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经济学人》11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企业将继续走向世界在西方跨国公司中,外包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那些曾经为了降低成本而急切地将生产转移到国外(尤其是中国)的公司,现在也热衷于表明他们对本土的忠心。但是,现在局面已经完全逆转。中国企业正在将业务转移到海外,在世界各地投资新的生产设施。这一趋势将在2025年进一步加强。

对于希望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公司来说,海外业务不再是选择题。将生产转移出中国,可使它们避免美国的关税。随着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以及可能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寻找海外生产基地的诉求迫在眉睫。

这种逻辑也已经超出贸易战的范畴。在其他国家进行生产开辟了新的市场,并使中国生产商免受未来贸易限制的影响。这种做法能给当地带来好感,有时还能得到政府补贴。

这种转变见诸中国企业的绿地投资,2023年超过16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西方以外。沙特、马来西亚、越南、摩洛哥和哈萨克斯坦是五个最大的目的地。2024年并未有投资放缓迹象,前9个月,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244亿美元,同比增长9.2%。

但许多上市的中国公司仍然是“宅男”。它们的收入中只有10%来自海外,而日本公司这一比例为35%。一些先行者占比更多:两家中国电子公司歌尔股份和立讯精密近年来在东南亚扩张,它们约90%的收入来自海外。

这些举措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如果做得好,海外扩张可以成为缓解贸易紧张局面的一剂良药。中国公司,尤其是汽车制造商,正在追随日本曾经的脚步。华盛顿和东京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但随着本田、日产和丰田等公司在美国大规模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这种紧张关系得到缓解。中国汽车制造商可能无法打入美国市场,但海外扩张将有助于缓和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紧张关系。

不过,正如在海外经营的中国光伏板制造商发现的那样,这种转移也伴随着风险。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转移到海外以躲避关税壁垒,它们可能会发现,美国保护主义的长臂仍然伸向它们。(作者迈克·伯德,陈欣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