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这场战役最终因朱允炆的削藩失败而告终。公元1402年攻进南京城,血洗了一批建文旧臣,如齐泰,黄子澄,铁铉等等,但在如何处置一个人的问题上犯了难,那个人是谁呢?就是被朱棣“灭十族”的方孝孺。
军师姚广孝早在大军出发前就建议朱棣能用则用,不用也千万不要杀他;朱棣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到最后,方孝孺还是没能逃过被杀的命运呢?事情是这样的。
方孝孺,出生于公元1357年,浙江台州人,自幼聪慧,后来拜一代大儒宋濂为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死亡埋下了伏笔。早年间也投奔过朱元璋,但没有受到重用,因为方孝孺主张仁政,这就与朱元璋的刚猛治国,乱世用典的主张不一样。直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方孝孺才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建文帝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常陪侍左右。
朱棣不喜欢方孝孺,原因有两个。
- 一是讨燕檄文,言辞犀利,将朱棣臭骂了一顿;
- 二是太聪明,多次识破朱棣的计策;同时了解到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与长子朱高煦不和之后,建议朱允炆立朱高炽为世子,从而激化矛盾。就因为这些就杀杀方孝孺,未免太小瞧朱棣了。
当朱棣攻破南京城抓住方孝孺之后,并没有打算杀他,而是打算笼络他;因此非常有礼貌的问候他,希望他能写一篇登基的诏书;高官厚禄摆在面前,方孝孺并未动心。
然后朱棣就说了,这么做只是在仿效周公;听朱棣在引经据典,方孝孺也毫不客气,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你怎么不辅佐成王呢?成王的儿子呢?成王的弟弟呢?说的朱棣哑口无言,气急败坏,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冥顽不灵,食古不化,只能杀了。
“灭十族”出自于民间野史,可信度不高,顶多是满门抄斩或者夷三族。方孝孺为何誓死不效忠朱棣?可能原因有两个。
- 第一,朱允炆对他有知遇之恩,不忍背弃先主。
- 第二,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前面也提到了;在他看来,朱棣是乱臣贼子;他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坎,可以说有点迂腐;为了自己心中的大义,宁死不屈,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是不是对方孝孺多了一些敬意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顺便点个赞鼓励一下;谢谢!
方孝孺到底做了什么,竟使得朱棣要诛他十族?
船夫观史 · 一点号
2019.4.7
. 所见所闻历史干货,可以聊聊
关注
为了能给文弱的孙子朱允炆留下一个安稳的江山,朱元璋不惜背着历史的骂名,毅然决然的举起了屠刀,对准了昔日跟自己一起打江山的战友,利用胡惟庸、蓝玉等几个大案,一举清洗了朝中德高望重且手握重权的老臣。大清洗结束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强权一世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油尽灯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可以说明太祖朱元璋走的很放心也很安详,可是刚刚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却放心不下来,因为爷爷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杀尽朝中大臣,可是却忘了自己野心勃勃的叔叔们,他们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各个都手握重兵,自己被太祖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本来就已经让这些叔叔很是不高兴了,现在太祖爷朱元璋也死了,没有人能镇得住场子了,一个不慎,这些叔叔可能就会举起屠刀对准自己。
于是刚刚即位建文帝朱允炆决意削藩,就在朱允炆准备大刀阔斧的开始自己的“新政”的时候,却发现朝中早已被爷爷清洗的干干净净,已无人可用。不得已只好启用自己在做皇太孙的时候,辅佐过自己的、和这三位儒生旧臣,建文帝朱允炆把进士出身的齐泰任命为兵部尚书,又把黄子澄和方孝孺这两位儒生一同召进翰林院商议国事。
几个人凑到一起开始着手处理削藩之事,这几人的理想分丰满,可是消息传到各镇藩王耳中,藩王纷纷都不愿意了,特别是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心想着这皇帝的位置本来就应该是我的,现在让你坐着,你还把我这个叔叔往死路上逼。于是,朱棣心一横,说反了,靖难之役也就这样发生了。
用心想一想,一个文文弱弱且又毫无国政经验的建文帝,再加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三位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国家事务经验的书呆子,怎么可能是戎马一生又雄才大略燕王朱棣的对手。所以,没几年,建文帝的南京政府便兵败如山倒,南京城破,建文帝也不知所踪,而黄子澄、齐泰也纷纷以身殉国,只有方孝孺被朱棣活捉,别看方孝孺是这里面死的最晚的一位,他也是最惨烈的一位,被永乐帝朱棣整整诛了十族。那方孝孺都做了什么,使得朱棣会对其下如此狠手?
一、撰写发布对朱棣的剿贼檄文
朱棣靖难起兵时,建文朝廷的剿贼檄文就是由方孝孺所写,同时,方孝孺又在靖难之役的几年了连发文章大骂朱棣为不忠不孝的贼臣逆子,甚至还遣人在朱棣军中散播,朱棣得知此事后,气的抽刀把帐中案几一劈两半,可以想象朱棣是由多恨他。
邦家不造,骨肉周亲屡谋僭逆。去年,周庶人橚僭为不轨,辞连燕、齐、湘三王。朕以亲亲故,止正橚罪。今年齐王榑谋逆,又与棣、柏同谋,柏伏罪死,榑已废为庶人。朕以棣于亲最近,未忍穷治其事。今乃称兵构乱,图危宗社,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是用简发大兵,往致厥罚。咨尔中外臣民军士,各怀忠守义,与国同心,扫兹逆氛,永安至治。
二、靖难中用计让朱棣损失惨重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不久,主力大军和建文政府的军队在山东一带相持,这时,方孝孺建议建文帝下令,让辽东诸将率军回入山海关,进攻燕王的永平府,同时让真定府的将领直捣燕王的老巢北平。果然此计一出,燕王朱棣只好率主力回军救援,就在回军的途中,又中埋伏,大军损失惨重,燕王来不及收拾残局,带着所剩的部队赶回北平,才勉强保住了自己的北平老巢。
老巢虽然保住了,但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且起初相应自己的藩王和将领也做鸟兽散去,要不是身边的姚文广极力劝阻,朱棣都要向建文政府投降了。
三、拒不为朱棣拟即位诏书
公元1403年,在“靖难”这场血雨腥风的斗争中,朱棣成功的击败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攻下了南京城。这时,朱棣的心腹姚广孝就请求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他(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看到姚广孝如此真诚,也就点头应允了。
同时,朱棣还想让方孝孺起草自己的即位诏书,可是方孝孺刚到朝堂上,为建文帝哀嚎大哭,还言辞犀利的逼朱棣立朱允炆的儿子为新君,朱棣一听,心想自己拿命换来的江山,哪有拱手让人的道理?于是就对方孝孺说,这件事没可能。
同时,还示意左右把纸笔给方孝孺让他起草即位诏书,可是方孝孺一点面子也不给朱棣,把笔一掷,骂道:“死就死了,诏书我绝不会起草。”性情刚烈的朱棣一看这情形,勃然大怒,对方孝孺说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要说这方孝孺也性烈,回了一句:“诛我十族,又何惧之有?”
两个脾气暴的碰到一起,注定没有什么好结果,就这样,朱棣果真就诛杀了方孝孺十族。
朱棣杀方孝孺,诛其十族,这是一起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是永乐大帝朱棣永远抹不去的污点之一,是朱棣黑们黑朱棣的不二法宝,事实证明,得罪了读书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想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南下时,姚广孝说过“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方孝孺是当时第一大儒,本人师出名门:宋濂——洪武朝太子朱标“五经”师,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朱元璋对朱标说方孝孺“此庄士,当老其才,意思是,这是个端庄正派之人,应当一直使用他到老,这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本来方孝孺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但朱标早死,后方孝孺就成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人了。就这样一个“人才”“读书种子”、为当时文人所尊崇的人,为何“一代明君、千古一帝”的朱棣要诛其十族呢呢?我认为有下列原因:
一、方孝孺拒不配合
这也是公认的。朱棣攻入南京后,方孝孺拒不投降,朱棣请他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被思想正统、极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绝。方孝孺批驳朱棣将篡位辨解为"法周公辅成王"时,朱棣仍然保持着风度说这是皇室家事,意思是方孝孺管不着,应该回避。但方孝孺仍然挺着脖子死硬到底,拒不同意,并在朝堂之上大骂朱棣。
二、方孝孺死忠建文帝,是朱棣的“死敌”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笔 。靖难之役中,在朱棣有求和之意时,方孝孺劝说建文帝不理;每当建文帝有所犹豫之时,是方孝孺给予了皇帝继续征讨朱棣的决心;并且方孝孺还曾试图离间朱高炽和朱高煦,确实是朱棣不折不扣的“死敌”!这种情况下,朱棣仍然想收伏方孝孺,说明他是诚心的,是想让天下人归心,让读书人承认自己皇位的正统性,可方孝孺仍然不识抬举、不识好歹,敬酒不吃吃罚酒,朱棣一想到过去方孝孺与自己作对的种种,一直是自己的“死敌”,加之朱棣性格有暴虐的基因,最后杀了方孝孺。
三、方孝孺以身殉道、杀身成仁
这个也算是朱棣杀方孝孺的诱因之一吧。本身性格使然,方孝孺是一个敢为信仰、信念、理想殉道的人。这样的人宋有文天祥从容殉国、陆秀夫负帝投海,近代有谭嗣同以身殉变法,再近点看看革命先烈们:吉鸿昌、方志敏、刘胡兰等等数不胜数。可惜方孝孺是死于“内斗”,若是死于异族,妥妥的民族英雄!即便是这样,方孝孺仍然留给了后人一副铁骨铮铮的忠臣印象。不同于许多文官武将在南京城破时,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向朱棣表忠心,看方孝孺其生平言行, 已存死志早有先兆、以身殉道杀身成仁还真是他的做派 。朱棣渡过长江后,朱允炆害怕了,有人劝他逃离南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方孝孺坚决反对,请求皇帝坚守南京城池以待援军, 即使失败了,也应为社稷而死。 最后,建文帝朱允炆做到了(姑且这么说吧),方孝孺也守诺做到了。
四、题外之话
前边说了,朱元璋评价方孝孺是一个极其正统正派正直之人,可以一直用到老,是准备留给自己儿子的,但朱元璋却一直没用他,因为方孝孺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不适用于朱元璋当时的治国理念。即便方孝孺投降,跟老爹朱元璋性格有些类似的朱棣,就能用好方孝孺吗?我看肯定是不行的!一是一个投降的文人,不配称为大儒,也会为世人所不齿,失去了他的社会影响价值;二是朱棣的治国理念也与方孝孺不在一条道上,以朱棣暴虐的性格,方的下场不一定会好。
查资料得知,"诛十族"第一次出现是在祝枝山《野记》,一般认为非正史。而《明史·方孝孺列传》中"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没有说方孝孺被诛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但后世许多文献都记载他被灭了十族。正史和民间野史的矛盾由来已久,这种例子很多,并非个例,如雍正帝夺嫡。若说诛方孝孺被诛十族是后人为了达到突出方孝孺的效果,夸大事实,故意诋毁一代明君永乐大帝朱棣所产生的,也未尝不可。当然,正史的记载也有可能是被篡改的。
方孝孺,是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学生,还是建文帝的心腹大臣。因不肯为朱棣写诏书被灭了十族。这究竟算是气节还是愚忠呢?
方孝孺一开始是被朱元璋安排给朱标来当班底的,那时的方孝孺年轻有才,有小韩愈之称,当他被引荐给朱元璋时,朱元璋还曾对朱标说这方孝孺是个品行端正,有才华的儒生,适合你将来用到的能臣。可惜,朱标不幸的早逝了,朱允炆接过明朝的大旗。
而那时的方孝孺也顺利成章的在朱允炆手底干活。朱允炆一上位就在齐泰和黄子澄热情鼓励进行削藩,而方孝孺虽然没发表意见。可是朝廷所有的诏令、檄文都出自他的手,里面的言语更是犀利无比,将朱棣可是骂惨了。
当朱棣打赢了靖难之役时,入主南京城时,当时朱棣的谋臣就劝说对方孝孺网开一面。毕竟,方孝孺的身份比较特殊,在当时读书人心里很有地位。朱棣要名正言顺地接管大明朝,少不了需要方孝孺写诏书来见证下。你想想如果这位重量级人物能出份诏书,朱棣的功业就能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朱棣想着读书人,大多软弱,吓唬下就行了,为了后世能落得个好名声,一个读书人不杀就不杀了。
想明白了的朱棣,就让人把在监狱里的方孝孺带到大殿上。作为当代大儒的方孝孺,为了表自己对建文帝的忠心穿着孝服上殿,痛哭不止。朱棣为了能让他写诏书,还特意假装安慰了他下。然后朱棣让人端来笔墨,说道:“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骂道:“死即死,诏不可草。”
结果,朱棣硬要他写,方孝孺拗不过气急在诏书上写到 燕贼篡位。 这下可是踩到了朱棣的痛处了,本来朱棣就很介意别人说他时篡位,让方孝孺写诏书本就是为了洗清点这样的罪名。结果,方孝孺直接一个嘲讽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或许方孝孺是一位非常有气节的人,但是他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黑衣僧人姚广孝曾经拜托朱棣说,陛下攻下南京城,方孝孺必不投降,但请陛下别杀他,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 姚广孝这个请求有两个意思。一是为天下人保留文脉。二是告诫朱棣,杀方孝孺,会失去读书人的心。但是朱棣毕竟是朱棣,自古千古一帝都是深谋远虑,冷酷无情。杀方孝孺这样的人必然会引起震动,但更会引起害怕!杀方孝孺等于向天下忠于建文帝的人宣布:我朱棣连方孝孺都敢杀,还有谁不能杀,不敢杀!谁还敢不承认我朱棣这个皇帝!所谓敬畏,没有畏,何来敬?这才是朱棣不顾姚广孝请求而杀方孝孺最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