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余生浪子等风归

回答时间:06月19日

沐英能在云南坐镇近300年,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获得明朝皇帝信任。沐英原是蒙古血统,入仕明朝后,通过军事上的贡献获得明神宗和明世宗的信任,被授予云南巡抚一职,获得云南的控制权。

2. 实行地方分权。沐英掌握云南后,实行地方分权策略,把控制权下放给地方精英,并通过同盟和姻亲等手段大于他们维持忠诚,这减轻了治理压力,也避免了地方势力的反弹。

3. 稳定社会秩序。沐英上任后,采取果断措施改善社会治安,制服土匪,打击腐敗,压抑民变,使云南社会秩序明显好转,获得普通百姓的支持。

4. 采取弹性政策。沐英在云南推行汉法与土司制两种政策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政策,既给予土司一定自治,又通过官府监管,做到恩威并施,这种弹性策略维持了统治秩序。

5. 开展军事防御。沐英重视云南的军事防御,修建城堡,训练兵员,对抗蒙古和藏傣等民族的入侵,确保了边防的安全稳定。

6. 选用贤能幕僚。沐英选用范约等一批治理有方的幕僚辅佐执政,这些幕僚的贤能策划也为沐英能长期稳定统治云南奠定了基础。

所以,综上所述,沐英之所以能坐镇云南近300年,实有赖于其软硬兼施的治理策略及明朝政府的信任支持。其政治手腕和治理成效实为历史上罕见。

网友:聊以自娱2

回答时间:2021年05月25日

这是因为沐英恩威并举,保护云南安定,造福云南百姓所致。沐英后代基本延续沐英的勤政爱民的做法,为云南人民所认可所致。沐氏家族在滇善于经营、引导百姓崇尚教化,崇尚文明,改变野蛮习俗为云南人民广泛接受。大的土司部落逐步消亡、不成气候,中央统治势力占领上风,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力量。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沐英的生平。

沐英(1344—1392年),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明朝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将领。沐英一生南征北战、治军严明、功勋卓著。且勤奋好学,为人礼贤下士,广交朋友。

沐英出身贫苦,很小父亲就去世了,跟着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由于战乱和灾荒,不久母亲也去世了,沐英成了孤儿。8岁那年,也就是至正十二年(1352年),沐英流落到濠州城,被红巾军起义军将领朱元璋发现并收留,朱元璋和马皇后都很喜欢他,把他收为义子。沐英随义父朱元璋改姓为朱,沐英12岁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了军旅生涯。跟李文忠、朱文正等一起学习文化,练习武艺。与太子朱标关系极好,对马皇后也很孝顺。在随朱元璋行军打仗时,沐英学会了不少军事知识、领军布阵本领。18岁那年,沐英被提拔为帐前都尉,参与镇守镇江。不久被提升为指挥使,驻守广信(今江西上饶)。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李文忠、朱亮祖率水军和陆军取福建,沐英领本部兵自西向东助攻,攻破了江西与福建交界的分水关。占领了崇安(今属福建武夷山市),又攻破了闵溪十八寨,俘虏了陈友定部将冯谷保。朱元璋命他恢复(改为)沐姓,并命他镇守建宁(今福建三明建宁县),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个卫所。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朱元璋的军事中枢,掌管天下兵马,当时府中积务繁杂。虽说沐英年纪很轻,但聪明敏悟,在府中做事七年,处理事物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深得朱元璋、马皇后的信任和器重。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奉命到陕西关中考察民情、体察百姓疾苦、布施皇恩,顺便在陕西练兵备战。同年冬,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跟随卫国公邓愈出征吐蕃。次年(1377年)四月,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兵分三路进攻川藏,他们一直打到了昆仑山。在得胜回师途中,卫国公邓愈去世,沐英代替邓愈率军返回内地,因军功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洪武十一年(1378年)秋,沐英随同蓝玉再次讨伐西番,他们先在土门峡(今甘肃武威古浪)取得胜利,再进攻到洮州(今甘肃临潭),俘虏了西番十八部族总头领阿昌失纳。后在东笼山(今甘肃临夏)筑城,擒获了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人。沐英作为前锋平定了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获男女两万余人、各种牲畜20余万头。沐英、蓝玉攻击锐利,作风彪悍,西番人对他们非常敬畏。

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奉命率本部兵屯兵和林(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进剿盘踞在那里一支残留的元朝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过黄河,翻越贺兰山,顺便说一下,这个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不是岳飞《满江红》词中的那个河北邯郸磁县西北的贺兰山。沐英率军经过流沙(流动的沙漠),用了七天七夜悄悄地到达距和林敌营50里处安营扎寨。沐英分兵两路前进,一路绕敌之后发动偷袭,并与前来接应的李文忠分两路左右夹击。沐英亲率精骑正面冲击,李文忠则从侧后合围,一举剿灭了这支残余武装,俘虏了元朝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以及其全部将领。洪武十四年(1376年),沐英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沐英作为前锋,与徐达分兵合击关塞古北口(今属北京密云),沐英攻取了公主山长寨(今内蒙古赤峰),攻克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等四部,然后渡过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俘虏了元当地的知院李宣及其手下部众。

洪武十四年(1376年)秋末,京城传来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割据云南,数次杀掉了明使者。朱元璋大怒,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征南副将军,率兵30万南征云南。兵至湖广,傅友德兵分两路。都督胡海、郭英、陈垣率兵5万经永宁(今四川叙永)入乌撒府(治今贵州威宁),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25万经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入贵州。年底,傅友德进至贵州,在征服当地的反明武装后,打开了滇东门户,当地土司望风纷纷归降,在留下部分兵马戍守后,明军主力继续兵指昆明的东面门户曲靖。

元梁王得知明军已攻下普安,急命司徒平章达里麻率兵10余万抵抗。那天,天降大雾,沐英趁雾掩护,悄悄地接近白石江(今云南曲靖东北),稍后雾散日出,明军突然出现在白石江对岸边,让达里麻先吃一惊。傅友德准备强行渡江,被沐英劝止,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控制了水面渡口,如果这样强行渡江,将士牺牲会很大,这样是对自己极其不利的。沐英说:“元军必定料想我军在长途奔袭之后已经非常疲惫,肯定不会严阵防范,若我军此时突击前进,定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沐英建议:各部准备船只器械,做好强行渡江前的准备,并吸引对岸敌军的注意力。同时让一部分水军从上、下游多个地方渡过白石江,让他们绕到敌军背后吹响号角,击其战鼓做为疑兵。大军趁势渡江。傅友德采纳了这个建议。

达里麻突然听到背后鼓号呐喊声大作,再吃一惊,误以为明军伏兵已从后方袭来,慌忙回撤。让后军变前军抵御、攻击前进,让前军变后军重点防御江对岸的明军过江。元军军序转变、顿时乱了阵脚。这边明军百船竞发、趁机渡江。明军很快到达对岸,两军在白石江边展开激战。沐英手执钢刀,一马当先,直冲敌军指挥所;蓝玉率队紧随其后,杀散岸边守敌,扩大战果;傅友德在后催动大批人马、火器辎重上岸;元军虽然初战不利,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达里麻也不是个无能之辈。元军后退数里后又重新结成战阵,意图返身再战。傅友德将军继续指挥明军猛攻,一时箭石如雨,杀声震天。双方展开大战,一时间打成了胶着状态。沐英再次身先士卒,纵马横冲直撞,直捣元军中坚。明军紧随其后,发起猛烈进攻,元军毕竟人少,渐渐不支。慌乱之中,元军主帅达里麻陷入泥淖之中,旋被生擒。“元军溃败,伏尸十余里,被俘者两万余”。傅友德将军当即释放全部俘虏,让他们各归本业、不再为虎作伥就是了。俘虏感恩而去,明军声势更盛!

“曲靖大战”后,元军主力消灭殆尽。云南门户洞开,昆明近在咫尺,明军平滇之役大局基本已定。傅友德自率兵数万进军乌撒、策应胡海等部。攻克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迫东川、乌蒙、芒部、水西各地方武装降服。腊月二十二日,蓝玉、沐英大军开到昆明城东的板桥,元右丞观甫保出城投降。元梁王走普宁(今昆明南)自杀。第二日,明军在昆明城东金马山扎营,前梁王阉监也先帖木儿献财宝美玉至蓝玉、沐英军前。昆明百姓焚香出迎,蓝玉、沐英等众入城,秋毫无犯,收存梁王金印、宫府符信、图集等物。遣使报捷南京朝廷。此后,蓝玉、沐英率军相继攻克了鹤庆、丽江、金齿。剿灭了世据大理已达数百年的段氏“大理国”;胡海、郭英等则战胜征途险阻、渡过赤水河,与傅友德会师。次年正月,景川侯曹震、定远侯王弼等分别攻克临,云南北元武装势力被歼殆尽。云南全境至此降附。自洪武十四年九月出征到攻占昆明,用时不过百余天。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傅友德、蓝玉等率大军回朝,留沐英驻守昆明。八月,沐英闻知朱元璋正妻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开始咳血,从此落下病根。这年初冬,云南土官(土司)杨苴得知明朝大军班师回朝,随即纠集了20万土著军攻打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明冯国用的儿子),昆明城中缺粮、少药,明军士兵不服水土、多数生病,情势十分危急。沐英闻讯,带病率兵返回昆明,和冯诚合力,打败叛军,斩首6万余级,守住了昆明、稳定了局势。

沐英在鼓励云南边防军队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蔬菜。倡导云南百姓开展贸易,奖励并积极引导云南与内地的通商活动、促进贸易往来。此外,沐英本人还与缅甸、泰国、越南等国有过深入接触。沐英还积极招引外省百姓来云南屯田、耕种。朱元璋得知后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驻守,一时间云南屯田之风大兴,粮食收获大大增加。沐英还组织民工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扩大滇池面积;沐英又组织军民修筑道路、扩宽甬道、保护粮运。引导、加强对内地的紧密联系。还招引商人来云南,运进米谷、布匹和食盐。并将云南土特产运往内地省份,拓宽财源、增加收入。沐英在任期间,云南农商贸都有很大发展。沐英专门建设学府,要求云南各地增设府学、州学、县学,鼓励军民、土著子弟就近上学读书。对于学习优秀的贫穷子弟,每月赏赐饮食,每年赏赐衣物。沐英本人也是率先垂范,手不释卷、经常读书,工作闲暇之余就找儒生求教经史典籍要义。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冬,麓川国主(曲靖少数民族首领)亦思伦发发动叛乱,率军10余万(号称30万)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次年,亦思伦发卷土再来,带领百头大象。这些大象身披铠甲居中,象兵手执长矛、盾牌坐在大象背上。大象后面跟着一群光着半身,手执竹子削成的标枪、藤盾兵士冲杀过来。大象军两侧则是身着藤甲的土著勇士。沐英亲自领军,将部队也分成左中右三支:都督冯诚率领中军,宁正率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率领右军。他让左右两侧军埋伏在山半腰,准备好柴草燃料;自己坐镇中军山上高处。明军广设寨栅、鹿角、藜棘、弓箭和大炮。要求各部听见大炮声响,同时向敌放火。即将开战时,沐英下令道:“今日之战,有进无退”!等一切布置妥当,沐英登上高处观阵。那天,天刮大风,明军炮声隆隆,火焰四起。大象军听见炮声,看到火光,转身奔向本阵,踩踏死了不少自己人。大火也烧死了不少藤甲军。

亦思伦发手下一个叫昔剌的,也是一员勇将,对明军左翼发动猛攻,宁正所率的左军稍有退却,昔剌就跟了上来。沐英在高处见此情形,抽出佩刀,命令左右将左帅宁正的首级砍来。左帅见人握刀奔自己而来,心中惊慌,知道自己指挥不力,奋力大呼,连忙杀入敌阵中去。明各路大军乘机冲杀,斩麓川之敌4万余人,生获大象37头,其余大象全被射死、烧死。蛮军各路首领身中百余箭,伏在象背上死去。只有亦思伦发等少数人逃走了。“定边之战”,明军大获全胜。云南个土著部落深受震撼,麓川从此“一马平川”。各个部落争相纳贡、俯首称臣。不久,沐英会合傅友德讨平了东川、平息了越州阿资部以及广西的阿赤部。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沐英得知皇太子朱标去世,想起自己与朱标情同手足情景,大哭不止。咯血之症复发,不久病逝在云南任所,年仅48岁。

当沐英的灵柩运抵京城应天府时,朱元璋亲自迎接,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配享太庙。朱元璋下令“沐英在云南的爵位由其后人继承”,世代承袭“黔国公”。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沐英本姓是什么,一直是一个谜。据说,“沐”姓还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的呢。传说,朱元璋问沐英姓什么?是哪家孩子?沐英一直说“我没姓,就是陛下和皇后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朱元璋笑着说:“那就赐你姓沐吧,让你可以永沐皇恩”!

因此,英国《剑桥中国明代史》说:“沐英封于云南。实际上是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家族的声望一直很高,它的权势是没有争议的,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

网友:文踪旅迹

回答时间:2019年07月30日·作家 历史文化学者

历史顺着时间的轨道往前行进,各个王朝也像走马灯一样不断更替。在各朝代的变化更迭中,无数显贵家族同样也经历着发展、勃兴、衰落的历程。

贵族阶层总是因特定的历史环境而生,他们总是依附一定的统治阶层。

城头变化大王旗,树倒猢狲散,谁也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铁律。而历史往往会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幽微之处。我们今天来说说在大明时代,能够坐拥云南二百年的“沐王府”。

和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的顶层设计更加趋向强硬,朝廷权力高度集中。在二百七十六年的时间里,共有十六位君主登台表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百七十多年的时间,又让无数达官贵人沉沉浮浮,历尽沧桑。但是,我们发现,云南的“沐王府”从明朝洪武年间到清康熙年间,在前后280多年,威势不减、华彩依旧。

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呢?

今天,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云瑞西路的胜利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原来的云贵总督府改建而成。其实,它的前身就是明代“沐王府”的旧址。沐王府又称“黔国公府”,因为始祖姓沐而得名。

我们先说说“沐氏”的始祖——沐英。

沐英和朱元璋同是安徽人,1344年(至正四年),沐英出生于安徽濠州定远县(今天安徽省滁州市)。比他年龄长16岁的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钟离(今天的安徽凤阳),两家相距不远。

1351年(至正十一年),时间到了元末,老百姓生活凄苦,社会动荡。这时候,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带领的红巾军拉起大旗,发动起义,战火很快弥漫在江淮一带。元朝廷随即派兵镇压,江北大地战火连绵,乱象环生。

这时候,本来已经丧父的沐英跟着母亲过上了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的日子。然而一年后,沐英的母亲病死在逃难途中。年仅八岁的沐英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他流浪在濠州一带。

那时候,红巾军在河南等地和元军正面交锋。朱元璋在老家濠州拉起了自己的队伍。或许是朱元璋马背上的偶然回眸,或许是沐英街头的伸手乞讨,朱元璋发现了沐英——一个流浪的孩子,他可怜沐英,收留沐英做了儿子,并让他改姓朱。沐英的人生从此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作为朱元璋的养子,聪明伶俐的沐英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不辞辛劳,表现很是令养父满意。刚过十八岁,沐英就被朱元璋封为帐前都尉,协助镇守军事要地镇江。不久,他又被封为指挥使,防守江西重镇广信(今天的上饶市一带)。

命运往往眷顾有心人。沐英勤于思考,潜心研习,很快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军事人才。五年后,二十三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的大军平定福建,表现优秀,他“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朱元璋笑容满面。此后,他调任沐英到建宁,负责管理邵武、延平、汀州等三处军事要地。

沐英完全可以单飞了,朱元璋让他改回本姓,延续自家香火。

大明政权建立后,沐英升任镇国将军、大都督府佥事,又迁大都督府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官。而大都督府作为明朝军事中枢机构,在新政权初创之后,军务政务乱如桑麻,沐英思路清晰,聪明利索,高效神速,把各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沐英终于可以独当一面,马皇后啧啧称赞,朱元璋更是心生喜欢。

1376年(洪武九年),沐英便受命多次前往平定吐蕃、青藏、西番、北元等地,立下了赫赫战功。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封沐英为副将军,跟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征讨残留在云南的元朝势力。两年后,云南初定,朱元璋召回傅友德和蓝玉等人,而把沐英留在了云南。

沐英常驻云南,平定地方动乱、安抚夷越百姓、发展教育和生产,社会风气持续向好。消息传到朝廷,太祖朱元璋大加赞赏。“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去世,消息传到沐英耳朵里。听到小时候的好伙伴死了,沐英伤心至极,竟至于呕血生病,卧床不起,最后死亡。

一个爱百姓的人,百姓会加倍爱他。沐英去世后,当地士兵百姓万分悲伤。明太祖朱元璋将沐英的棺椁迎回应天府,追赠他为“黔宁王”。

沐英走了,长子沐春继承了他的位置。沐春病逝后,沐英的次子沐晟继位。1406年(永乐四年),沐晟征讨安南动乱,立下大功,明成祖朱棣封他为黔国公,他去世后又被追赠为“定远王”。

与去世后被追封的王爵不同,沐英、沐春时代的“西平侯”以及沐晟时代的“黔国公”都是世袭罔替。沐英家族的地位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从1386年(洪武十九年)起,沐英就在昆明修建了一座西平侯府。此后,又在翠湖西岸建起了一座“柳营”。

西平侯府在沐晟受封黔国公后改名为黔国公府。因为沐氏一门在云南威信很高,当地人又将黔国公府称之为沐王府。直到1660年(永历十四年),沐王府被清廷派出的吴三桂占领。

网友:一半秋色

回答时间:2019年08月02日

朱元璋为了让老朱家的江山顺顺当当的延续下去,将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诛杀殆尽,但唯独没对沐英动手,而且还让沐英干了云南地方一把手。

沐英死了之后,其子孙后代又继续镇守云南,一直到明朝灭亡才算结束,统治时间长达270年之久。

沐英是谁?他究竟有何能耐?

沐英是朱元璋的老乡,比朱元璋小了十六岁,与朱元璋一样,是穷苦人家出生,父亲死的早,与母亲相依为命。

后来,农民起义爆发,沐英跟着母亲逃难,不久母亲病死了,沐英成了孤儿,他继续跟着难民潮来到了凤阳县。

恰好这时,朱元璋回到了家乡凤阳县募兵,发现了路边讨饭的沐英,朱元璋曾经也讨过饭,也曾受过无尽的羞辱和磨难,他似乎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怜悯之心顿生,于是就把沐英带回了家。

当时朱元璋膝下无子,回到家之后,就与马氏商量想要收沐英为义子,马氏一看沐英,聪明伶俐,而且又十分乖巧,当即同意了。

沐英其实并不姓沐,至于姓什么是个谜,曾经朱元璋问过沐英姓啥,沐英机智地回答:“我是您的儿子,深沐您的养育之恩。我应该姓沐吧!”朱元璋哈哈大笑,从此更加喜欢沐英了。

此后,朱元璋不仅教沐英读书识字,还教他行军打仗。沐英天生悟性极高,而且处事果断,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了一员年轻有为的将领。

后来,沐英和蓝玉领兵攻打云南大理,与段誉的孙子交上了火,当时段誉的六脉神剑、凌波微步早已失传,后代们全然不会武功,已与庸人无异,根本不是如狼似虎明军的对手。

明军很快占领了云南全境,朱元璋让沐英镇守云南,从此开启了长达270年的统治。

为何沐府能屹立270年不倒呢?

首先云南与京城相距太远,消息闭塞,传个圣旨也要一个多月,等消息一传到云南,基本上啥事都已经结束了。所以沐府很少参与争权夺利,也不拉帮结派,更不会参与政治斗争。

再次云南是大明的西南门户,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面是老挝和越南,需要藩王世代镇守,但云南毕竟路途遥远,条件艰苦,朱姓藩王都不愿意抢这个地盘。

网友:梅兰清风1

回答时间:2018年11月30日

个人观点:

第一、朱元璋与马皇后对沐英有养育之恩,沐英也是朱元璋最器重的义子。

第二、老朱家封沐氏镇守云南边疆,世袭罔替,是一种信任。

第三、云南地处边疆,民族复杂,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管理。与统治中心相隔较远,一省实力也不会威胁中央政权,没有实力叛乱。

所以,沐氏自知自己的使命与实力,老老实实在云南边疆做个土王,守好边关,自己的好处少不了。边疆不乱,老朱家也开心,让你做个土霸王也省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