉绽,直到露出白骨为止。

可以说整个“梳洗”过程异常残忍,对于犯人来讲,如果能早点死去,那绝对是最幸运的事,可很多情况下,都是直到露出白骨后才死,因为这些衙役特别会掌握“分寸”,不会让犯人轻易死去。

其实,“梳洗”虽然是朱元璋发明的,但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的酷刑,只不过用的不是铁刷子,而是竹签子。

根据《旧唐书·恒彦范传》记载,武三思在杀恒彦范时,就是把恒彦范放到竹签子上拽来拽去,恒彦范经这么一折腾也是痛苦异常。

不过或许是没用开水的原因,这个恒彦范直到露出白骨也没死去,没办法的武三思,只能又命人将奄奄一息的恒彦范杖毙。

所以说,某种程度上,朱元璋也是在模仿,而在朱元璋时期,干这种事的衙役,一般都是锦衣卫的人,后来随着东厂、西厂的成立,就出现了三家一起干这种事的情况。

随着时间的发展,锦衣卫又发明了很多特殊的酷刑,比如号称明朝十大酷刑之首的“弹琵琶”,同样令人闻风丧胆,这个“弹琵琶”初听起来非常文雅,但跟“梳洗”一样,与其本意无关。

“弹琵琶”主要是一种审讯手段,据说当时没有人能扛下来,曾经有锦衣卫自己人犯错误后,为了防止被“弹琵琶”,那名锦衣卫竟然直接自尽了。

那这个“弹琵琶”又是怎么“玩”的呢?它是先把犯人上身的衣服扒光,让犯人露出肋骨,并把犯人绑在特制的架子上,让犯人无法动弹。

然后负责“弹琵琶”的衙役,就会拿出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犯人露出的肋骨中,用尖刀在犯人肋骨里面,娴熟地在肋骨上进行弹拨。

随着不断的挑拨,犯人很快就会皮开肉裂,不但疼痛难忍,还会非常痒,但因为已经被绑住了,所以无法动弹分毫,只能不断的哀嚎。

由于动作跟弹琵琶的手法比较类似,加上犯人不断哀嚎的声音,就像人们在用琵琶进行演奏一样,所以就起了这个“弹琵琶”的名字。

可以说一场“弹琵琶”下来,犯人虽然死不了,但也很难逃过接下来的血肉溃烂,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审讯方法。

与“梳洗”相比,“弹琵琶”用得更多,因为“弹琵琶”不会让犯人马上就死,便于审讯,另外这种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弹琵琶”,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讲,更能起到震慑作用。

历史上,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呈现两极化,一方面,朱元璋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上,创造了不朽的功绩,他开创了一个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热血王朝。

另一方面,开局只有一个碗,一切装备都靠捡的朱元璋,又制定了严酷的刑罚,仅朱元璋一朝,诛杀的贪官就多达15万名。

并且这些贪官的死法都非常凄惨,大多数都是被剥皮后,装成稻草人示众的,这也让当时的官场人心惶惶。

同时朱元璋时期,对犯人的刑罚更是非常残忍,除了我们上面说的“梳洗”、“弹琵琶”等,各种刑罚五花八门,但都离不开“残忍”二字。

还好,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已经远离了这些残忍的酷刑,这绝对是大踏步的前进,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回答者:纪元的尾声日期:2021年11月01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两个原因,一个是一些贵族死刑犯,在执行死刑之前会被允许“梳洗”,第二一个则是“梳洗”在明朝,其实是一个“酷刑”。

比起梳洗更让死刑犯泪目的是,在行刑前的“三餐”。

虽然死刑很残酷,但是古代中国对于“将死之人“却还是有些另类的宽容,譬如让他们在上路之前吃上一顿好饭菜,喜欢喝酒的更能喝到好酒,不让犯人饿着,更不让犯人吃得不好,心态好的犯人,也就欣然接受了。

还有另外一种,“贵族式”的待遇。

在古代,因为很多事情而一夜之间被“抄家”定罪的人不少,这些人一旦被定罪,那往往都是“死刑”,而且还要连坐家人,执法的逻辑也是残忍至极,但对于这些人,统治者会允许他们在上路之前“梳洗”,做个体面鬼。

心态不好的,看到好饭菜和听到梳洗,那么就要崩溃了,因为这就是死刑了,没有第二种可能,而心态好的,就是坦然面对了,世事很多都没有办法解释,一切只能说是有因有果,终有其道理。

梳洗,本来就是一个很常见的生活动词,放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可随着社会类目的增多,古人们的生活也是多样化起来,有的时候,为了避免“晦气”,一些明显的丑话倒是不细说了,而且还要“美化”,这是文化礼仪所决定的,譬如一些过世了,就说是羽化了、成仙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牢狱里的“好话”也多了起来。

最著名的便是“上路了”,这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在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渲染里,希望便是踏上另一条路,所谓否极泰来,这个“路”自然也是更好的路,虽然被诉者还是要付出生命,但外人听来,却是好得很多。

梳洗也是一样的道理,被用来“美化”了。

古代有犯人,男女皆有,一般底层的囚犯,都是粗鄙为主,几乎没有什么仪式感便安排出去“砍头”,所以有些人只会说“上路”了,但对于一些女犯人而言,“梳洗”却是委婉得多,以及更好听。

除了女性犯人以外,贵族受刑者更是数不胜数,一般来说,烂掉的船板犹有三颗钉,一些朝廷王公大臣下狱之后,假若真的要被执行死刑,那么也是要被这些卒吏厚待的,他们不能出言不逊,不然地话,也还是逃不过贵族的清算。

因此“梳洗”,也是告知这类人“死到临头”的一种方式,这种委婉,也是“看人下菜”的,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特色确实存在,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另类的“黑话”,譬如有狱卒说了一句“该梳洗了”,那么这个犯人倒真的是前途未卜了。

而这样的变化也在推进着,直到明朝,“梳洗”又开始变了。

明朝的开国太祖是朱元璋,朱元璋出身平民百姓,但是实行“律法”却是特别严厉,比法家还要骇人,譬如朱元璋弄出来的著名的“纸刑”,用打湿的纸张来覆盖犯人的面部,让犯人痛苦挣扎而死。

本文所聊到的“梳洗”,也被朱元璋赋予了新的含义。

不知道为何,朱元璋喜欢把杀猪、羊、牛这些事情和“梳洗”结合起来。

在以前,不管是牛羊猪还是什么别的动物,一旦要被“宰杀”,那么都要“烫皮”,原因就和处理鸡、鸭毛的原因一样,为的是减少表面的污垢,其次便是为了“口感更好”,但就是这么一个不出格的决定,却让朱元璋“出格”了。

朱元璋时代,他重新定义了“梳洗”的意思。

梳洗更像是被朱元璋所形容的,梳理别人的皮毛,再洗干净难以除掉的外表。

但这一切用到了“人”的身上,那么就不一样了,这就变成了“残忍”的代名词了。

而朱元璋也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把这件事说得好听,但该懂的人,一看就能明白个中深意。

之所以能制造这种刑罚,还是在乎洪武初年的“贪官污吏”过多所致。

朱元璋虽然是个残酷的皇帝,但出发点未必是残暴的,他出身自平民百姓,对于贪官污吏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十分痛恨厌恶,也知道自己的悲哀命运,多数都是这类人造成的,本以为他当了皇帝后,这种现象会变少,谁知道还是没变。

于是朱元璋成立了“锦衣卫”,为的就是监察百官,平时有没有行不轨之事,有没有贪污受贿,而锦衣卫有一个“特权”,那就是“先斩后奏”的权力,并且在当时,有着“私刑”的习惯,在朱棣时候被称为“北镇抚司”,让人闻风丧胆。

“梳洗”之刑,就大量诞生于锦衣卫的私刑中,因为梳洗之刑太过残忍,又迥异于凌迟,没有什么正当的名号,这个刑法不是“正刑”。

在捕捉到犯人后,甭管是皇亲还是国戚,假如是块“硬骨头”,那么就要来“梳洗”之刑了,在“梳洗”的时候,先把犯人固定在一个大铁床、大铁架上,然后旁边烧开一锅水,准备好勺子等器材,就开始“行刑”了。

一勺沸水一勺沸水地淋在犯人身上,犯人会大声嘶吼,但这还不算完,淋烫了的部位,还会继续淋烫,一直导致皮肤破败,血肉脱落,说白点,就是把人的身体部位用开水“烫熟”、“烫烂”,这就是“梳洗”之刑。

但凡碰到此刑罚,都是生不如死,或者说也是有死无生,所以要不一听到“梳洗”就立马招了的犯人,要不就是已经做好死的准备,不管怎么说,这个刑法的确是让人“为之变色”、“闻之丧胆”的,不是摆明的死刑,但比死刑可怕。

在以往,贵族犯法,即便是要处死,都是有着“礼待”的传统的,但在明朝,且在有着锦衣卫类似的组织后,这些传统被打破,贵族们在严酷的刑罚面前毫无尊严,所幸的是,这种刑罚最初并不用在百姓身上,算是有着底线。

也是因为锦衣卫的残暴性,让洪武后期的朱元璋压力特别大,随着贪官被清理得越来越多,开国功臣也被“一一”翦除之后,朝中对私刑和锦衣卫的意见越来越大,以至于朱元璋只能取消掉锦衣卫,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组织,暂时下线。

但后来朱棣登基称帝后,因为朝堂力量的不集中和不稳定,加上当时在南京的大多数势力并不扶持他,所以他只能再次启动锦衣卫来控制场面,虽然没有明文记载,但有方孝孺被诛十族之事,可见梳洗之刑,还是有可能存在着的。

整一个明朝,严酷的刑罚并不少,一开始大多数只是针对士大夫官僚,但随着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些刑罚也下沉到了一些民间百姓身上,而这,也是大明失去民心的一个重要的根源。

当时和“梳洗”之刑并列残暴之名的,便是“凌迟”之刑,凌迟是世人皆知的残忍刑罚,把人的肉一块一块地剔除下来,以至于变成“人棍”,大明末的袁崇焕,正是受到此刑而死,据说袁崇焕被行刑时场面十分血腥,想必梳洗之刑也是如此。

所以在明朝,犯人听到“梳洗”会害怕,在某种程度上,凌迟都不及梳洗之刑来得可怕,毕竟凌迟的痛苦来得更快,而梳洗之刑才真的是折磨人,先摧毁心智,再毁灭生命,按照后世人的角度来看,大明的“严酷”,不是没有道理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