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防利器:东风-27
东风-27,搭载常规弹头时,它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000公里以上,搭载一枚不到一吨重的核弹头时,其射程则能够达到约9000公里。
与其它的导弹系统相比,东风-27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可以达到超过15马赫的速度以及其“打水漂”式的复杂飞行路径。
它的高超音速飞行速度意味着敌方的反导系统几乎无法捕捉和拦截它,给对方的反应时间大大缩短。
而东风-27的复杂飞行轨迹和机动能力使其可以轻易规避敌方的雷达侦测,进一步降低被拦截的可能性,这使得该武器具有极高的突防和生存能力。
“打水漂”式弹道
决定高超音速武器命运的“密码”
在空气动力学中,升阻比是指飞行器在同一迎角下升力与阻力的比值。飞行器的升阻比越大,其空气动力性能越好,对飞行越有利,也会有较佳爬升性能。
传统的导弹弹头设计多采用圆锥形,其核心目的是为了达到高速穿越大气层,尽管它确实具有优越的渗透性,但这种设计的升阻比较低,通常低于1。
这一局限使得在高超音速飞行中,导弹难以实现长时间的水平飞行,增加了被敌方探测和拦截的可能性。
作为对比,东风-26导弹采纳的双锥体弹头设计使其升阻比增至2以上,如同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导弹那样,能够在飞行过程中实现短暂的滑翔,从而提高了机动性,降低了被拦截的风险。
但东风-27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技术革新。其乘波体弹头设计的升阻比可以达到6以上。其在大气层中的飞行更为稳定,能像滑翔机一样进行平稳飞行。
使得东风-27在飞行过程中具有更高的打击精度和出色的机动性,从而在战场上大大增加了其存活率和威胁性。
东风-17高超音速乘波体临近空间弹道导弹
关键技术的掌握
高超音速武器研发的一个核心难题在于控制在飞行器周围产生的激波。当导弹在高速飞行时,其表面与空气的剧烈碰撞会产生空气激波。这些激波会导致飞行器周围的空气流场发生巨大变化,增加了导弹飞行的不稳定性。
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长时间里,因为战胜了苏联,陷入了某种程度的自满和骄傲。美国在其高超音速技术验证飞行器HTV-2的试验中,就曾因为激波控制问题导致飞行器失稳,最终试验失败。
但美国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耐心去持续研发。相反,选择了叫停。这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技术跃迁的机会。
2019年,当世界首枚采用了乘波体弹头设计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亮相时,世界为之震撼。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代表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先进性,也意味着美国在某些高技术领域上的领导地位正在受到挑战。
虽然美国随后就重启了其乘波体飞行器计划,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但是与东风-17成熟的技术相比,美军的AGM-183乘波体导弹仍然处于开发阶段。
AGM-183在2021年的一系列试验中,多次遭遇技术问题,导致试飞失败。可以说,我国在该领域全面领先于美国。
未公开的东风-27新型高超音速导弹
来自东风-27的威胁
东风-27已经成为美军心中的一颗“刺”,特别是对于其在阿拉斯加部署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美国一直寄希望于其导弹防御系统能够作为对抗潜在洲际弹道导弹攻击的盾牌。这一系统的核心,GBI拦截弹,具有非常强力的最大射高,达到了600公里,从而构成了对洲际弹道导弹的巨大威胁。
以往的实际测试和模拟演练中,GBI拦截弹都展现了相当的能力,让美国对其护航的国土有充足的信心。
但这一切在东风-27面前似乎都变得不再稳固。东风-27的射程使其能够覆盖美国在阿拉斯加的导弹防御系统基地。
并且通过东风-27的卓越性能,它可以直接打击这些基地,并消灭那些备受期待的GBI拦截弹,而不仅仅是规避它们。
如果这些关键的导弹防御基地受到打击,那么美国本土的导弹防御能力会大幅下降。
从战略上来说,这一点确保了我国洲际弹道导弹对美国的海外基地,甚至于其本土的有效打击能力,使得美军的传统防御策略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