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公开对峙,表面上是两位领导人因立场分歧引发的冲突,实则暴露了乌克兰危机背后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大国的战略博弈、小国主权的脆弱性,以及西方阵营内部的分裂倾向。这场冲突的走向已超越单纯的俄乌战场胜负,成为全球权力重组的缩影。

特朗普的强硬表态凸显了美国外交政策的现实转向。其批评泽连斯基“不愿妥协”的核心逻辑,实则是将乌克兰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通过施压迫使乌软化谈判立场,以换取俄罗斯对西方利益的让步(如能源合作)。然而,这种“交易外交”直接冲击了乌克兰坚持的“主权不可分割”原则,暴露了美国对其盟友承诺的功利性本质。泽连斯基的困境在于,他既要依赖美国的军事援助维持生存,又无法放弃国家尊严,最终陷入“妥协即背叛”的两难陷阱。

欧洲在此次危机中显得尤为被动。尽管口头上声援乌克兰,但其军事依赖美国的现实使其缺乏话语权;同时,德国等“务实派”主张“止损”的声音逐渐抬头,反映出欧洲对长期卷入俄乌冲突的疲惫。更深层的是,这场危机暴露了北约体系的脆弱性——当美国优先战略与欧洲安全诉求发生碰撞时,联盟内部的凝聚力被严重削弱。若美国继续抽离支持,欧洲或将被迫直面一个更危险的俄罗斯,却无力独自承担安全责任。

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下,小国的命运往往沦为权力游戏的筹码。泽连斯基政府若为生存选择妥协,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动荡;若坚持不屈,则可能因失去外部支撑而崩溃。而美国看似“胜利”的外交策略,实则以牺牲盟友信任为代价,进一步削弱其全球领导力。

原文: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1825713925411012/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