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候。工业革命为英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创新与改良的技术推动了纺织、采矿和金属加工等行业的繁荣。英国商人开始意识到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中国这个广阔的东方帝国一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了争取在华贸易权益,英国商人积极游说政府,派出商务专使团访问中国,探讨建立通商关系的可能性。于是,英国政府于1792年派出了首个访华使团,由马戛尔尼担任首席使节兼团长。
1793年10月,使团得到了与乾隆皇帝会面的机会。他的使团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礼物,代表了当时的工业水平,包括天文仪器、地理设备、机械、枪炮、车辆、船只模型、呢绒毯、西洋乐器等。然而,这些礼物在乾隆皇帝看来只是小国的贡品,毫无吸引力。甚至连一艘装备了110门大炮的战舰模型也被视为儿童的玩具。
中国就这样错失了接受西方文明和发展先进技术的机会。
乾隆为何如此傲慢?真的是因为我大清地大物博,看不上这些奇淫巧技吗?就算看不上钟表跟西洋乐器,难道坚船利炮也看不上吗?短短50年之后,大清就被英国人揍得鼻青脸肿,难道爱新觉罗弘历是如此短视的皇帝?
看明清历史时,有一个疑问一直挥之不去,满清的创世祖努尔哈赤被袁承焕的红衣大炮轰死,关宁锦防线坚不可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关宁铁骑野战无敌,事实上明末清初没有哪支军队可以跟满清八旗军野战,靠的就是火枪跟大炮。满族人见识过火器的厉害,怎么到了清中期跟晚期,反而放弃了发展火器,甚至出现打仗时抱着尿壶冲向洋人,用屎尿破洋人邪术的笑话。这是为什么?
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些人无能短视吗?我不这么认为,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他们知道什么是先进。问题在于,对这些满族皇帝来说,考虑的首要目的并不是发展国家,而是维持满人的统治,一但汉人掌握了这些先进技术,靠清朝区区两三百万提笼架鸟的满人,如何统治两三亿汉人?
就是因为这个核心原因,康熙即便对西方技术充满兴趣,也选择封存;乾隆对马嘎尔尼不理不睬,就这么完美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国从此一步错步步错,滑向黑暗的深渊,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个国家才重新站了起来。
幸亏,历史终将回到它本来的轨道上,我们中国人聪明、勤劳、善良、肯干,未来中国必将强大,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这个问题,我认为与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和习惯有关。由于我们从汉朝就开始了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政教不分。
中国的这种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始终离不开宗教。必须有一种宗教式的主体思想占领人民的思想阵地,文化和思想上得到了统一,国家和体制上也就能统一。维护大一统的国家与思想的观念,从汉朝一直延续至今。而这种思想体系,也就使得中国人推动闻思辨的习惯和能力,保守与维护传统的绝对权威性,成为所有中国人活着的唯一目的和理由。
中国普遍使用火器的朝代是明朝。在明朝晚期,枪支和火炮已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刀与剑只是防身的东西而已。明军在对后金军作战时,全部是枪炮。
到了清朝时,清朝废除了所有火器。因为他们在战争中用骑兵打出了甜头,打出了作风,打出了传统。他们从自己的经验认识到,只有弓刀战马才是取胜的根本。所以,他们将火器弃之不用。只是在北京附近成立了一个神机营,将明军收编过来的一些懂火器的军人编进去,作为一个补充。毕竟骑兵在攻坚方面不行,所以还留了一支军队。在明朝后期,明军已普遍使用开花炮,即里面装上炸药,落下后爆炸,靠冲击波和弹片来杀伤敌人的,不过清朝时,这些技术全都丢弃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讲一件事。
明朝末年明军拥有最猛的两种火器莫过于鸟铳和红夷大炮,比如众所周知的宁远战役,正是红夷大炮的“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才让明军首次有了对阵后金军的胜利,甚至直接导致了努尔哈赤的死亡。为此,明熹宗还特封了红夷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但是,不管是鸟铳还是红夷大炮,都是由欧洲传过来的技术。虽然明朝初年就非常重视火器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等到明朝中后期的时候,欧洲的火器已经遥遥领先大明,以至于此时明朝装备所用的最高级别火器说白了都是“合资产品”。
而宁远之战后,后金便开始极其重视火器的装备和发展,毕竟谁都见识到过他的威力了,而在后金的营中恰好就有大量之前从沈阳城之战中抓来的明朝火器工匠,再加上一些有西式军事火器知识的将领叛变,在短短的数年之内,后金部队的火器装备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明朝。更为滑稽的事,由于明末军饷问题严重,所以工匠们干活并不积极,导致了明末的火器质量极差,但是这些工匠到了后金营地后,不仅地位马上提升了起来,并且待遇也跟之前在明营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以至于但是后金所装备的火器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明朝。
后来明亡清继,火器自然也都被清朝给接收了,可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本身就缺少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人们在这些西洋武器上的改进并不是很大。退一万步说,相比如欧洲的火器,中国的工匠除了仿造以外,创新能力并不高,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可以类别中国如今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上跟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会仿造和能自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比如说明末时期毕懋康发明中国的自生火铳燧发枪,虽然被清政府采纳,由于种种原因只能是贵族的玩具,而清军所装的依旧是明朝传下来的旧式火绳枪。再比如康熙年间由于传教士来华较多,而康熙本人也喜欢这些西洋武器,故而令当时的设计了多种新式大炮,但终归也并无多大用处。到了乾隆嘉庆之后,中国的火器再无寸步精进,人家西方早就全面武装燧发枪,我们却还用着明末的火绳枪。
所以怎么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虽然清朝没有在火器上有创新,但其实中国火器的落伍早在明朝中期就已经无法扭转和西方火器的差距了。换句话说,明朝的火器猛也只是明前期,中国火器落后这个锅还得明朝背。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
清朝为什么不发扬火器这个问题,有四个主要原因。
一、清朝还是适当发展了火器的。
二、清朝人不是现代人,当然不明白技术是通过不断交流来发展的,而把火器作为军事秘密保存起来。
三、清朝中后期承平日久,不可能象欧洲一样战争频仍,具备发展火器的动力。
四、19世纪欧洲近代科学与工业革命导入的军事工业高度比历代军事技术交流都要难!
所以,以现代人的意识去理解古代人想法就是一个缘木求鱼的思路。
一、对比明清两朝火器的发展。
1)明朝初年开始应用火器, 可以看到北京保卫战等战争中使用,当时所使用的火器主要是鸟铳,火铳,火药配方相对比较简单。所以主要是在防守战固定位置的使用较有效,而在进攻战中而鲜有使用。
2)明朝中后期,由葡萄牙人引入的佛朗机炮、火绳枪技术开始传入。提高了明朝军队的战力。
如在援朝战争中,明军李如松用佛朗机炮大败平壤日军的战例。但此时的明军大炮在口径与射程上,比明末袁崇焕使用的红夷大炮要差很多。
明中期使用的佛朗机炮
3)明朝末年的火炮交流。
由于,在对抗后金的战争中屡遭不利,明朝以徐光启、孙元化等人从澳门引入了红夷大炮。并进行改良,在宁远、宁锦大战中取得巨大的战绩。
造成后金(清军)的极大恐慌,使得清统治者开始急起直追,进行火炮火器的军事装备。
清初红夷大炮
二、清朝前期发展了火器。
1、入关战争时期。
必须承认清朝前期对于火器有较大的关注及发展。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时期,通过延揽明朝的火器人才如工匠刘汉、明降将孔有德等,他们改进了退火、淬火的热处理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
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建立了专门的炮队,成立了火炮制造部门。这就是称为重营红衣大炮炮队。
正是依靠建立的这支专业炮队,在后来的松锦大战中,清军六十多门大炮的齐轰,在大战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清军入关之后,面对李自成的战争中,最著名的就是潼关之战,数十门红衣大炮的威力轰蹋城墙,震撼起义军。
红衣大炮在整个清朝入关的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结:
这时期,清朝的努力使之后来居上,大炮比明朝的大炮明显口径大,射程远,寿命长。火药的配方更加接近科学配方。
很明显,清初比明末技术上明显处于领先状况。
中国明清火药配方
三,清统治前中时期——火器的进一步发展
康熙时期,由于对吴三桂、郑氏、俄国、准噶尔的连续战争,使得清廷进一步发展火器。
如康熙重用比利传教士南怀仁。三藩之乱时,康熙命南怀仁奉命监铸大炮。他设计的“神威将军”炮、“武成永固大将军”和“神功军”炮被选入清代国家典籍——《钦定大清会典》。
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藏有一门南怀仁制造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南怀仁对清代火炮技术发展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火炮的“准炮之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写成专著《神威图说》、《形性之理推》。
大将军炮
四、清中后期的火器停滞与欧洲的崛起一锈蚀的东亚之剑
1、清朝中后期,因为没有大的战乱,对于平定白莲教与新疆大小和卓之战等根本很少用到火器。所以清朝的火器发展失去了相应的动力。
2、而相反的,欧洲大陆经过三十年战争,英法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不断的通过科学技术改进了火器的应用。
3、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导入军事工业
欧洲近代科技发展,使火器的应用成为了一个科学体系,如火器生产制作体系,火器训练的体系。
- 如涉及化学的火药制作的成份, 各种火炮的配方工艺,及保管运输等流程。
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经过多次实验后,配制了硝、硫、炭的最佳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可以发挥最大的爆炸威力。
- 如工科的火炮加工精度,车床的应用。 四轮炮架,枪管膛线加工,形成更科学的工业化的制作方式。
拿破仑战争时法军炮兵分工体系
- 另外如物理学的 西方伽俐略为首的科学家将弹道学引入,使得射击的精确性大大提高。
- 军事学,枪炮训练法,如滑膛枪上装上刺刀,大大保护了枪手的安全,同时也提高了步兵的战斗力。如炮兵的分工协作,各炮兵兵种的协同作战等。都需要专业的军事科学理论与实战经验的总结。
欧洲近代军事文明所创下的高度。是中国儒家文化所不可能达到的科学高度。与明清朝代无关。
与明末清初的火器交流相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缺乏起码的制图学和机器制造能力,中国人在仿制西洋武器时第一次表现出无可奈何。
曾国藩与李鸿章合办的江南机器制造局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与李鸿章才意识到,必须引入培养军事人才和引入西方的机器技术。才有了晚清军事近代化。当然这是后话。
四、天朝文化的自高自大。
自明代兴起的中央帝国,天朝上国思想的形成,使得中国逐渐形成了封闭的大一统王朝社会,这种文化惯性至清朝而更盛。
马嘎尔尼的来访最反映清朝统治者的表现。马嘎尔尼的访问带来了最新式的武器,甚至将刚刚出厂的军用望眼镜也带了过来。提出五口通商等问题。然而,乾隆皇帝却因为跪拜的礼节问题,使得此次交流嘎然而止。而英国人带过来的新式枪、炮战舰模型却放在圆明圆里无人过问。
五、结论——不是朝代问题
所以,清朝未能继续发展火器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归究于明朝与清朝的学习能力问题。只是因为明朝没有遭到鸦片战争这一种文明降维似的打击,而使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朝代问题,而实际上是文化问题。
1、在清中前期,火器仍有较大的发展。但中后期缺乏没有发展的动力。
2、近代军事具备较大的学习难度。中国社会儒家价值观缺乏全面的文化准备。
3、“天朝上国”的思想,造成对外的学习与交流是一种羞耻。
假以时间,到了太平天国之后,清朝同样掀起了学习西方科技的洋务运动。
参考资料:《丹药与枪炮》
宋琳.《明清两朝红夷大炮的射程问题再析》
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
这个问题不全面,清朝是继续发扬火器了的,只是初期为了坐稳大清帝国统治的位置,别说火器,就是刀枪剑戟一类武器也进行过限制的,因为他本族人口太少了,怕汉人真的团结起来推翻他,所以拉拢很多汉人人心,进入他的管理统治机构,这是从人和来稳固自己统治。
另外满清最初在关外时,他的经济、文化、科技、开矿冶炼等等是弱于明朝内部的,从中原不断掠夺物资和人才,抢夺地盘,吞并其他民族力量,是他们强大的大战略。而明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是领先满清的,但成熟的成果就成为满清抢夺的目的。
大明内外战乱一起,天灾人祸摧毁了大明国体整个发展意识形态,满清最终入住中原后,战乱后的国家发展次序是混乱的,很多方面甚至于出现了倒退,刚刚恢复一点,又出现了藩王之乱,所以,满清从开始发展就是在停滞、倒退、恢复、发展这个步骤上,火器中后期得到发展了,但发展比较慢,外国列强入侵,带来的火器优于满清的火器,所以满清老吃败仗,这也是一个原因。后来,才有取夷之长发展火器策略,但国体已经是不安稳状态,这样的状态下发展当然更加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