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可以讲完故事
这其实是一个连带关系的原因,大多数电影设在120分钟左右(上下可适当浮动)对于电影本身、制作方、观众来说,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范围。
对于电影本身
如今在市面上,受众最广的电影类型有三类,分别是 漫改(即超级英雄)、科幻、动作。
这些电影有什么共通点呢?就是特效、大场面才是重点,故事与剧情本身不是说不重要,而是相对来说要求不会有那么高。
甚至对于一些商业电影来说, 文戏只是连接武戏的过渡桥段。
在这种前提下,如果电影时长过长,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就是影片会不得不加长文戏,使得电影变得主次不分。
有童鞋就说了,那你不加文戏,加多点特效、场面、武戏不就行了吗?
但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 预算 。
特效大片烧的都是真金白银,很多时候就是一个镜头都要渲染很久,花很多的钱,所谓的“多加特效场面”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都是会受限于资金, 毕竟不是所有商业电影都能有《复联》那个级别的制作成本的。
倘若压缩整片的特效质量,那倒是可以多添加一些场面,但后果就是使得场面、特效看起来失实,就是俗称的“五毛特效”,这样显然又得不偿失。
毕竟现在是一个 “重质不重量” 的时代,观众的审美水平一直都在提高的。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电影来说,120分钟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长。
对制作方来说
一般的商业电影,2个小时左右已经足够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超出120分钟的影片,其剧本通常属于 线索极多或者多线并行 的,这类剧本对比普通剧本可不仅仅是故事长度加长了,对于制作方来说还需要添加许多额外的准备工作。
比如《复联3》就是典型的双线故事,一条线是泰坦星,另一条线是瓦坎达线,倘若《复联3》的故事设计成单线的话,那显然对于制作方来说电影的预算、前期准备、演员阵容等工作量都可以减低不少,当然,鉴于《复联3》这部电影的定位,单线故事显然不符合漫威宇宙的规划,不过这点并不在话题中,所以略过。
倘若是剧情片,电影时长越长,对故事剧本的制作难度就会越大, 需要编剧具有很高深的功力,也需要导演具备极高的剧本审核水平。
另一方面,时长越短的电影,在影院上线时其排片就会越多,只要观众口碑不错,其票房收益对比时长长的电影就会有明显的优势,片方赚到的钱自然也会更多了,毕竟像《复联4》《阿凡达》《泰坦尼克号》这种3小时片长也能斩获高票房的电影是极少数,不能作为通常情况的标准。
换句话说,电影时长超过120分钟,制作方的工作量会明显增加很多,对排片也会稍有不利,因此除非是影片本身定位需要超过2小时的时长, 否则制作方一般都希望将时长控制在120分钟以内。
对观众来说
会进影院观看电影的主力是青少年们,而如今社会的生活节奏相当快,电影时长较短的话,即符合青少年的生活节奏感。
假设有童鞋打算晚上下班以后再去看电影,他是上班族的朝九晚六,吃顿晚饭之后7点,到影院看2小时电影9点多,之后回到家洗个澡差不多也到休息的时候了。
如果电影时长太长呢?那对于他来说时间就会更紧迫,说不定人家就干脆取消这个计划了。
另外,电影存在着所谓的 观影感受 这一个环节,而观影感受涉及到 影片整体的文戏、武戏分配 ,电影时长越长,对影片文武戏分配的要求就会更高,而一旦分配得不够均衡,就会使得观众的观影感受非常糟糕。
即使放眼到好莱坞,影片时长很长但其节奏又控制得很好的电影也属于少数,因此对于观众来说,2小时左右的电影其节奏再差也属于还可以继续看下去的范畴,倘若是一部接近3小时的电影但其节奏相当差,那恐怕不少观众都会直接离场了。
综上所述,120分钟左右的时长,不管对于电影本身、制作方还是观众来说,都是一个较为标准的长度,也是一个普遍能被大众接受的时长。
为什么电影时长都是90分钟~120分钟的时间,其实并不是,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就只有一分钟的时间,放到现在可以发抖音了,其实历史上也出现过15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甚至是六个小时的电影,世界上最长的电影有80多个小时,全看完要三天的时间绝对是治疗失眠的良药。但是,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实际上大多数电影的时长都是在90分钟~120分钟这个范围内的,这究竟是隐藏着什么原理呢?
有人说电影的时长是由人的生理因素决定的,是由你憋尿的时间来决定的,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经说过:“The length of a film should b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ndurance of the human bladder.”(电影的长度应该符合人体膀胱的承受时限)。当然,生理因素并不单指憋尿,还有人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所以说一部电影的时长在90分钟到120分钟是最合适的,这个解释看上去很合理,但其实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绝大多数导演、制片人和影院才不在乎你上厕所的时间。
如果我们仔细看上面的那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电影时长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他们都是15的倍数,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呢,其实是因为过去一本电影胶片的片盘可容纳的最长时长正是15分钟,那么15倍数的片长就可以保证最大限度的利用胶片,在经济成本上来讲是最划算的,所以电影的时长都是围绕在90分钟~120分钟,这逐渐约定俗成并形成一种习惯,虽然现今无论是拍摄还是放映都已经实现数字化,但习惯一经养成就很难更改了,而且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大家发现90到120分钟可以保证导演叙事,影院排片和观众体验达到最佳的平衡点,所以制作90分钟~120分钟的电影一直沿用至今。
不仅如此,事实上如果你回想一下的话,你会发现电视剧一般也是在45分钟之内,甚至新闻栏目一般也是15分钟、30分钟,这都是早期电影胶片容量决定并影响至今的。如果你发现一部电影的时长是91分钟或者是121分钟,那就说明你碰到了世界上最任性、最狂妄、最自大的导演了。不知道你都看到过哪些奇葩时长的电影,你对那部电影的观感又如何,在下方留言分享给大家吧!
即将上映的《复联4》时长181分钟,任性
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人的憋尿时间大概在120分钟左右”。关于这点,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经说过:“电影的长度应该符合人体膀胱的承受时限”。不过,这也只能当做一个趣谈而非准确的解释,当笑话看看就好。
其实,主要是因为人的注意力并不会一直集中。这点相信大家在校园里深有体会。为了保障观众的观影体验,120分钟确实是比较合适的时间长度。当然,这只是站在导演的角度。
在影院的角度看,就是另一种原因了。由于涉及到盈利的问题,在电影热映期,多排一次电影就多一笔收入。影院自然就愿意删减一些不重要的情节以及彩蛋之类的来控制时间长度。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的电影都是以90分钟为基准,一般时间都是在85分钟到95分钟,很少有超过100分钟的。
记得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最长的是战斗故事片《上甘岭》,110分钟左右。这是一个特例。
为什么当时的电影要控制住一个半小时左右呢?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是当时我们国家比较贫穷,电影胶皮非常昂贵,特别是彩色电影胶片都是从东欧进口,要用掉很多外汇。所以拍电影一般不让太长,避免开支过大。
二是电影院也不愿意电影制片厂把电影拍摄的太长,电影院周转影片慢不说,影院的开支无形中也要增加。因为电影院都是国家的,电影票都是固定的。学生票6分,成人票1角五分。电影短些是不是电影院高兴。
第三是当年很多电影都是在农村和山区放映的。那会儿很多农村和山区不通公路,即使有公路,基层放映队也没有汽车,他们只有自行车、架子车和两条腿,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如果电影拍的长了,电影拷贝就多,农村基层放映队就更辛苦了。
第四个方面是小型电影放映机拷贝的需要。一般电影院标准拷贝10分钟长短,小型放映机拷贝窄,长度一般在50分钟左右,两个拷贝加起来
就可以承担一部分90分钟电影的内容。携带起来也轻巧方便。
改革开放后,国外电影大量进口,很多电影动辄都是100多分钟的,两三个小时的也有,像《泰坦尼克号》将近三个小时,前苏联的《解放》达到8个小时。
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电影也进入加长阶段,一般都是以120种为基准,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分享电影带给大家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