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大气候!最后一批北斗三号卫星送入轨道,用于测试下一代导航系统的技术。周四发射的卫星对将允许系统在维护和管理旧卫星的同时继续运行
中国发射了第三代北斗导航系统的最后两颗卫星,用于测试新一代更智能、更精确系统的硬件和技术。这两颗由中国科学院微卫星创新研究院建造的备份卫星于周四上午9点14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它们与其它30颗北斗三号卫星一起进入不同轨道,其中24颗位于高度约为21,000公里中的地球轨道,6颗位于高度为36,000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北斗三号系统总设计师刘迎春表示,北斗三号卫星大部分已经运行了六年。
新发射的两颗卫星将使该系统在维护和管理旧卫星的同时继续运行。
刘迎春告诉国家电视台CCTV,这两颗卫星配备了升级后的原子钟部件和新的卫星间链路终端,还将测试下一代北斗四号导航卫星的核心技术。
自2000年以来,中国分三个阶段发射了64颗北斗卫星,其中包括四颗实验卫星。北斗系统将于2020年实现全球覆盖。
如今,北斗系统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和欧盟伽利略系统(Galileo)并驾齐驱,成为全球领先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之一。
它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授时(PNT)服务。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弗研究中心2023年的一份报告,在亚太地区,北斗提供的PNT数据比其他任何GNSS(包括GPS)都更容易获取,且更准确。
中国计划到2035年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更集成、更智能的PNT系统。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该系统将更强大、更安全、更可靠,提供从室内到室外、从深海到深空的服务。
据央视报道,为实现这一愿景,中国计划到2025年部署更多低地球轨道北斗卫星,扩大高精度服务覆盖范围,实现全球厘米级定位服务。
北斗团队必须克服技术挑战,包括信号弱和易受干扰,并确保在水下等环境下导航。最后几颗北斗三号卫星将在室内和深空测试下一代技术。
近年来,北斗的商业应用不断增长。据国家电视台CCTV报道,到2023年,中国卫星导航和定位服务行业的总产值将达到5360亿元人民币(5920亿港元),比2022年增长7%。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负责人余贤成表示,“北斗产业”正进入大规模应用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余贤成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随着北斗与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数字应用场景,催生出新的智能服务产品和商业模式。”
参见南华早报2024年9月20日

要成大气候!最后一批北斗三号卫星送入轨道,用于测试下一代导航系统的技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