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加拿大调查专员公布外国干预调查报告,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CCC)主办一场关于外国干预的社区论坛,探讨“地缘政治对加拿大华裔的影响?”
2月1日举办的论坛主讲人包括:参议员胡元豹、前温哥华市议员陈志动、卑诗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全毅、中华文化中心主席郭英华、Access Pro Bono资讯官吉米言和反对仇恨亚裔犯罪关注组发起人王立。
胡元豹表示,说起外国干预,现在的特朗普施政对加拿大的威胁更大,且有很多与特朗普意见雷同的人正透过媒体企图发挥影响力,他举例加拿大作家彼得森(JordanPeterson)就是其中一。“他在1月29日于国家邮报提出的主张就令人发指,和特朗普说法一致,这很可疑,和我们去年通过的反外国干预法可能有冲突。但彼得森不用担心他违法或是有叛国之嫌,因为在反外国干预法,并未把美国当成目标。”
胡元豹说美国对加拿大威胁很大,但加拿大却只把矛头对准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北韩。“调查专员霍格说,虚假信息是加拿大最大威胁,我同意,但她却没有提到最重要的威胁来源其实是来自美国。”
陈志动想澄清“华人”一词的含义。他说,这个标签涵盖了国籍、民族、文化等各个层面,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解。例如,当一位加拿大华裔政治家说“我为自己是中国人(Chinese)而自豪”来表达血统自豪时,这可能会被误解为对中国的忠诚;更精准的表态,例如“我以华人为傲(I am proud to be a Huaren.)”,可有助于缓解此类误解。“在加拿大表达身份时,多说‘华人’,不说‘中国人’;多说‘中华文化’,不说‘中国文化’,这样可以更广泛地与不同族群进行互动。”
吉米言也认为加拿大“华裔”不仅是两岸三地这么一个简单的地缘政治概念,而是一个多方言,多文化的社区概念,甚至有的华裔是新移民、有的是好几代的华裔,由于本身的多元复杂性,所以这样一个社区在面对未来变革和挑战时必然会有多元的感受和态度。“切勿以偏概全,以己度人,一概而论,以管窥天。此话既可以应用在加拿大看待华裔社区的态度上,也可以用在华裔对待自身内部不同意见的态度上。”
余全毅强调因为一些误解和偏见,导致社会上将华人分成了“好华人”“坏华人”,似乎如果不批评中国的人,就一定是“坏华人”,这种二分法是非常危险的,也会造成更深的种族歧视问题。
王立则从自己的语言障碍开始说起,因为对自身的英语能力犹豫,一度不想上台担任主讲人,这宛如很多华裔不愿参与社会议题讨论的原因都是“我的英语不够好”“有其他人可以代表我”。这导致华裔参政议政比率很低,例如华裔人口密度最高的列治文,常常都是投票率最低的地区,几乎成了民主政治学上的负面教材。因此她鼓励华人不要保持沉默,要勇于发声,更要努力贡献社会。
现场听众对讲者的说法多表认同,不少人认为华裔社区被抹黑了,却没有问责制度,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或政治人物给予道歉,也无力对诬蔑者提出法律诉讼,令他们感到气愤难过。
也有人说,面对美国特朗普的霸凌,加拿大华裔更要发挥自己与原居地强大的联系,帮助加拿大走出困境。
一名从美国三藩市正好来温哥华做社会研究议题的Kala则称赞温哥华的包容性,身为非洲裔的她说,华人和黑人都会遭遇歧视,但加拿大的情况比美国好些。她很高兴听到如此丰富的讨论,让她进一步认识温哥华的多种族又多元化的活力。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