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洋务运动的背后,真正的大佬其实就是清末的一些顽固不化的势力,他们并没有一心一意地追求强国的道路,而是继续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主要目的。因为清末的统治者只会做“面子工程”,将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建造御花园和其他的建筑上,直接导致了中国近现代海军质量程度有所下降的客观原因。
在洋务运动时期,人们仍然无法摆脱由西方殖民造成的社会性质或国情的大变化,他们遇到了千年来的大变局,但大多数人都是以消极懈怠的方式来打发时间。究其根源,是由于在这场运动过程中,国有企业内部也存在着“权力斗争”,使人分心了,从而直接造成了民族工商业所付出的努力大多“打水漂”的不利局面。
西方列强或帝国主义殖民者是不可能希望晚清走上“富强之路”后的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他们利用种种手段,也间接导致了洋务派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深,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化解,尤其是在一些重要职位上西方列强始终把持着人事大权,这就导致了“崇洋媚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统战的保密工作也难以走继续下去是主观原因。
总之,洋务运动无法“富强之路”是主客观原因或内外因素所决定的必然性。
一 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没有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及沉旧朽化的官僚思想,注定失败。
二 官场贪污腐败极为严重。当年一洋务运动开设的武器工厂,英国铁冒充罗马铁,虚报价单两倍多。买回来只能当废铁。
三 政府跟老百姓耍心眼儿。
关于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中学、大学的教材上分析的很多也很透彻,那么我们换个角度,了解下外国人(西方人)是怎样看待近代中国的这场运动。下面观点摘自德国柏林大学编纂的《亚洲近代化运动历程》《近代远东的觉醒》《东亚史》。
首先,把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作为同一性质的改革作对比,而非分类于“百日维新”或者“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失败的核心原因是清政府没有同时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向现代国家体制迈进的初衷和措施。
其次,对于发展近代工业的关键要素,国有比例畸高,“官商”“官办”挤压民族私有资本的生存空间,缺乏“政府购买服务”的观念,无法形成能左右国家经济的“大财团”或者称之为“集团公司”。一句话,“政府垄断程度过高,使经济失去活力”。
第三,千年儒家观念根深蒂固,未经历西方社会“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国民受教育程度低。商业和商人仍备受歧视,科学技术被认为“奇淫”之计。
最后,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尚未结束,在中西方国家层面上的合作不平等,更未提供有效的帮助。地缘政治恶劣,无共同宗教信仰价值观并且国力相当的盟国。航海技术不发达。无海上贸易的传统。等等。
敬请关注,期待和您讨论历史问题。
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不能强国,根本原因就是大清朝实行的改革换汤不换药。
当年,大清朝迫于形势不得不做一些经济体制和国防体制的改革,但是其改革的宗旨不是利国利民,而是保住清王朝的统治坚决不改、坚决不能变。
在洋务派和朝廷为改革争执不休的时候,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提出一个观点:不仅可以学习洋人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洋人的政治制度也可以学习。这引起清王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郭嵩焘遭到排斥,被迫称病辞职。
郭嵩焘根据他在英法履职的体验,盛赞英国乃礼仪之邦。他了解到西方文明比中国先进得多,中国的落后并非仅仅限于生产技术,而是全面落后。他清醒地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另外,当日本和中国的留学生同在德国留学时,日本人不仅学习西方的数理化和技术,而且学习西方的法律等人文科学,反之,中国留学生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西方的人文科学。时有德国政治家评述:将来日本必定超过中国。
光绪是充分认识到东西方差距的开明君主,知识渊博。奈何在强大的顽固派的打击下,功亏一篑。
当满清遗老遗少妄图继续换汤不换药搞假宪政改革以欺骗天下的时候,为时已晚,历史已经不再给他们机会了。武昌城头一声炮响,宣告大清朝彻底玩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