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吨黄金运到世界各地,拜登发现不对劲,中国布局已经开始生效,美元霸权或将受到巨大冲击。

一、中国等国大买290吨黄金

相关数据显示,上个月月末,中国央行黄金的储备量为7280万盎司,相较于3月末,增加了6万盎司。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2022年11月以来,中国央行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

美国收割阴影笼罩全球,中国主动出击,用黄金对抗美元霸权

(中国央行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央行,多国央行也出现了持续性的“购金热”。

世界黄金协会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增长至1238吨,增长率达3%。

在这种迅猛的购金态势下,本季度的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加了290吨。

而中国在其中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购金量领衔全球。

其实,中国等国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

要知道,一直以来,黄金以分散风险和流动性高而著称。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央行增加黄金储备量,可以带来2大好处。一是实现货币篮子的多元化,逐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二是提供有效缓冲,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外部冲击。

而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表现之一,正是美国收割阴影笼罩全球。

二、美国收割阴影笼罩全球

最近这段时间,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的货币都遭遇了贬值风暴,对美元汇率出现了持续下跌的情况。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强势美元的收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了应对国内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美联储不断加息,推高美元利率。

美国收割阴影笼罩全球,中国主动出击,用黄金对抗美元霸权

(美联储激进加息)

这种一声招呼不打就抢先激进加息的做法,使得资金大规模流向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自然会出现对美元剧烈贬值的情况。而这无疑会使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遭受猛烈冲击。

就拿日元来说吧,近期日元对美元汇率连续刷新34年以来的最低纪录。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经济疲软、民众钱包缩水、消费不振等。

此外,据专业机构推算,如果美元汇率上涨10%,那么一年后新兴国家的实际GDP增幅将下降1.9%,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持续2年以上。

然而,美国为了一己之私,全然不顾别国会因此大受影响,执意推迟降息时间。

这也意味着,世界各国都有可能受到强势美元的收割。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主动出击,增加黄金储备量,先将了美国一军。

其他国家也纷纷做出类似的举动。

这意味着,中国的布局已经开始生效了,美元霸权或将受到巨大冲击。

道理很简单。黄金和美元都是外汇篮子中重要的储备资产。而一个国家的储备资产是有限的。黄金的比例增加了,美元的占比就会相应地减少。

这样一来,各国对美元的依赖性就会随之降低。而美元霸权正是建立在大家离不开美元这一重要基础之上的。

美国收割阴影笼罩全球,中国主动出击,用黄金对抗美元霸权

(美元霸权或将受到巨大冲击)

不过,拜登政府更应该警惕的是,美元霸权将反噬美国自身。

三、美元霸权反噬美国自身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仗着美元霸权在手,随时通过利率的升降转嫁自身风险、收割全球财富。

此前,为了应对疫情,拜登政府采取了大水漫灌式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导致通胀和赤字双双拉高。之后,美国意识到了通胀的危险性,又开始不负责任地激进加息。

而这种任性迟早会侵蚀掉美元自身的信用。

这并非空穴来风。

就拿美国国债来说吧,虽然美联储还在加息,但它变得越来越难卖了。有美媒指出,市场对3年期和30年期国债的兴趣不大。投资者们越来越相信,美联储会继续将利率维持在高位。

这对于美国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要知道,发行美债正是美国获取维持自身运转所需资金的重要途径。

现在,大家买的越来越少,恐怕会影响美国政府的正常运转。

而且,美债规模持续扩大,逼近3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偿债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美债暴雷的风险势必会进一步提高。

美国收割阴影笼罩全球,中国主动出击,用黄金对抗美元霸权

(美债暴雷风险或将进一步提高)

而且,正如美媒指出的那样,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逐渐意识到美元并不可靠。与此同时,许多国家担心,美国会滥用美元霸权对付他们。

因此,他们积极寻找破局之法。增持黄金、降低美元在储备货币中的占比,正是其中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中国等国还找到了另外2种方法,一是建立一套绕开美元的国际金融体系,二是推进人民币等其他货币的国际化。

而这无疑会给美元霸权带来巨大冲击。

对此,美媒发出警告,一旦美元失去了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整个美国金融体系就会崩溃,庞大的债务或将成为一场即将到来的美国国家安全危机。

显然,美国滥用美元霸权的行为,化作了“回旋镖”,狠狠击中美国自己。

最后,奉劝美国一句,尽早停止滥用美元霸权的错误行为。否则,美国恐怕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