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无聊的一天x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早期的建州女真的战斗力的确不是吹牛的。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光脚的。
说早期的建州女真过的是茹毛饮血鱼猎生活,生活水平极地,“半穴居”生活可以了解一下,就是挖个大窨子当房子,跟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方式差别不是特别大。
当年的努尔哈赤就是一个挖人参的马贩子,父祖给明朝当间谍,被误杀后。得到的补偿就是“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比起其它虚的,这个敕书最值钱,因为敕书实际上就是允许他们进北京做生意的通行证。整个女真一共五十道,就给了努尔哈赤三十道,所以这实际上就是李成梁太明白努尔哈赤要什么了,变相扶植他的,所以有了敕书,他就相当于有了一个稳定的赚钱渠道,所以聚拢势力就特别容易,反正建州女真有的是穷怕了的光脚汉。
而反观同时期的明朝,虽然朝廷总是财政赤字,但是官绅还是富得流油;而林丹汗死后,蒙古的寡妇们也是背着金银珠宝找前途;即便是海西女真的贵族们,也是过着相对安稳富足的小日子。
当时整个辽东唯一光脚的就是建州女真,所以那个场景就可以想象了。
建州女真家家等米下锅,全靠家里的汉子出门去抢。没伤没病躺家里超过两天,家里的女人就要拿着棍子赶去出去打劫了。因此努尔哈赤的八旗骑兵从内驱力来讲,都比同时期的其他军队更愿意出去打仗。
都知道在八旗擅长弓马,不喜欢用火器。那是因为在当时鸟铳弹药装填相对麻烦,且没有膛线,射击还不准。所以战斗效率远远没有弓马来得便捷。八旗选甲士的时候,拿鸟铳的都是弓马不娴熟的人。
所以在辽东能挡的住八旗的,也只有城墙和大炮,然而李成梁教的,努尔哈赤一个都没落下,间谍用得好,往往很多重镇,城门都是从内部打开的。
后来那些会大炮的辽东军投降后金之后,八旗入关就真的所向无敌了。但是进了关以后得了北京,八旗贵族们比起去打仗,自然更愿意“跑马圈地”。
要知道出关打仗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富足安逸的生活吗?原来没鞋子,现在有鞋子了,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至少没有以前不怕死了。
更加上顺治朝的一个政策,可谓把八旗骑兵的武功就全废了。
这个政策虽然和多尔衮有关,但是因为是顺治朝,所以这个荣誉要算到顺治头上。这个就是给了所有八旗子弟一个铁饭碗(世袭职位),有着旱涝保收的俸禄。这样一来谁还去拼命打仗?都过上了提笼架鸟的悠闲日子了。
和朱元璋当初的想法一样,八旗股东们套现成功以后,想的就是旱涝保收,万世无忧。这种日子只要几年不打仗,这些人骑不了马,拉不开弓。吴三桂起兵的时候感叹到道:“满兵向皆勇猛,今衰弱矣。”
网友:Mer86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前,建州女真人打仗其实很垃圾,完全是菜鸡互啄。
举个例子,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努尔哈赤率绵甲兵50人、铁甲兵30人,再加上他自己,一共81人征讨女真哲陈部。
出发不久后,消息泄露,跟努尔哈赤有仇的五个女真人寨子组成了一个八百人的联军尾随努尔哈赤,准备偷偷包围,一举消灭他。
努尔哈赤当时有一定的军事涵养,知道部队行军一定要留暗哨,以防被人偷袭,所以他就留了一个后哨。但是留了后哨也没用,当后哨发现敌人时,然后就发生了如下搞笑的事情:后哨看见了敌军,打算跑去告诉努尔哈赤,结果跑过头了,没找到人。而努尔哈赤认为安置了后哨,于是他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根本不管后面情况如何。当努尔哈赤发现自己被团团包围后,为时以晚,想跑都跑不了了。
努尔哈赤的两个远房亲戚札亲和桑古里见此情形,脱下身上的铠甲,直接就跑路了,其它士兵见状也是乱作一团,赶紧脱掉铠甲跑路。把努尔哈赤气的不行。
不过这场小规模战斗,努尔哈赤最终还是打赢了。因为努尔哈赤的部队菜,对面的八百女真联军更菜。努尔哈赤见敌军杀来,也知道自己跑不掉,就与其弟穆尔哈齐、近侍颜布禄,兀凌噶四人,以打群架的混战方式冲进敌阵,不要命的乱砍,打怕了敌军,最终击溃了八百追兵。
所以说, 其实早期的建州女真人,打仗就像混混打群架似的,完全没有组织概念 。
努尔哈赤后来之所以能崛起,之所以能一统建州女真各部。除了他很能打以外, 主要在于他建立了严密的军队组织结构 ,他的部队与其它女真部相比,更像是正规军,而不是如乌合之众一般的黑社会团体。
也就是说, 早期八旗兵之所以能打,其实跟女真人的野蛮习性没有太大的关系。八旗军的横空出世,与其说是女真人比汉人骁勇善战,倒不如说是努尔哈赤把女真人按照明朝军队的架构稍作修改,制度化、正规化了 。
因为努尔哈赤长期在明军服役,熟悉明军的构架,而且他建立的八旗军事构架也有很鲜明的明军色彩,比如牛录和甲喇这两个职级都能在明军找到相应的如千户和卫所。包括八旗军整体组织,也是综合了金朝猛安谋克和明朝卫所制而来的。比如军户每户出一兵称谓正兵,其余称为馀丁,八旗中也是类似的抽丁制度。
明初的明军卫所之所以强大,其强大在于当时的卫所兵基本都是自耕农,每个军户都有一定的财产来置办装备,并且训练也好。而非明中期以后的军户大面积成为军官农奴的情况。
也就是说, 相比于不断进步的八旗兵,明末的明军由于腐败问题,由一支制度化、正规化的军队,自甘堕落成了如乌合之众一般的混混团体 。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曾经说过,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主要看组织纪律性。一支令行禁止的军队,在对付散兵游勇时,完全可以达到碾压的程度。
明军在退步,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在进步,八旗兵打明军,完全就是军队吊打黑社会,岂有不胜之理?
搞清楚了八旗军早期为什么那么厉害,下面再来分析八旗军的衰退,就很简单了。
八旗军入关后,特别是多尔衮死后,清朝为了杜绝皇权沦落的现象再次发生,就采取汉化政策,逐步汉化,也就是明朝化。朝廷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控制,军人地位下降,尤其是旗主王爷的地位下降,基本上杜绝了骄兵悍将不服管的情况。
当然,军人地位再怎么降,皇帝也不可能把八旗制度撸掉,毕竟清朝的统治基础源于八旗制度,八旗不存在,清朝也到头了。所以入关之后,八旗的地位不如从前了,但制度还在,也就是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还在,相当于是朝廷掏钱,把骄兵悍将养起来了。
然而,成也厚养,败也厚养,当铁杆庄稼导致八旗兵不用再玩命后,由厚养衍生出来的慵懒溃败文化迅速导致八旗子弟丧失了战斗力。这种战斗力的丧失不在于身体素质的退化,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的腐化。
当时的八旗军,其实就可以看作是明朝中期之后的明军 。底层人捞不到好处,不愿意为朝廷卖命,中间阶层的人在有一定物质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也不想卖命。至于八旗的上层人,早就沦为皇帝的奴才了,想找出一个能单独领兵的名将都很难。
当然了,也不是说八旗兵一进关,战斗力就直接堕落成了渣渣,不是这样的。康熙时期的驻防八旗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这帮驻防八旗不比驻京八旗,他们远离老家,在外地驻扎,若是战斗力不强,很容易会被当地势力消灭,这也就是所谓的居安思危。所以驻外八旗的战斗力,保持时间还是比较长的。
不过,驻防八旗在八旗军中只占少数,大多数的驻京八旗到最后,都变成了渣渣。
乾隆初年,面对八旗子弟战斗力低下,生活娇生惯养的情况,乾隆帝深感情况危险,曾经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后来乾隆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又主张削减旗人规模,让战斗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谋生路,等于是想用末位淘汰制度,激励八旗军重整士气。
本来这种精兵简政的思路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裁撤并没有一套明文规定的甄别标准,导致乾隆时期的裁撤仅限于汉军旗人和家族内已经没有做官近亲属的旗人,所以这次裁撤不仅没起到任何作用,反倒还加速了八旗的阶级固化。
有钱旗人越发有钱,更加沉迷享乐,穷光蛋旗人直接被取消旗籍,旗人集团的人才储备遭到严重打击。
到了嘉庆时期,嘉庆皇帝又想整顿旗务,他当时想出一招方法:让京师的八旗子弟前往满洲八旗的起源地赫图阿拉屯垦,希望通过让这些人体会传统的渔猎生活,提高这些人的意志品质和劳动能力。当然,为了吸引八旗子弟前往东北老家,嘉庆还开出来了利诱条件, 即垦满五年者,授予五品顶戴,朝廷选官择优录用。
但让嘉庆没想到的是,圣旨下发后,应者寥寥无几,京师的八旗子弟从乾隆年间就开始沉迷玩乐,根本不想脱离京师。大量京师的旗人认为在赫图阿拉待上五年,足以要他们的命。因此这些人集结起来向嘉庆进言,希望嘉庆停止这种“危险”想法。
后来嘉庆被搞烦了,就下定决心,采取抽签的方式让八旗子弟去关外重地。最终有三千多八旗子弟被选中,送到了关外。
听到这个消息,直接负责管理赫图阿拉的盛京将军立马慌了神,因为这些八旗子弟家里在京城都是有背景的,万一他们真的在赫图阿拉种地累死了,则其在京师的家人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嘉庆告状,到时候自己肯定倒霉。所以盛京将军就把屯垦的地点改在了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沈阳城外,并且他还雇佣了一批仆役,并设置了厨房,以满足京师来的八旗大爷的吃饭和洗衣需求。
不过尽管如此,来的这三千八旗子弟,还是嫌日子苦,用当时盛京将军的话说,从京城来的八旗子弟就是一群流氓,这帮人把朝廷给他们的土地租给汉人流民,而他们自己则拿了钱去吃喝嫖赌,变成了地方一害。关键是这帮人还都是家里有背景的人,盛京当地的官员还不敢管。
自此以后,嘉庆帝意识到八旗制度的崩坏是不可阻止的了。
而到了道光、咸丰时期,情况更严重。八旗腐化问题已经不能拿到朝上讨论了,因为谁再讨论八旗问题,谁就是在砸八旗子弟的饭碗。而八旗子弟或多或少在朝廷内都有一定关系,拥有更好的同皇帝的进言渠道,因此即便有一些比较有见地的满洲亲贵认为应该整顿八旗子弟了,也会立刻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声斥,攻击这些人是在妖言惑众,动摇大清朝国本。
所以总而言之, 八旗兵的战斗力之所以会迅速下滑,关键就在于八旗固化了,八旗子弟不用卖命也能吃香喝辣,而需要往上爬的人又挤不进八旗。再加上八旗子弟利益又是一致的,不允许外人议论,尤其是汉人对八旗的非议。因而八旗的堕落就不可避免了 。
网友:炒米视角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早期的建州女真的战斗力的确不是吹牛的。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光脚的。
说早期的建州女真过的是茹毛饮血鱼猎生活,生活水平极地,“半穴居”生活可以了解一下,就是挖个大窨子当房子,跟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方式差别不是特别大。
当年的努尔哈赤就是一个挖人参的马贩子,父祖给明朝当间谍,被误杀后。得到的补偿就是“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比起其它虚的,这个敕书最值钱,因为敕书实际上就是允许他们进北京做生意的通行证。整个女真一共五十道,就给了努尔哈赤三十道,所以这实际上就是李成梁太明白努尔哈赤要什么了,变相扶植他的,所以有了敕书,他就相当于有了一个稳定的賺钱渠道,所以聚拢势力就特别容易,反正建州女真有的是穷怕了的光脚汉。
而反观同时期的明朝,虽然朝廷总是财政赤字,但是官绅还是富得流油;而林丹汗死后,蒙古的寡妇们也是背着金银珠宝找前途;即便是海西女真的贵族们,也是过着相对安稳富足的小日子。
当时整个辽东唯一光脚的就是建州女真,所以那个场景就可以想象了。
建州女真家家等米下锅,全靠家里的汉子出门去抢。没伤没病躺家里超过两天,家里的女人就要拿着棍子赶去出去打劫了。因此努尔哈赤的八旗骑兵从内驱力来讲,都比同时期的其他军队更愿意出去打仗。
都知道在八旗擅长弓马,不喜欢用火器。那是因为在当时鸟铳弹药装填相对麻烦,且没有膛线,射击还不准。所以战斗效率远远没有弓马来得便捷。八旗选甲士的时候,拿鸟铳的都是弓马不娴熟的人。
所以在辽东能挡的住八旗的,也只有城墙和大炮,然而李成梁教的,努尔哈赤一个都没拉下,间谍用得好,往往很多重镇,城门都是从内部打开的。
后来那些会大炮的辽东军投降后金之后,八旗入关就真的所向无敌了。但是进了关以后得了北京,八旗贵族们比起去打仗,自然更愿意“跑马圈地”。
要知道出关打仗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富足安逸的生活吗?原来没鞋子,现在有鞋子了,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至少没有以前不怕死了。
更加上顺治朝的一个政策,可谓把八旗骑兵的武功就全废了。
这个政策虽然和多尔衮有关,但是因为是顺治朝,所以这个荣誉要算到顺治头上。这个就是给了所有八旗子弟一个铁饭碗(世袭职位),有着旱涝保收的俸禄。这样一来谁还去拼命打仗?都过上了提笼架鸟的悠闲日子了。
和朱元璋当初的想法一样,八旗股东们套现成功以后,想的就是旱涝保收,万世无忧。这种日子只要几年不打仗,这些人骑不了马,拉不开弓。
吴三桂起兵的时候感叹到道:“满兵向皆勇猛,今衰弱矣。”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八旗战场表现的急剧下降,看起来确实是从多尔衮去世开始的。
突然变得拉垮
多尔衮时期,八旗的表现仍然可以用所向披靡来形容。
自入关以来,八旗的表现可以用所向披靡来形容。
前明军队、李自成起义军、张献忠起义军,都在八旗面前迅速失败。
潼关之雄、蜀道之难、长江之险,都被八旗迅速突破。
从过去的历史看,巴蜀丢失、长江被突破,剩下的就是传檄而定了。
看起来,似乎再没有什么能够推迟大清一统天下了。
然而,多尔衮去世后,曾经所向披靡的八旗却似乎迅速变得“不会打仗”了。
1650年底,多尔衮去世。
1652年,汉八旗,定南王孔有德在桂林为李定国所败,自刎而死。
1653年,尼堪又在衡阳为李定国所败,当场阵亡。
“两蹶名王”,李定国扬名立万,而曾经所向披靡的八旗遭遇了前所未见的重大失败。
其后,虽然大清还是攻灭了南明残余势力,但是,更多仰仗的是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的汉兵,八旗则鲜有此前所向披靡的表现了。
怎么回事?
多尔衮一死,就变得不会打仗了吗?
短期:转型阵痛
八旗的衰落,根本在制度等深层问题。
然而,深层的衰落,毕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用来解释多尔衮死后八旗“瞬间”变弱就过于牵强了。
此时的大清,正面临着艰难的转型期。
1、高层良将集体陨落。
自入关以来,多尔衮始终是统帅,而多铎、豪格、阿济格则是“方面之将”。
八旗入关以来的连战连胜,与这些人出色的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
然而,1648年,凯旋而归的豪格下狱,随后死于狱中;1649年,36岁的多铎染天花而死;1650年,多尔衮去世;1651年,阿济格被赐死。
在多尔衮去世的前后2年间,八旗统帅级将领几乎全部去世。
一来,这4个人,都只有3、40岁,正值当打之年。“新一代”将领尚未成熟。
二来,这4个人,或死于政治斗争,或在死后受到政治清算,所以,受到牵连的,经验丰富的将领很多,即便是后来战死衡阳的尼堪也“知情不报”而曾受到牵连。这也意味着受到牵连、影响,“军事生涯”受到影响的不只是一两个将领,而是几个将领“集团”。
所以,八旗军事指挥能力受到影响,出现短暂的滑坡是无法避免的。
2、皇权对经验丰富将领的压制。
多尔衮既死,顺治当然要夺回大权,并不再愿意“交出去”。
顺治采取加强皇权的举措,并开始从八旗旗主们手中收回权力。
如此,一些没有受到多尔衮牵连的,经验丰富的宗室也受到压制。
比如,在多尔衮与顺治明争暗斗时,一直“站队”顺治,并在“清算”多尔衮中起重大作用的济尔哈朗,虽受到褒奖,但也未再受倚重。
这也意味着,不论在多尔衮时期持何种态度,经验最丰富的八旗宗室们,都不再能够在军事上受到重用。
3、多尔衮弊政的结果。
多尔衮虽在大清入关、定鼎中原的过程中居功至为,但也有“六大弊政”,使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六大弊政”:剃发易服、圈地、占房(侵占房舍)、投充(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以及屠城!
可以说,这些弊政,使民族矛盾激化,使广大群众反抗满清的意志空前强烈!
因此,此时,清军受到的抵抗越来越强烈!
加之南方多山地、水网,本不适合八旗驰骋,面对抵抗意志强烈的南明军队以及战火中锤炼出来的名将李定国,八旗再难所向披靡!
因此,多尔衮去世后,八旗的表现“跳水式”下降,主要是清军入关后,在政权、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转型所致。
随着转型的持续进行,大清到底还是平定了天下。
持续走向衰落
纵观历史,在王朝立国之初,由于权力斗争,军队能力,尤其军队指挥能力出现短暂滑坡是很常见的。
这种短期滑坡,一般会随着转型结束而好转。西汉、明代,都是如此,在短暂的滑坡后,国家军队的战斗力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
然而,对八旗来说,滑坡却始终在持续,一代不如一代!
康熙初年,三藩之乱爆发。
多数八旗军队“退缩不前”、“老师匮饷”、“坐失事机”,表现糟糕;只有图海在西北、岳托在闽越、彰泰在云贵表现尚可。
由于许多八旗战力下滑,康熙不得不开始重用绿营,是绿营的地位越来越高。
此后,康雍乾三代君王,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但总体上,八旗军能用者越来越少了。
到了乾隆时期,多少八旗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只有长期在条件艰苦边地的八旗尚保持较强的战斗力。
所以,乾隆东征西战,即使是西南的战事,也非要从黑龙江调索伦兵。
到嘉庆年间,不但普通八旗已不堪用,就是护军、前锋等营也垃圾了。
镇压白莲教起义等作战,八旗都已经完全不堪用,靠着同样堕落,但只是堕落得稍慢一点的绿营,甚至地方团练才能镇压。
能打的越来越少,没法用的越来越多!这是大清朝八旗战斗力的总体趋势!
堕落深渊
从入关开始,八旗就似乎要不可避免的走向堕落了。
八旗制度,本是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生产生活条件下创立的。
关外时,八旗“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军事组织。
对于渔猎经济来说,八旗日常围猎,就是练兵。无论是个人骑马射箭技能,还是组织技战术配合,都自然而然就完成了。
这样的八旗,一旦“出则为兵”时,自然有天然的战斗力优势了。
然而,入关以后,八旗进入了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后,一切都变了。
八旗显然已经不可能再进行渔猎了。
如此,朝廷“首崇满洲”,遂让八旗不必从事生产,成为职业军人(或预备军人)。
满洲皇帝强调“骑射为本”。什么叫“本”?本立就会呀!
骑射之所以能成为“本”,是因为那原本就是八旗的生产、生活方式,可谓“本来就会”。
然而,随着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骑射为本”,已经只是天子的口号和要求罢了。
要保持训练水准,也就只能是进行“大阅”,一般三年一阅。
同时,八旗驻扎之地,多为中心城镇,是富裕繁华的花花世界···
“首崇满洲”,八旗自己地位尊崇;三年才考试一次;不必生产,平时自然游手好闲;花花世界,诱惑多多···
这些条件之下,要保持奋发训练,并不容易。
看官老爷,您读大学的时候,有没有堕落过呢?有没有攀比的不是谁成绩好,而是谁游戏玩得好,谁会打牌,谁会扯犊子呢?
如果有过,或者有见到过,那么···就能理解八旗的堕落了吧!
彻底不堪用
不过,事实上,在很长时间内,始终有一些八旗可用。
就好像前面打的比方,你一个学校校风再差,总还是有愿意认真学习的同学。
直到太平天国时期,在北方,八旗依然能靠精锐镇住场子。
南方,要靠湘军、淮军,但是,在北方,僧王、胜保的八旗骑兵才是定海神针。
然而,历史已经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落后的军事观念、军事思想、军事装备,是他们在外敌面前不堪一击,精锐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尽管僧王最终覆灭于剿捻战场,但其精华折损于八里桥。
此后,八旗,已经彻底不能承担起国防任务了。
不独如此。
由于八旗一直是“兵有定额,饷有定饷”,大清给八旗的拨款是有限的。
随着时间推移,八旗人口膨胀,朝廷拨款根本不够,而八旗又被限制参与其他生产活动,因此,生活十分艰难。
所以,最后,八旗,不但大多不愿为大清而战斗,甚至不少人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
多尔衮死后,八旗战斗力的断崖式滑坡,更多是表面现象,主要是大清转型期调整的代价。
不过,自入关以来,八旗的战斗力,确实是一直在缓慢(而从来没有断崖式)下降的。
而八旗的衰落,固然有相当的特殊性,但其实那些特殊性也不必过多纠结。
因为:世兵,大多都是会衰落的,明代的军户、清代的绿营,不也一样都不堪用了吗?
而且,即便八旗一直在走向衰落,但是,客观来说,在清代前期,他们为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还是流过血、流过汗,作出过不可磨灭历史贡献的。即便在近代屈辱的战争中,不少八旗也是奋战到最后的。
网友:萨沙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
试问,现在让王思聪拿一把匕首,同街头1个连饭都吃不上的无赖流氓单挑,大家觉得谁会赢?
当然不可能是小王同志了。
他的命可值几十亿,会随便去拼吗?他不是死,还有无边的幸福去享受。
而无赖反正烂命一条,横竖死了也无牵无挂,拼了就拼了。
之前八旗兵就是那个无赖,穷的就剩下一条命了。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拼命说不定能够过得更好点。
他们不怕拼命。
但是多尔衮的大军入关以后,开始圈地、分钱了。
一瞬间,满清将领基本都是大地主,每年什么都不做,也有几千几万两白银收入。他们好吃好喝,妻妾成群,欢乐无边。
就算普通的八旗兵,也是都有封赏,随后还有顺治赏赐的铁杆庄稼,直接由国家养起来,根本不需要工作。
名义上八旗兵还要训练,其实也就是应付应付差事,其他世界就吃喝玩乐,遛鸟斗蟋蟀,看戏喝茶,日子爽到极点。
金庸的小说《碧血剑》里面,袁承志抓住一个满族的布库逼问。由于不会满语,袁承志就打手势。
谁知道,这个布库说汉语比他还流利(袁是广东人)。
为啥?整天同汉人一起混,早就混油了,吃喝玩乐都一学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