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农业部门公布了一份战时粮食计划,声称已储备了能维持岛内7个月用量的大米,并制定了全岛配给制度。这份计划的出台,与大陆不久前展开的"联合利剑-2024B"军演不无关系。军演期间,解放军采取军警联合行动,完成了一次震撼性的环台演练,让台当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台当局这份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在全台各地设立粮食储存点、制定大米配给方案、扩大稻米种植面积、增加番薯和大豆等农作物的种植、扩大水产养殖规模等。同时还将成立专门工作组,每月盘点食品库存,监控供应链安全。乍看之下,这份计划似乎考虑周全,但细究起来却颇有"纸上谈兵"的意味。
要知道,台湾地区的粮食自给率在2023年已跌至30.3%的历史低点,创下18年来新低。这意味着,岛内近七成的食物需要依赖进口。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下滑,从2013年的33%一路下跌到现在。更令人担忧的是,岛内民众的饮食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大米消费量逐年下降,而对肉类的需求却在快速上升。数据显示,2023年岛内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87.19公斤,较十年前增加了15公斤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台当局的"存粮计划"就像是在给一个漏水的水桶储水。即便储备了7个月的大米,但面对现代战争环境下全方位的封锁,这点储备又能坚持多久?更何况,现代社会的物资供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光有粮食还远远不够,能源、医疗用品、工业原料等各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比之下,大陆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充足的战略纵深,粮食生产能力更是世界领先。在军事实力上,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成果有目共睹,各项演训活动展现出的战力令人生畏。如果真的到了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解放军必然会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不会给对方打"持久战"的机会。
台当局这种"囤粮自保"的做法,与其说是军事准备,不如说是一种"心理安慰剂"。就像是在暴风雨来临前,急急忙忙地收集几把雨伞,殊不知即将面对的是一场大风暴。这种做法不仅暴露了当局对形势的误判,更显示出其"负隅顽抗"的心态。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个计划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台当局对现实的认知:一旦大陆决定采取行动,岛内将面临全面封锁的局面。这份"存粮计划"与其说是为了应对危机,不如说是当局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以免到时真的"手忙脚乱"。
说到底,台海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储备多少粮食,而在于如何避免事态升级到需要动用这些储备的地步。与其投入大量资源去准备一个注定无效的"存粮计划",不如好好思考如何维护两岸和平稳定,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人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在现代战争中,光有粮草恐怕还远远不够。台当局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只能说是在自欺欺人。毕竟,在压倒性的实力差距面前,任何小聪明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