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如果你对石子坚的经历和美国警察开枪必须打完一个弹夹吗不是很熟悉,那么你来对了地方。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石子坚的经历和美国警察开枪必须打完一个弹夹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石子坚的经历

两年多的学习生活很快结束,石子坚拿到了刑侦学硕士文凭。随后便开始寻求进入美国警察局的道路。石子坚认为在校时他的成绩和能力都很突出,应该很容易被录取。但是美国人的原则是:没有公民身份的再好也不能要。
无奈,30出头的石子坚只能选择5年期满拿到公民身份后再当警察。由于进入美国监狱工作只要绿卡,不需要公民身份,于是,他决定先到华盛顿监狱局当5年狱警。这个监狱里关押的多是重刑犯,还有几个终身监禁的人。他们暴力倾向很严重,说服不起作用,没有真本领根本制不了他们。好在石子坚出国前就练就了一身不错的功夫,到美国后又一直坚持苦练跆拳道,所以,石子坚对付犯人的实战能力让对方颇为惧怕。后来,犯人们送了他“李小龙”的称号。
5年后,拿到美国公民身份的石子坚终于可以报考警察局了。他找了几家有职位空缺的警察局,递交申请,经过审查符合条件后参加,题目很难,但无论笔试、面试以及后面的体检和体能测试都没难道石子坚,凭着他“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的勇气,在平均年龄28岁的100名美国新警员中,成为6个满分警员之一。石子坚所在的警察局属于美国前十郡,主要负责配合联邦特勤队,为正副总统、联邦参议员、各部正部长、各州州长提供保卫工作。石子坚最初自己希望到白宫当保镖,曾经提出申请,但可能因为政审没过关,没有成功。
不过,即使没有进入白宫,石子坚与美国顶级政要的接触依然很频繁,布什总统、克林顿、希拉里等人的保卫工作他都参与过。保卫工作通常包括车队护航、迎送及现场警卫。
由于美国政要出门不实行,因此警卫的任务显得格外艰巨。石子坚坦言每次执行任务时压力都很大。“环顾四周都是有头有脸的白人,自己是惟一的亚裔面孔,一举一动都显得很‘乍眼’。”
不过,石子坚认真负责的态度曾经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肯定。一次,克林顿在一家酒店出席活动后准备离开。“当时,外围的警戒线拦了几处,很多人知道他来,等着看他。克林顿出现时,身穿蓝西装、白衬衣,非常潇洒,引来人群中一阵骚动。本应该上车离开的他突然改变路线朝人群走去。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我连忙抢先几步走到警戒线前,时刻观察人群中是否有异常举动。”
突然,一个年轻的黑人在和克林顿握手之后从衣兜里掏出手机。这对石子坚来说是最紧张的时刻,他一刻不敢放松,直到确认这个人是给家里人打电话诉说自己的幸运时才松了口气。
克林顿与民众接触的时间还不到两分钟,但对石子坚来说显得格外漫长。临走前,克林顿似乎意识到他的举动给警卫人员带来的紧张,不仅与每个人握手,还特意在上车前微笑着冲石子坚做了一个标准的美国式敬礼动作。和美国其他政府工作人员的同等级别待遇相比,警察的收入要高出20%左右。具体数额没有统一标准,由各州根据经济状况决定。石子坚所在的地方属于美国前十郡,经济状况好,对警察的素质要求也高,工资自然相对高一些。
美国新入行的警察年薪可以达到4万美元,前3年每年增加5000美元,到第三年就可以达到5万美元。以后每年还会上涨3000美元左右。
美国的警察分工较粗,需要做到一警多能。小到未成年人离家出走、夫妻打架、邻里,大到交通事故、放火,什么都要管。虽然在美国当警察的待遇很不错,但石子坚不想一直干到退休,所以一直关注着回国工作的机会。2004年上半年,北京的朋友劝他把在美国当警察的经历写出来,而他也想对这段经历做一个总结。于是,《我在美国当警察》一书于年底了。
随后,石子坚回国进行演讲,其中一站就是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演讲结束后,学校决定请他回国执教。2005年,在美国生活了18年的石子坚来到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反恐防暴”系担任警务教官,成为国内首位外籍警务教官。
回国后石子坚把在美国学到的理念和技能带到国内。回国的一年中,石子坚写了三本警察培训方面的书,最新一本《警察现场急救》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在这之前完成的《石警官生存手册》一书里,石子坚用亲身经历告诉中国警察如何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他还写了一本《美国警察管理体制与执法规范》,把美国的操作规范介绍到中国。这本书被公安部列为2006年重点科研课题。书中提到的警务技能都是他结合中美警务实践做出的总结。

返回目录

美国警察开枪必须打完一个弹夹吗

不是的,只需击毙目标,达到维护治安的目的即可。

按照美国警察的标准配置,至少一支9毫米自动手枪加3个弹夹,总共46发子弹(随枪1发,一个弹夹15发)。曾担任10年美国警察的公共安全问题专家石子坚向读者解析了美国警察用枪规范。
石子坚表示,美国基层警察权力大,能否开枪由现场办案的警员掌握。什么时候可以开枪?美国只有一句话的法律标准,即“当警察或他人正在面临可能危及生命或严重伤害的不法攻击行为时,警察可以开枪”。
具体说,是否开枪,首先强调“正在面临”,至于侵害的目的或使用的武器都不重要。
其次,“可能危及生命或严重伤害”,即攻击行为可能达到这个程度才能开枪,否则,就应使用其他非致命强制力制服歹徒。
第三,“可以开枪”,即不是必须开枪,开枪只是万不得已的最后手段。

返回目录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