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他老子[灵光一闪]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雍正在艰难的登基之后,为了尽快的选拔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才,建立自己的人才体系,很快就开恩科选士。雍正对这第一次的恩科考试非常的重视,主考官是八王爷允禩推荐的张廷璐,这个张廷璐是雍正的肱骨之臣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的弟弟。而副主考是张廷玉举荐的“清流领袖”李绂。
最重要的那个考试题目,是雍正亲自拟定,亲自手书并亲自封存和亲自保管的。按照这样级别的保密措施,那三道试题无论如何也不会“泄露”出去的。雍正有这个自信。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这么“诡秘”,什么意外都会有。雍正认为绝对不会出问题的首次恩科考试,还就出了问题,并且是出了“系统性”的大问题。
首先是在恩科开考之前,京城就有人开始兜售所谓“考题”。这种情况其实挺正常的,也是历朝历代的历次科考都会出现的现象。但大多数都是在考前骗几个银子罢了,当然也有真的能拿到考题并贩卖的,这种情况历史上也很少见。
雍正的首次恩科考试也是一样,兜售考题的人也是游走于各个酒店客栈。但不同的是在这些卖考题的“贩子”当中还真的就有“厉害角色”。
恩科的副主考李绂就遇到了一个卖考题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这份考题很靠谱,这位卖考题的还向李绂“透露”了一些在赶考的学子们面前算是秘密的信息:本次恩科的主考是谁,谁推荐的,副主考是谁,谁推荐的。
这种信息是很能唬人的,真的能够起到多卖考题的作用。李绂就感到这个卖考题的比较靠谱,所以他就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一份考题。对于这次的恩科考题是否已经泄露,李绂心中还是非常的怀疑,但是,他的主子三阿哥胤祉提醒他:买来的考题千万不要打开,小心惹火烧身,只能等到考试现场才能够打开对比。
李绂担心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在考试现场李绂买来的三道考题和雍正亲自出的考题“完全相同”。李绂不顾主考官张廷璐的劝阻和威胁,愤然摔帽离开考场,由此一个“科考舞弊”的泼天大案被揭开。
雍正对这个给他丢尽了面子的大案相当的震怒,但是他首先是忍着极端的愤怒,马上又亲自出了三道考题,保证第一次的恩科考试顺利进行,同时责成总理王大臣廉亲王允禩彻查此案。
廉亲王允禩再一次故技重演,私下里威逼利诱张廷璐交代了泄露考题的主犯就是雍正的三阿哥弘时。而他本人则是“夹带了八名考生”。
廉亲王允禩这一次汲取了康熙年间在查处吏部的“买卖人命”的大案当中处理“太子是幕后主使”的这个证据上的失误的教训,这一次他没有把三阿哥弘时的“把柄”交到雍正那里,而是手握这个把柄用来控制三阿哥弘时。事实证明这一次廉亲王的做法要靠谱很多。
当然,对于考题泄露,雍正的基本判断还是比较冷静,他相信这么胆大妄为的事,绝对不可能是张廷璐一人所为,在他的后面肯定还会有更大的角色。但是雍正选择了“不深究”,只是处理了主考官张廷璐,目的也是为了稳定自己刚刚登基的局面。
但是,对于电视剧当中设计的“三阿哥弘时盗窃考题并泄露考题”的剧情,本人还是有所怀疑。
首先,严格的讲,泄露考题,尤其是恩科的考题肯定是死罪。而由雍正自己亲自出题,书写,保存的考题一旦泄露,追查起来非常容易,难道三阿哥弘时不知道这其中的风险吗?是什么让三阿哥弘时在第一次的恩科就敢于“铤而走险”?
第二,从考题泄露的情况来看,这个考题的泄露状态其实已经完全失控,已经放肆到敢于向不认识的人公开兜售的程度,这样的失控,一旦实发的话,很容易追溯——拥有和贩卖考题的人太多。
第三,考题泄露的太早,从考生夹带的状况来看,这些考生基本上是带着事先写好的三篇文章进考场的,这说明考生们很早就买到考题并找人事先写好。在这个过程中“考题泄露”很有可能在还没有开考就会引起极大的注意并最终暴露。
这样看来,雍正的这个三阿哥弘时还真的就是“胆大妄为”加上“自以为是”,也许是自己的皇子身份和涉事太浅,让这个三阿哥觉得自己一定会“密不透风”。但实际上早就“千疮百孔”,事实上如果不是他的三大爷胤祉阻止了李绂在开考前告发“考题泄露”的嫌疑的话,这位三阿哥早就露馅了。
人有点野心没什么不好,但是比野心更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三阿哥弘时把手伸向考卷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他做为一个他的长辈们争斗的牺牲品的命运。
弘时泄露考题,按照后来弘时的一些举动来看,他的目的肯定不仅仅是为了“卖考题获利”,甚至说是完全不是为了“卖考题获利”,弘时的追求应该还没有这么“低级”。他的根本目的还是想通过向特定的人员泄露考题来笼络人心。
雍正的这个三阿哥弘时,大小就和他的八叔感情很好,并且应该是处处向他八叔学习,所以他是想通过泄露考题来结交类似于张廷璐这样的朝廷当中有实权的大臣。张廷璐夹带考生肯定是从弘时那里拿到了考题,然后“有偿”的夹带了几个考生,既为了挣点钱,也为了结交一些他自己认为需要结交的有用之人。
所以,弘时在考前把张廷璐叫进宫里,密谋“盗窃”考题或者说弘时盗窃考题之后与张廷璐商量如何让考题的作用最大化。
张廷玉在一大早天还没亮就去上书房办公的路上,在宫中“巧遇”三阿哥弘时送张廷璐出宫,看见张廷玉的张廷璐有些慌张,但是弘时确用求教张廷璐指点自己书法的“笔法”遮掩过去,其实也只是弘时自认为“遮掩过去”了而已。弘时有的时候自作聪明的那种自信会骗了自己,自欺有余而其人不足。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弘时泄露考题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件事会失控到“买卖考题”的程度,因为一旦考题被公开的明码标价的叫卖的时候,泄露考题这个事也就算是“半公开”了。所以弘时再笨,再贪婪也不会蠢到靠“泄露考题”来敛财。
收买笼络人心的想法应该就是弘时泄露考题的唯一目的,他羡慕他的八叔在朝廷上下的人脉和人气,他也想“有样学样”,这一次他学的可是真不像。
《雍正王朝》中,雍正开科取士,目的就是为了国家招揽人才,给国家的行政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协助雍正推行新政。为了能笼络新进仕子们的人心,雍正皇帝不仅为王文昭掌灯,更是力排众议破格启用了刘墨林。但是雍正的亲儿子弘时,却故向外泄露了考题,险些让雍正的计划彻底泡汤,最终李绂向李卫求情,带兵清查考场,揭开了这个考场舞弊的事实,才没有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
作为雍正皇子的弘时,为什么要故意泄露考题出来,原因当然还是为了皇位,虽然弟弟弘历自康熙朝开始,就受到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青睐,但是作为哥哥的弘时也不想就此放弃对于皇位的争夺,而这次就是他为争夺皇位所做为。
泄露考题,目的就是要笼络一批新官员到自己身边。
雍正开科取士,要选拔人才,让这些人才为己所用,并利用这些新上来的官吏来对原有的官僚队伍进行一次换血,雍正对于这些人也一定会非常的重视。
而弘时恰恰也是看到了这一点,但凡是能出得起钱购买考题的,一定是官宦子弟或者富裕家庭出身,这些人家的孩子不会像寒门学子一样满身读书人的尖酸与迂腐,便于日后为自己所用,同时对于一些主动上门求助的人家,弘时定不会拒绝,因为这是笼络人心、壮大队伍的最佳时刻。而新进的士子中,有了自己的人、自己的力量,特别是这些人也为雍正所看重,对于日后的夺位之路就是一种巨大的支持。
弘时要将张廷璐拉下水,控制在自己这一边。
张廷璐是当朝首辅张廷玉的弟弟,从张廷玉与张廷璐偶遇的对话来看,张廷玉并不希望自己的弟弟与皇子有过多的交集。但是弘时正是看重了张廷璐与张廷玉的特殊关系,一方面,因为牵扯上张廷玉的关系,对于张廷璐,满朝官员甚至是雍正处理起来都要留有余地,另一方面,也是弘时看到张廷璐可以借着这层关系一路高升,职务、地位也将远不及此。因而要借着这件事情把张廷璐拉下水,让张廷璐站在自己这一边,成为自己队伍里的骨干。
当然,按照弘时后续剧情中狠毒的性格,必然是对张廷璐利诱的同时,进行了威胁,不然张廷璐也不会除了想廉亲王说明外,致死都没有将弘时的事情对外公布。
当然,弘时也要考虑一下经济效应。
雍正是出了名的节俭和勤政,特别是《雍正王朝》中的演绎,所以对于皇子而言,并不会像康熙那样纵容,也不可能让他的皇子成为九阿哥胤禟那样的富翁,况且,此时弘时还没有被晋封,所领导的俸银也是非常有限,因而也需要做一点经济上的储备和积累,所以选择了铤而走险,泄露考题。
由于李绂的刚正不阿,主动揭发,最终弘时的计划没有得逞,也是因为如此,弘时失去了积蓄力量的好机会,因而选择了沉默,指导廉亲王胤禩找到了弘时,当众销毁了张廷璐的证词,重新激起了弘时的夺嫡之心,而弘时也成为了胤禩对抗雍正的工具,最终落得了非常凄惨的下场。
科举制诞生以来就如同股市操纵,泄密事件层出不穷。弘时泄露考题,既是个案,也是风气。
雍正登基时,朝廷到处都是“八爷党”的势力,雍正苦于朝中无人可用。对于自己“恩科取士”的首秀,雍正格外重视,每个环节都亲自过问,甚至不惜将尊为考生掌灯。为的是什么?笼络人心。
知识分子寒窗苦读十年,许多耗尽家族资源(那时没有免费师范生,也没有公费师范生,都是自费)进京赶考。如果没有相对公平的录取方式,朝廷的公信力以雍正的威信必然大减。弘时为了一已之私,罔顾雍正苦心。
掌握话语权,为自己造势
参加科举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官宦子弟,他们的家族掌握着舆论权。弘时把考题泄露给这帮人,作为回馈,哪些官僚自然会在舆论上对弘时进行包装。舆论可以影响民意,民意可以影响圣意。一旦自己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来,在雍正那里也是加分项。
收买人心,壮大自己的势力
当收益足够大的时候,人往往会铤而走险。弘时不惜违触朝廷法度,也要将考题泄露出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弘时作过权衡。弘时是雍正的儿子,也是皇位的潜在继位人,不到最后一刻,自己都是有希望的。争夺皇位,不仅需要取得雍正的好感,而且需要有自己党羽。那道考题的这帮人,必然会对弘时感恩戴德,成为弘时的门人,将来为弘时所用。
弘时的算盘打得响,却不知姜还是老的辣。在李绂以及李卫的干预下,科场舞弊被制止。事情败露,就需要有人出面承担责任,台上的往往就是马前率,张廷璐就是这么一个牺牲品。弘时在雍正的“照顾”下没被法律制裁,却被八爷抓住把柄。
谢 @忠肝义胆岳老三 相邀!
弘时泄露考题主要是想收买人心,为夺嫡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
古代讲究师生、同乡等纽带,这种联盟往往比父子关系还要深厚,这就是党争的基础。
弘时对权力的痴迷让他入了魔,但他背后的力量太过薄弱。何况雍正的内心认定的继承人是弘历,这就让有志青年的弘时深为不满。
泄露考题虽然罪责很大,但如果成功就能够培养几个忠实的党羽,对自己争夺皇位能够处于有利的位置。 综合评估下,弘时铤而走险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偏偏就是泄露考题这种视国家重器如无物的做法,让老八胤禩发现了弘时的野心,抓住了弘时的把柄,两人就以此为纽带成为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胤禩借弘时叛乱朝纲,揭起自己的侄子重复夺嫡的老路;弘时借胤禩的力量试图陷害弘历,冲击皇位。
两人各取所需的结果就是,胤禩成为 “阿其那”,弘时被雍正毒死!
当然在真正历史上,弘时在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被雍正过继给胤禩,失去了皇位继承的资格。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雍正消除他的宗籍,弘时在忧虑惊惧中死去,也彻底扫清了弘历继位的障碍!
【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