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您是否对嘻哈包袱铺高手如云为什么比德云社差这么多和什么是“嘻哈包袱铺”感到陌生?别担心,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嘻哈包袱铺高手如云为什么比德云社差这么多和什么是“嘻哈包袱铺”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嘻哈包袱铺高手如云,为什么比德云社差这么多?是班主实力不够吗?

嘻哈包袱铺哪有什么高手如云啊,即使有,也是过去时啦;现在的嘻哈包袱铺,快被德云社给掏空了。

曾经的嘻哈包袱铺拥有高晓攀和尤宪超、金霏和陈曦、陈印泉和侯振鹏、贾旭明和张康、高玉凯和王善勇等众多年轻新秀,经常出现在各大电视台;同时小剧场的生意也红火,如果一直能够维持这种势头发展的话,说不定能够跟在德云社的后面,稳步发展。

然而在商业社会,追随者是最难做的,既要防着领先者,怕被人给吞并了;又要防着后来者,怕被人给超过去了,这种日子可不好过。嘻哈包袱铺的班主高晓攀就是在这种竞争的迷茫中,逐渐失去了方向,也丢失了市场。

贾旭明和张康早在2014年就离开了嘻哈包袱铺单干,2016年一度凭借《笑傲江湖》的成功获得不少机会,然而好景不长,如今二人已裂穴,贾旭明加入了星夜相声会馆,成为李菁的搭档;而张康几近销声匿迹。

陈印泉和侯振鹏2017年跟随姜昆做了一年的全球循环演出,然后攀上了高枝,目前是全总文工团唯一一对相声演员,地位相当显赫。

高玉凯和王善勇是去年参加《相声有新人》的嘻哈F4成员,今年已经加入德云社,另外一位郭威也和德云社有绯闻传出,但是暂时没有定论。

现在嘻哈包袱铺就剩下高晓攀、尤宪超、金霏和陈曦了,张伯鑫也勉强算一个吧,其中金霏和陈曦我是比较看好的,有能力,有创新,各方面都不错,但是嘻哈包袱铺这个庙太小了,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我个人觉得他们在嘻哈包袱铺也干不长久,除非高晓攀用股份来留人。

连演员都留不住,你说嘻哈包袱铺拿什么来和德云社竞争?现在双方的实力差距已经差的不是一两个层级了,所以都没有比较的必要;德云社随便一个演出队拿出来,都能秒杀嘻哈包袱铺,更何况德云社有八个队呢!
题主说嘻哈包袱铺高手如云,然后配了三张图,意思是想说图上这些演员都是嘻哈包袱铺的高手吗?只能说你对嘻哈包袱铺的了解停留在了五年以前,因为题主第三张图配的张康和贾旭明,早在2013年就已经退出嘻哈包袱铺了;题主第二张图配的陈印泉和侯振鹏在2017年也退出了嘻哈包袱铺;题主配的第一张图是金霏和陈曦,这二位是现在嘻哈包袱铺仅存的实力派选手了。

除了金霏和陈曦以外,嘻哈包袱铺拿得出手的相声演员就是班主高晓攀和搭档尤宪超了。此二位这些年在综艺舞台上没少露面,但从来都是铩羽而归,空有一腔情怀,却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在《相声有新人》节目上一段相声把张国立给说的快睡着了将成为二人留给我们最有印象的瞬间。

此外,嘻哈包袱铺稍微有点名气的演员就是去年在《相声有新人》舞台上亮相的王善勇、高玉凯、张伯鑫、冯凤禹、徐涛这几个人了,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了吗?我能回忆起的镜头有两个,一是嘻哈F4被郭德纲要求淘汰一个人,只留三个人,然后四个人没有同意;二是张伯鑫要退赛,然后被孟鹤堂大比分淘汰,其他真没什么印象了。

就凭上面提到的这些人,题主就敢说嘻哈包袱铺高手如云?我想你肯定对“高手”二字有什么误会吧?

嘻哈被发现在最要紧的任务是把金霏、陈曦给看紧了,如果这二人也退出单干的话,嘻哈包袱铺就离倒闭不远了,还有什么心思跟德云社比啊?

一个相声团体要有所发展,作为核心人物的角儿是最重要的,所以德云社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郭德纲个人成就的基础之上,只要郭德纲不倒,德云社就没有什么大问题。郭德纲是德云社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当然了,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于集中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郭德纲又培养了岳云鹏、张云雷、孟鹤堂、张鹤伦、郭麒麟、烧饼、陶阳等小角儿,用以分散风险,所以郭德纲在今年的封箱演出上说“现在是德云社最好的状态”。

嘻哈包袱铺的班主高晓攀在说相声这方面真的没有天赋,后天努力的方向也不对,所以在相声表演和创作方面的能力限制了这个团体的发展。好在高晓攀是一个有商业头脑的人,他能把嘻哈包袱铺的品牌竖起来,得到投资人的认可,并拿到了两笔风险投资,这两笔钱支撑他把嘻哈包袱铺带上了正轨;并通过股份绑定了核心员工,这是高晓攀的高明之处。

说相声虽然是一门生意,但是仍然要以艺术为核心。高晓攀的艺术不行,估计他也认识到了,这两年开始力捧金霏和陈曦,此二人去年和今年曝光率很高,算是慢慢红起来了,成为嘻哈包袱铺的新的希望,仅此而已!
作为一个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嘻哈包袱铺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的,自2008年嘻哈包袱铺成立以来,经营状况非常良好,四家剧场,每年演出超过2000场。嘻哈包袱铺卧虎藏龙,现在已经有了百位相声演员,高晓攀、陈印泉、金菲、刘春山等等多位名嘴都是其中的中坚力量。而德云社呢,依然是全中国最大的一流相声社团,徒弟学员有四五百人之多,场场几乎都是爆满,不管是郭德纲于谦参演与否,德云社的演出都能很早的售罄。近些年,德云社的目光放在了海外市场,伦敦、东京、墨尔本、渥太华等世界各地的相声专场,都大获成功。
嘻哈包袱铺想要超过德云社,我觉得并非一件容易事。德云社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比嘻哈包袱铺历史更加长久,对相声的传承也更加深刻。德云社以郭德纲为首的这群相声艺人,在相声极端低迷的时候依然坚挺,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如果嘻哈包袱铺有同样的遭遇,会不会垮掉我觉得是一个未知数。相声确确实实是因为德云社而红火起来的,嘻哈包袱铺也只是其中沾了郭德纲的便宜。如果没有郭德纲,嘻哈包袱铺和其他的社团也就没什么不同,根本就没人会关注相声。换个角度来说,德云社能如此成功,和郭德纲的功劳是息息相关的。郭德纲虽然不能说亘古无双,但是也是少有的角儿,他的相声造诣十分高,在他的带领下,培养了大批的相声演员。很多人听相声,也只听郭德纲和于谦,这一点就让德云社很难被代替。
像岳云鹏、张云雷、张鹤伦等人也是基本功扎实,嘻哈包袱铺又能有几人与之匹敌呢?
好啦,感谢关注和支持。

嘻哈包袱铺高手如云?可不敢这么说,差的还远着呢!
嘻哈包袱铺自2008年创立以来,秉承着“不卖车子、不卖房子、不卖包子、只卖乐子”的宗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如今算得上是比较优秀的相声演艺公司。春节前后,高晓攀带队全国巡演,也是座无虚席。看得出来,这些年也是收获了不少的人气!
不过要说到高手如云,真的有点夸大其词了!嘻哈包袱铺这些年拥有过一些名气不错的演员,不过不少都已经选择离开。比如贾旭明和张康,侯振鹏和陈印泉。现在能够拿得出手的只有高晓攀和尤宪超,以及去年参加《相声有新人》而火起来的金霏和陈曦。

嘻哈包袱铺和德云社比?可不能这样比,差的远着呢!
虽然说嘻哈包袱铺发展的不错,可是和德云社比真的还不够看。高晓攀作为大掌柜,都是从德云社出来的,当初在德云社做过主持和报幕。作为嘻哈的当家人,他最多也就能和德云社比一下,并且还比不上德云社中最出色的岳云鹏、张云雷。更不要说和德云社的当家人郭德纲比了,在国内还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老郭的。

不过,作为嘻哈包袱铺主力演员的金霏和陈曦如今的实力和人气都很不错。甚至在我看来,说相声的实力已经超越了高晓攀和尤宪超二人。在《相声有新人》中,虽然败给了孟鹤堂、周九良,但人气却并不低。喜欢他们的粉丝也是非常的多的。

当然了,高晓攀与德云社关系还是不错的,毕竟曾经在德云社工作过,而且离开也是属于好聚好散,没有任何矛盾。如今高晓攀与德云社的们,也都关系很好。本身就很聪明的高晓攀,也不会失去理智的妄图与德云社郭德纲比较!

嘻哈包袱铺没有未来?可不能这么说,未来好着呢!
高晓攀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自己知道的斤两,在相声领域想要更高的发展很难了。于是,一方面他开拓更多的领域,如今嘻哈包袱铺不只是表演相声,话剧、喜剧小品、相声剧、网剧、电影多个方面都有涉猎。这就迎合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口味,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另一方面,他积极的培养推出新人。人才对于任何公司都是最重要的,虽然侯振鹏、陈印泉离开,但是立刻就有金霏、陈曦能够补位,能够撑起演出。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相声、喜剧新人的出现。

对于嘻哈包袱铺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留住这些人才,如果成名一对离开一对,那嘻哈包袱铺真的就完了。所以一方面要努力培养新人,一方面要努力记住老人,这才是高晓攀重点应该考虑的事情!

上联:嘻哈包袱铺高手如云
下联:德云社曲协两头挖角
横批:万里无云

一个民营企业要长远发展,人才自然是基础之基础,尤其是相声社团,演员就是产品,而且必须保证产品随时更新迭代,让消费者对品牌保持起码的期望。华为小米如果不能一年保证几款旗舰机型推出,那么迅速就会被市场淘汰,因为消费者都是喜新厌旧的,你不能拿着大哥大嚷嚷这才是手机本源,大家要有情怀不能忘本啊!

德云社为什么一直在相声市场横着走,因为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从郭德纲自己,到岳云鹏张云雷张鹤伦孟鹤堂张九龄,几乎不间断的给观众惊喜,而且还在不断向外扩展用户群。从相声票友,到娱乐圈追星族,德云社都能给揽到剧场里面坐着。
更重要的是,德云社的招牌——班主郭德纲镇得住整个品牌,要论实力的话,岳云鹏张云雷张鹤伦孟鹤堂加起来,接不住郭德纲一耳光。所以曹云金何沄伟李菁徐德亮都走了,德云社毫发无损,但他们走出去就颓了,这就是根本所在。

而高晓攀则完全相反,就像网友说的,嘻哈包袱铺每出一对人才,竟然都比高晓攀强,或者说嘻哈包袱铺就是以高晓攀为衡量标准,你要是连高晓攀都比不过,那你别舔着脸说自己是人才了。
就像华为推出荣耀、mate系列、P系列、青春系列之后,这些Slogan自己离开华为结果混得更好,或者说华为反而成了它们的累赘,那就很尴尬了。
张康贾旭明也好,陈印泉候振鹏也好,高玉凯王善勇也好,他们离开嘻哈包袱铺最大的动力,就是跟着德云社,跟着曲协,甚至跟着李菁都有肉吃,而嘻哈包袱铺连汤都喝不饱。
金菲陈曦还留在嘻哈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已然是嘻哈的招牌门面了,有没有高晓攀他们一样卖票。高晓攀这点至少比苗阜强,容得下比自己强的下属,否则金菲陈曦就是下一个卢鑫玉浩,自己出走成立金禧相声社了。

高晓攀说白了就是创业赶上好时候,郭德纲带起来的相声市场大爆发期,而他跟德云社有关联,所以吸引了众多人才。但他自己硬实力不行,镇不住那么大场面,所以人才一冒头就跑路,摊子就做不大。说白了,嘻哈包袱铺的局面,就相当于曹云金当德云社班主,你试想一下岳云鹏张云雷张鹤伦孟鹤堂张九龄会不会跑路。

说了归齐,高晓攀还真是实力不够,唯一靠谱的就是不得罪各方势力,在夹缝中游走。既能去姜昆那里打卡,也能跟郭德纲搂搂抱抱,混个两头齐活。但对手下人来说,你这两头顾捞到的好处,不够咱们吃的,所以还是自己的人生做主吧。

高晓攀算是不错的人才,但要撑起一个品牌,他确实火候不够。

实力?你问问高班主会念这俩字么?
我们不说别的(因为别的地方他也没怎么说相声,净演小品了,春晚上说了个披着相声皮的诗朗诵也不太好评价
以下全是个人看法(不撕):
高班主的相声表演痕迹太重,节奏感太差,什么都在赶,包袱太刻意,不贴近生活。想做笑星,但又放不下身段。
他上过春晚,参加过喜剧人,机会大把,平台和创作空间都不小,最后却不温不火,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
喜剧表演,全靠天赋,模仿不得,强求不得,就像除了葛优没有人能驾驭“北京瘫”一样。
记得在欢乐喜剧人的节目上看他的相声的中心思想全都是讲情怀,都在喊“我是参赛里唯一的相声”“我要为相声争气”“我不能给相声丢脸”“请大家支持相声吧”,全部都在透露着这一类的诉求,说实话,看得很烦,让我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难受,跟便秘一样。
反观德云社可没有这一类的作品吧?(我记忆中是这样)
郭德纲也是真的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观众逐渐喜欢上相声,才来支持德云社的。虽然他唱什么都是戏味儿
最后说一句:高班主的快板儿打得是的确不错。
不温不火的嘻哈包袱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从各方面的信息综合来看,嘻哈包袱铺的创始人高晓攀,不缺乏商业头脑,缺乏专业引领,圆滑的处世之道,但是在相声的艺术造诣上,就显得十分单薄。这也注定了,嘻哈包袱铺,在产品输出上,很容易碰到天花板。
而高晓攀的实际能力,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嘻哈包袱铺成员的实力,毕竟,高晓攀不是一个纯管理人员,文人相轻在艺术行里面,也是普遍现象。所以就会出现,有实力的流失快,没实力的成长慢。
而反观德云社,郭德纲的艺术实力是公认的。德云社也立足于自己培养主力人员。虽然早期也出现了出走现象,但并没有对德云社的表演实力构成太大的影响和威胁。
加上一山难容二虎,北京已然有了一个德云社,嘻哈包袱铺,后期的成长环境,就注定少不了消费者各种比较的尴尬。
我是这么认为的,嘻哈他们的作品有的还是不错的。不愠不火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两方面,1,虽说嘻哈多数是年轻人,但是对于相声的创新型试探还是略显不足。这一点德云社做的就比国内其他团体要好许多。至少我知道的是德云社没火的时候就有一个规矩——绝不赠票。这点我相信国内很多团体是很难做到的!2,我个人认为嘻哈对于传统的艺术形式深度挖掘不够,我们可以在德云社的相声舞台上看到大鼓书,京剧,河北梆子,豫剧,快书,评书,流行歌曲,改编歌曲等等这类传统的,现代的艺术形式都可以在德云社的舞台上看到。更重要的一点是德云社的演出中台上台下互动的很频繁,这其实已经超越了相声表演的本身,是一种营销手段。所以相较于德云社国内的其他相声团体不愠不火也就很正常了。
总结一句话,内修基本功,外修好人缘。
不管是相声还是评书,过去叫吃开口饭的。一个掌声好不好?要看现场好不好?不是某个人说好,某个评论说好。
现场要要好,讲究个四梁八柱按上桩,这样才能棚紧,让人们心甘情愿的掏钱。那什么叫四梁八柱呢?就是现场四面八方的观众。每个方位只要有一个几个,就能带动周围一片。如果几个方位都有喜欢你的人,那么就能带动整场氛围。德云社的开场现挂和观众互动就是在按四梁八柱。这是做现场必须的基本功。而在这方面,其他相声团体都没有重视。
再就是商业操作的原则很到位,不送票。公开立规矩,从来没有例外。有原则的人可敬,一两人我也一样演,也不会送票去求那个所谓的氛围。会50段相声才能上台,每次都要有新的包袱。这样苛刻要求,才有了保证质量的机制。用机制倒逼演员基本功。这样是一个良性循环。还有就是郭德纲的个人业务水平扎实,个人基本功扎实,才能要求下面。记住所有人都是服人不服法。业务碾压是最好的拿人心的手段。所以团队有依附性。没赚到钱时候有业务技能吸引,赚到钱还有平台和技能再次吸引。
创新要求,每次上台的微创新,还要有个人作品的创新。在好听的相声,听的多了也会觉得不高兴。德云社的场次足够多,频次够多,作品少,就无法生存。这个环境决定在德云社生存不易。

这些原则和机制,比那些包装和流量更靠谱。反过来看别的团体。首先最大的问题,没有持续的吸引。不管是金钱还是业务。没有业务的吸引,就不能有师徒的裙带关系。师徒关系属于道德绑架的范畴,这也是传统艺人才能有的商业手段。我不是跟你学的,我现在是你的台柱子,你怎么办?给钱只会越来越贪。所以其他就不探讨了。分析嘻哈包袱铺也经不起推敲,因为没有这些原则支撑,就算起来也很虚。
去剧场听过嘻哈的相声吗没听过的别瞎说,我去嘻哈听过之前旁边坐了个孩子他们一看有孩子就说了一个中国汉字的组成意思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嘻哈的相声不仅是逗笑,还能告诉我们一些知识,能听到老祖宗留下的博文。所以没去嘻哈听过相声的人别出来瞎说!

返回目录

什么是“嘻哈包袱铺”?

嘻哈包袱铺”是一个相声团体,由30多人组成,几乎清一色是“80后”男生。于2008年底迅速蹿红,在豆瓣网等视频网站其表演的相声视频点击率飙升。这个成员多为80后的相声团体,半年内就在京城相声演出界割据一方。网络语、流行语、事件被他们巧妙穿插在传统相声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喜剧感。聚焦掌柜
长相:“相声界最帅”
每当高晓攀一本正经地告诉人家“我是一个相声演员”的时候,别人都会摇头表示不相信。眼前这个帅小伙在相声圈里,确实太“另类”了。
平日不上台时,一条休闲仔裤、一件帽衫,再配一副金丝边眼镜,斯文的长相让很多人误以为他还是一个在校大学生。
说起自己的长相,他的“张狂”又复苏了:“我敢说我是相声界最帅的。”说完,自己也笑了。
经历:打小入门根正苗红
别看高晓攀标榜的是嘻哈式相声,但从简历来看他却从小就是个“根正苗红”的孩子,师承天津相声表演艺术家冯春岭。一口京腔儿的高晓攀出生在河北保定,一直到读大学之前,他都是在那里“混大”的,所以他的相声中经常蹦出保定味儿。
“我从小就爱表现,尤其喜欢听相声。”高晓攀告诉记者,为了让自己的爱好“发扬光大”,从七八岁开始他就每周坚持到少年宫学说相声。“当时相声特受欢迎,那时觉得以后当个相声演员肯定能挣钱。”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相声的痴迷也越来越“严重”,所以高晓攀在读了一年初中后便跳级考进河北保定艺校的曲艺班。
1999年,14岁的高晓攀到天津拜了相声表演艺术家冯春岭为师。随后,高晓攀又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相声大专班。毕业后,他还曾跟着郭德纲在德云社干过一段时间。
其他主创人员:尤宪超、王惟、连旭、赵臣、韩硕、陈印泉、候振鹏、高能能[编辑本段]发展过程30多个学相声的“80后”自己创业
北京鼓楼西大街,以前小吃蛮有名,现在因为“嘻哈包袱铺”,小小的剧场广茗阁比小吃有名。剧场边卖羊肉串的老板,去年“嘻哈包袱铺”没火时帮着卖票,买100块钱羊肉串送一张20元的相声票,现在想买票都买不着。
记者在北京采访当天,广茗阁和往常一样,24张桌子座无虚席,包厢两旁长凳上挤满观众,上洗手间要层层突围。小方桌上搁着观众自带的瓜子、花生、话梅、饮料,小孩爬到桌上,女孩依偎在男友怀里,包袱抖得巧妙,大伙一起扯着嗓子喊:“好”。恍若以前的大戏楼,透着浓浓生活“俗”味。演出结束,所有相声演员排着队,鼓掌欢送观众,高呼:“欢迎下次再来”,感动得观众抱拳拱手。送完观众,高晓攀才脱下大褂,穿上连帽外套,招呼记者,“不好意思,我们开始聊吧。”
聊自然从“嘻哈包袱铺”成立说起。2008年5月,一群在少年宫学相声一直喜欢相声的孩子聚在一起,成立铺子并正式开始演出。“我们这一代人很尴尬。毕业以后,大多进不了专业团体,只能自己去找机会自己搭建市场,迫不得已加入市场竞争。”
成立当天现场只有2名观众
刚开始当然很艰难,“嘻哈包袱铺”成立当天,甚至没有演出台,弄了张办公桌,盖块布就上了。票卖得也不贵,相声20元一场,相声剧30元一场。有5个月时间,他们日子一直不好过。在网上宣传自己,在知名网站发帖子,经常发一个被删除一个,和管理员打游击,因为是纯广告。他们还在网络《魔兽世界》做广告,结果在里人人追着他砍。
这种尴尬他们编到了相声段子里:“我们说相声的,不管来多少观众,都得演。来200人,演;来3个人,演;来1个呢?那得考虑考虑。比方说他听着听着要去上厕所,我们还接着说吗?这个观众太珍贵了呀,我们得跟进厕所去。有听说厕所有人递纸递毛巾的,没听说后头还跟两个相声演员说相声的。等他尿完了,还得问,先生您还听吗?”真实的情形是,成立当天的演出现场只有2名观众,后台演员比观众多,演出隆重得两个观众都不好意思走。
央视新楼大火,立马编进段子里
到2008年11月,他们突然就火了,每场演出都爆满。那些删帖子的网站,开始主动要求登他们演出的信息。越来越多媒体开始关注,最忙的时候,高晓攀一天要接受20多家媒体采访。
“嘻哈包袱铺”的相声“好看又好听”,这是观众对“嘻哈包袱铺”的评价。好看是因为高晓攀“是相声界最帅的”,好听是因为“嘻哈包袱铺”的相声既时尚又亲切,而且反应特别快。央视新大楼配楼着火第二天,他们把编进段子,“昨儿晚上元宵节放烟花,火一点一放,一个烟花过去了;再一点一放,又一个烟花过了……放了两个钟头,妈呀,中央电视台着火了。”观众说听他们的相声,就像在看电视。
听上他们的相声,一般要去两次
“嘻哈包袱铺”火了,听他们的相声就不容易了,偌大一个北京城,非得穿街过巷去两回才能听上相声。第一次去是买票,因为这个超牛的相声,每场满场也只能坐200多人。为了防止黄牛倒票,他们网上不订票,不让快递取票,也不接受电话预订,就得本人去现场买。票还买不到当天的,基本要在五六天后。这第二趟去,才是听相声。就这样还有票贩子倒票的,一张20元的票在票贩子手里炒到60元出手。
这相声火到这个份上,高晓攀和演员们怎么着也得买上房开上车了吧。但高晓攀说,还没有,眼下演员们每月还只能拿2000元左右一个月。就在去年,每人还只有600元一个月。他算给记者听,每场演出满座是220人,每人票价20块,“嘻哈包袱铺”和剧场三七开,一周演4场,扣除成本然后30多个成员分,“去年我们有了名了,钱没赚到,真是很傻很天真。”
因为年少轻狂,在北京天伦王朝大饭店“嘻哈包袱铺”演了三场,每场票价还是20元,“在五星级大酒店演出我们可以卖880元,但卖20元才牛。”后来他们学着开始商业操作,到大剧院演出,收入逐渐提高。“未来我们不会开600块一个月,我们会每人每天600块。”
学小沈阳,不急着上央视春晚
现在大家经常把高晓攀和郭德纲放在一起比较,高晓攀自认差距还很大,“他造诣深,我浅。我们走的路不同,他是小人物渴望一种大生活,我是神经质地在过一种生活。吸引的人不一样。”高晓攀目前最努力的就是让台下“80后”的观众听了落胃,网络语、流行语、事件巧妙穿插在传统相声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喜感。但他显然不满足于此。
“北京台春晚、央视春晚都找过我们。但我们的知识阅历各方面不到火候,因此没必要着急出来,我推掉了。还不如踏实地多看戏剧、多学相声,到时候,那就会大不一样。就像小沈阳,他上春晚之前,积累了十年。”
让快乐延伸“嘻哈包袱铺”城东喜开新址
嘻哈包袱铺”的新剧场11月2日正式开业,这群爱相声的年轻人在广茗阁之外又有了个新阵地。掌柜的高晓攀说他和尤宪超的“高超组合”将同时兼顾两个场地的演出,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包袱铺还将从明年起涉足影视剧,为观众输出喜剧。
新剧场位于北京东四环朝阳公园附近,和老场子广茗阁相比,条件更好座位更多,能容纳400名观众。高晓攀介绍,相声演出市场在这一片一直没有做起来,希望嘻哈包袱铺的到来能够改变这一状况,“这个剧场我们打算走高端路线,但是票价不变”,而他和尤宪超的“高超组合”也将每晚奔波于东四环和鼓楼西大街之间,确保观众不管在哪里都能看到他们的演出。
“嘻哈包袱铺”自成立以来不过两年多的时间,却已在北京甚至全国其他城市都打响了名号。高晓攀透露,包袱铺的演出计划已经排到了明年,更将在上海、深圳、香港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对于包袱铺的未来,这位年轻的掌柜的已经设计好了蓝图,“我们打算明年开始涉足影视剧,电视剧、电影都在筹备。”高晓攀透露,影视剧将是他们擅长的喜剧题材,“嘻哈包袱铺就是要给观众输出喜剧。”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