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不久前,欧洲航空航天、安全和国防工业协会发布报告称,欧洲国防工业企业近年来获得巨大红利。主要原因是俄乌冲突促使欧洲各国的军备支出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欧洲国防工业业务规模的大幅度扩大。去年,这个行业总体增长了16.9%,收入达到近1600亿欧元(约合1700亿美元)。

在地缘危机和产业转型的双重影响下,欧洲此前将重振产业竞争力,以及在绿色和数字领域打造工业能力,视作其赋能经济复苏乃至塑造地缘政治实力的优先事项。然而,在乌克兰危机延烧及欧盟愈发注重打造防务硬实力的趋势下,近年来欧洲“战争经济”获得了发展,欧盟机构和部分成员国也在大力鼓吹增加防务开支,加快武装备战的步伐。

欧洲在冷战后长期享受所谓“和平红利”,传统军事挑战相对下降及依托北约的防务架构,使欧盟各国普遍能将国防开支占国民经济比重控制在较低水平,使得更多财政资源转向经济发展或福利国家的建设。与此同时,美国多年来持续就“必须达到北约成员2%的军费目标”向欧洲国家施压,特别是特朗普作为总统的第一任期,令欧洲饱受压力、寻求“战略自主”。

乌克兰危机以来,欧盟评估认为自身陷入严重的“传统军事安全威胁”,在军事援乌持续升级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防务工业和军备疲软问题,欧盟及各成员国不仅在2%军费达标问题上变得比以往更积极,同时欧盟层面不断强调强军备战,建设“军事欧盟”。2024年3月,欧盟出台首个《欧洲国防工业战略》,就提升本土国防工业占国防采购比重提出明确目标,推进共同防务采购计划、促进防务产业投资和整合等愿景。而冯德莱恩所领导的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更是将做强军工产业作为其优先事项,其提出施政纲领高呼欧盟进入“欧洲防务和安全的新篇章”,不仅宣称军费要花得“更多且更好”,还呼吁进一步强化国防工业计划和欧洲防务联盟,高呼未来十年需要5000亿欧元的额外国防投资。为了推进强军议程,新一届欧盟委员会还特别设立了“国防工业委员”。欧洲一些大国的领导人也表态,欧洲要转向“战争经济模式”。

可以说,打造和扩张军工产业不仅是欧盟强军备战的重要支柱,也深深嵌入到欧盟当前的“再工业化”进程中,甚至军工经济有可能成为欧洲产业发展的一块拼图。从顶层设计来看,在当前欧洲的经济战略调整中,国防工业已经具备突出地位。如2024年4月发布的《单一市场报告》提及,将国防工业建设成为深化欧洲单一市场三大战略方向之一,并提出打造安全防务的单一市场,强化对国防工业的融资和供应链建设支持;9月发布的《竞争力报告》也提出,强化国防工业能力是降低依赖、促进创新、提振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呼吁促进国防工业整合和科技创新,同时为防务工业提供更多融资支持。而从行业发展看,近两年欧洲各国扩张军费的大头虽然仍是购买美制装备,但其各国军工企业仍赚得盆满钵满,如瑞典武器制造商萨博集团今年1—9月总收入为69亿欧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高达71%;德国莱茵金属公司2026年预期销售额将达到130亿-140亿欧元,与今年预计收入(74亿-76亿欧元)相比将近翻倍。

然而对于欧盟而言,发展逻辑从力主区域经济合作转向制造武器、培育军工力量,恐怕无论对提升工业竞争力还是塑造外部环境而言都是弊大于利。

一是从产业角度看,支持防务工业不仅将挤压绿色、数字等行业获得资金支持,防务预算激增亦意味着欧盟及各国打造竞争力面临着“缺米下锅”问题,同时军火“挣快钱”的风向也将搅动欧洲产业投资和创新扶植的环境与土壤。

二是从欧盟发展方向来看,过于注重军工产业建设将稀释欧盟“促和平、谋发展”的内在基因,而随着军工产业壮大而衍生的利益集团,也将对欧盟内外政策产业带来更强的影响力和游说力,恐将使欧盟产业、经贸、外交等政策领域继续向“安全化”和“军事化”的方向发展,使其在持续“促复苏、强竞争”的道路上背着沉重的安全成本包袱。

三是欧洲防务产业和防务费用的增长,亦会改变其看待国际和地区安全问题的心态,有可能更倾向以动用武力方式、零和博弈的思维来应对危机和挑战。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不仅将使其解决现有的周边动荡冲突陷入博弈与消耗的循环,同时也将使作为全球稳定主要力量之一的欧盟,有可能转变成国际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