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惟德是崇日期:2小时前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这里的“不自见也,故明”,与原文稍有差别。《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没有“不自见也”后面的“也”字。原文中有这样的话: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这里的“见”同“现”,指表现;“伐”,指夸耀 ;“矜”,指骄傲,“长”,读作“zhǎng”,指长进、进步。

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大意就是:

“不自我表现,所以才显得亮眼;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够彰显;不自我夸耀,这样才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才不断长进。”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的这句话,是说得非常有道理的。正是因为“不自见”,才有了“明”的结果;正是因为“不自是”,才有了“彰”的结果;正是因为“不自伐”, 才有了“有功”的结果;正是因为“不自矜”,才有了“长”的结果。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那些默默无闻、锲而不舍、奋斗不止、勇攀高峰的人,才可以踏实肯干、建立功勋,才可以永不满足、不断长进。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提供)

回答者:净心修道日期:2019年06月26日

我认为应是不过多的表现自己,反而能是自己突出明显。

在现实生活不过分的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应有聆听别人意见的态度。不能自以为是,目空一切。

对不同的事物,看法,观点,角度,各不相同。你的观点,言词说多了,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认可。

不自以为是,能聆听别人的意见,从对方处境,角度去理解别人,是至关重要地。能与别人打成一片,处以不争,才能明见事理,突显自我,明见得失!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行为都能体现德的本质,常以处下,与人为善。不知道德是道的体现,只知表现自已,也是最不自明智地表现,更不能彰显自已的高大。

回答者:高级柑桔of日期:05月27日

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

这个话是 老子说 的,道德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答者:山会长日期:2019年06月27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文化领域创作者

“不自见,故明”,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意思是:不自我表现,反而能显明(显现出来,得到别人的注意)。

“不自见,故明”,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整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现,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吹牛,反而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骄傲,反而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不自见,故明”,反映了老子的与世无争的思想,也与他提出的“无为”思想相吻合。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顺应自然,不妄为,有两层含义:一是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二是因循守旧,不求进取。所以,道家说的“无为”,有其消极的一面。

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六十七章》)这是老子为人处世的写照和座右铭。

慈。应理解为慈善,与佛教的“慈悲为怀”同义;俭。不限于生活朴素、见素抱朴,更在于宁静淡泊、少私寡欲;不敢为天下先。意谓明哲保身、独善其身。

“不自见,故明”,说的就是“不敢为天下先”,是一种看来谦虚却不思进取的表现。

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这种弱而不争的处世方式,实是高明。最终目的却是老子所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七十八章》)

用当代的眼光来看老子的“三宝”和“无为”思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都带有消极的处世理念。太慈易受伤,过俭易消沉,不敢为天下先,就会没有作为,难以成功。就更谈不上为人、为家(家庭、国家)了。

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以及“不自见,故明”,应该辩证地看待,自现、自是、自伐、自矜、慈、俭、不敢为天下等,都要有个度,既不可没有,也不可太过,否则走了极端,结果就适得其反。

回答者:新嘉GLE6日期:01月02日

“不自见,故明”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