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如何理解兵不厌诈和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兵不厌诈和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理解兵不厌诈?

所谓兵不厌诈,引诱对方上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妇孺皆知、老少皆宜的计谋。但是,妇孺皆知、老少皆宜并不代表人人会用,谁都能用好。倘若能把这个不大不小的计谋用得出神入化的话,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厚黑高手了。下面有一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正是这个方法使一位朋友成功地从一次冒险的生意中幸免,事实上,那次危机很可能使他个人的财务陷入一蹶不振的状态。

这位朋友是被说服涉入一项旅馆业的投资的,这是一家位于纽约水牛城的旅馆,由于对旅馆业的经营一窍不通,所有管理上的细节,事前都由他的伙伴答应一肩承担。不幸的是,刚签完合约,他的伙伴即因心脏病突发送入医院。这样一来,他便必须独自面对旅馆经营的一切问题,在当时,旅馆每月亏损一万五千元。

这位朋友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试着从哈佛大学的企业管理学院所用的教科书《旅馆业的经营》中寻求帮助,却发现在短时间内,那些知识对他没有任何的用处。因此,他感到十分地苦闷,但是又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便只好硬着头皮开始了那家旅馆的管理。

一到旅馆,他就让经理每隔十五分钟,让一位员工与他面谈。一个接一个,甚至供应旅馆食物、器具、服务的供应商,都是他面谈的对象。每一个进入他房间的人,听到的话几乎都相同:“很抱歉,我们无法与你继续合作下去了。”

当他们现出惊愕的表情时,这位朋友再继续说道:“公司无法起用一位失去竞争能力的员工。你看来不错,应该有相当的能力,可是每个月亏损一万五千元,我实在不知道更好的处置方法。”每个人在这时,几乎都是同样的反应,说出目前之所以有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方式,加上他可以改进使旅馆步入正轨的方法。

这时这位朋友接着说:“若是你能正确地指出旅馆以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证明你知道如何做好你的工作,我愿继续与你合作。”

一连几天的面谈,他桌前的建议书堆积如山,每份建议书内都陈述着新的改革、新的步骤,目的都是促进旅馆的运营。这位朋友没有分析研究任何一个建议,只是将这些意见全部付诸行动。奇迹出现了,一个月之后,旅馆的月亏损额降到一千元,再过几个月,有了三千元的盈余,当他的伙伴出院时,旅馆已是一个运营健全的机构了。

我所说的这位朋友就合理地使用了“兵不厌诈”的手段,他把所谓的坏消息传达给每一个人,用近乎欺骗的方式使公司的员工产生了危机意识。纷纷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使餐馆起死回生。尽管过程有些不近人情,但是结果是好的,这就够了。所以,在为人处世中,适当地耍些手腕是必不可少的,至于要怎么耍,那就要看各位自己的造化了。

厚黑哲理

兵不厌“诈”是关键,有时候“诈”并不一定非要撒下弥天大谎,只是给对方灌输一点危机意识,施加一点压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返回目录

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后汉书·虞诩传》

《后汉书·虞诩传》中的这段文字,就是"兵不厌诈"这个成语的由来。意思是说用兵打仗,要尽可能地多采用一些迷惑敌人的办法。不过,关于这个成语的最早文字记载,还有一处是在《韩非子·难一》中:

战阵之间在,不厌诈伪。

这两处的文字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兵不厌诈"。

东汉安帝年间,由于天灾不断,兵火连年,加上贪官污吏的不法行为,内忧外患迭起,各地农民起义不时发生,少数民族问题一直困扰着开始颓败的后汉王朝。永初四年,活跃在青海一带的一支羌族反叛,切断了陇道,割断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当时临朝听政的是邓太后,她使用了镇压和安抚相结合的策略,但未能奏效;几次征讨又都不胜而还,益州、汉中太守先后被羌族所杀。不久,这支羌族部队又进攻武都,邓太后得到这个消息后,想到了当时担任朝歌长的虞诩。邓太后召虞诩进宫,改任他去当武都太守,即日从洛阳到武都赴任。羌军得到虞诩就任武都太守的消息后,便派一支精兵到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面),羌人准备在半路上拦截。虞诩当时只带了几千人马,见羌军是有备而来,当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他故意让将士们散布说羌军兵多,我们打不过。太守已向太后奏请援兵,等大军到来后,再继续进发。羌军探听到这一消息后认为,虞诩一两天内不能进军,也不可能向他们发起攻击,就分兵进攻邻县去了。虞诩见羌军中计,急忙命令军队不分昼夜火速前进,并且下令部队每天都要增加行军用的土灶数量。这时,他的部下中有人不解地问:"从前孙膑打仗时,每天减灶,为什么你倒要增灶呢?兵法上规定行军每天不过三十里,为的是要防止意外,为什么我们每天要走一百多里的路呢?"虞诩说:"敌军人数多,我们人数少,走得慢了,会被敌人追上;走得快,每天又增加灶数,敌人以为我们部队多,就不敢追了。"他又说:"从前孙膑减灶是'见弱',我增灶是'示强',彼此情况不同,对付的办法当然就不能一样了。"

这一说,大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当虞诩不过三千人的部队和羌军一万多人对阵时,虞诩下令不准使用射得很远的强驽,只用射得近的弱弓。羌军认为虞诩的部队战斗力很弱,就下令猛攻。虞诩等到羌军逼近时,下令集中强驽射击,把羌军打得大败。虞诩又派出人马,埋伏在羌军的退路上,进行袭击,最后终于打败了羌军。之后,他在辖区修筑了一百八十座营垒,赈济贫民,武都郡从此得到了安定。

虞诩带兵打仗灵活机动,"通权达变",不为前人兵法所束缚,值得学习,但他镇压羌人起义却是应该给予批判的。虞诩一生多次沉浮。最终,他在永和初年,就是公元136年升为尚书令,不久就去世了。临死之时,他对自己镇压农民起义,杀害无辜进行了反省,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今天,我们讲的"兵不厌诈"这个成语,最初叫"兵不厌权"。"权",就是权宜、权变,因时因事而变通办法,"兵不厌诈"这个成语是"从兵不厌权"演变而来的,其军事思想就是为了迷惑敌人。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