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很多人可能对豫剧红脸王唱腔和红脸王唱词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豫剧红脸王唱腔和红脸王唱词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豫剧红脸王唱腔
刘新民刘新民(1937——2003)又名刘孚,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东红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豫剧五大风格须生之一。”以继承唐玉成的唱腔风格而闻名,他嗓音特别高亢明亮,唱腔特点突出,做戏认真,登上舞台,便容光焕发,劲头十足。与刘忠河、张枝茂、刘新民、索、洪先礼、谢庆军、朱坤芳、陈传明并称为豫东“八大红脸王”。刘新民师从李洪友,接受过唐玉成的教诲,师从李洪友,工须生(红脸),由于他唱戏从不惜力,自幼便有“舍命王”的美称,刘新民一生演戏颇多,多为古装袍带戏。如《串龙珠》、《阳河堂》、《地塘板》、《斩黄袍》、《斩子》、《十五贯》、《青铜山》、《状元媒》以及《刘公案》。特别是《刘公案》,不仅是其拿手戏,也是其看家戏,代表性剧目。每每必演,每演必响,唱遍了苏鲁豫皖诸县市及豫北、豫南的广大地区,广泛流传,在苏鲁豫皖一带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被誉为"红脸王"、"拼倒山、"舍命王"、"常胜将军"等。其传人有魏新建,邵留新等。代表作“两案两反”即《刘公案》、《悬空案》、《反阳河》、《反徐州》。
刘忠河
刘忠河,河南商丘人,一级演员,有“豫剧马连良”的美誉。其唱腔古朴、豪放、大方、独特,自成一派。与张枝茂、刘新民、索、洪先礼、谢庆军、朱坤芳、陈传明并称为豫东“八大红脸王”。刘忠河在继承唐玉成的唱腔基础上,结合自己嗓音特点演出了《十五贯》,在当时的老豫东剧场进行头场演出时,刘忠河第一句唱腔刚落,台下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从此,《十五贯》一炮走红。1980年,他代表豫剧豫东调被邀请去河南省参加首届豫剧流派汇演,又以一出《打金枝》轰动省城,确立刘派。其代表剧目:《打金枝》、《十五贯》、《三哭殿》、《阳河堂》、《清风亭》、《血溅乌纱》、《拒谏》、《三打金枝》、《战睢阳》、《斩子》、《狸猫换太子》、《斩婿》。
张枝茂
张枝茂,豫剧表演艺术家,誉为豫剧"活诸葛"、豫剧"活海瑞"、中国剧协会员、二级演员、河南剧协会员、商丘市戏协理事、商丘市政协委员。豫剧“唐门”流派第三代正宗传人和代表人物,师从朱勤堂。他所塑造的一系列生动人物如诸葛亮、海瑞、刘墉等,名扬苏鲁豫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豫剧"活海瑞"、豫东"唱破天"和"赛二唐"的美誉。
红脸王唱词
“红脸王”最初是豫东观众对唐玉成先生的专有称呼,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后来,唐玉成的杨启超因在同辈中表现突出,被人们称为“小红脸王”(以区别于“老红脸王”)。20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古装戏,刘忠河及其红脸剧目走红。八十年代中期,音像公司了刘忠河、张枝茂、刘新民、索、洪先礼、谢庆军、朱坤芳、陈传明等人的录音录像,发行了命名为《豫剧八大红脸》的6碟装VCD。从此便有了比较流行的“豫剧八大红脸”的说法。逐渐地,又把“豫剧八大红脸”的称呼,演变成了“豫剧八大红脸王”的称谓。八大红脸王源于唱片公司所录制的影碟唱腔专辑,刘忠河、张枝茂、刘新民、索、洪先礼、谢庆军、朱坤芳、陈传明并称为豫东八大红脸王。
唐玉成(1895-1973),男,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人,著名豫剧,原名子信,誉名“红脸王”,豫剧“麒麟童”。唐玉成是豫东红脸唐门流派创始人,豫东调最有代表性的须生演员,师从况凤仙,1920年后拜师冯垛,赐名玉成,他虚心学习冯垛的演唱技巧,技艺提高,名声大震。其扮相壮美,表演细腻洒脱,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情态,唱腔不同一般,别具风采。
演唱多是真假嗓结合,刚柔相济,浑厚朴实,耐人寻味。特别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及哀颤(寒颤)等巧妙唱法,使人听起来既感到粗犷豪放,又别具风采。”河南红脸在豫东,豫东红脸出唐门。自唐玉成以其独特的高亢激越的唱腔创立红脸一派以来,红脸广为戏迷津津乐道。其所创立"唐门“红脸流派对后来豫剧老生流派及豫东红脸影响颇深使唐派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代表剧目:《火烧纪信》、《串龙珠》、《阳河堂》、《白玉杯》、《晋阳宫》、《闯幽州》、《泗水王》、《刘公案》、《取成都》、《回西岐》、《扒墓》、《江东桥》、《碰碑》、《地塘板》、《黄鹤楼》、《临潼山》、《刀劈三关》、《卧龙奔丧》、《将相和》、《千秋灯》、《七星灯》、《白马关》、《黄飞虎》等。1949年,他参加了虞城县人民剧团,还先后演出过现代戏《小女婿》、《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传枪》等。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