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很多人可能对三皇联盟的三位君主是谁和耶拿之战:拿破仑革新“散兵线”战术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皇联盟的三位君主是谁和耶拿之战:拿破仑革新“散兵线”战术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三皇联盟的三位君主是谁?


三皇联盟简介
三皇联盟的介绍是什么?799年,拿破仑夺取了法国的权。之后,法国人横扫欧洲大陆,几乎控制了半个大陆。这样的举动引起了其他欧洲大陆的国王们的恐慌。因此,当时欧洲三个强大的君主意识到必须联合起来,于是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结成联盟,史称“三皇联盟”。
三皇联盟
1872年,奥地利皇帝带着总理、俄国皇帝和总理访问柏林,会见了德国皇帝和总理。三国总理最后一致认为:要努力维持欧洲现状;三国携手解决东南欧争端。
次年,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H.K.B.冯毛奇访问圣彼得堡,德俄签署军事协定,协定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任何欧洲的攻击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进行援助。同年,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纳,俄奥皇帝签署《兴勃隆协定》,规定如果第三国的侵略危及欧洲和平,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行动方针。同年10月22日,德国皇帝也加入了这一协议,有效期至1875年,这是三国皇帝的第一次结盟。
然而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恶化。俾斯麦为了阻止俄法结盟,两面夹击自己;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于是俾斯麦于1881年6月18日在柏林与俄国和奥地利的大使签订了三国协定,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
三皇联盟的背景
随着法国的不断发展,拿破仑在1799年通过雾月政变获得了法国的权。在拿破仑的下,法军所向披靡,英勇无敌,横扫整个欧洲大陆。欧洲没有一个是法国的对手,法国控制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甚至把战火烧到了俄罗斯。为了制裁法国,德意志帝国与俄罗斯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滑铁卢后,拿破仑被流放,随后法国失败,随后的历次战争都损失惨重。那么三皇联盟的背景是什么呢?
三皇联盟的背景
普法战争后,双方损失惨重,休整了一段时间。这时,一个强大的德国在欧洲大陆崛起,开始改造欧洲政治。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德国崛起的同时,出现了困扰世界100多年的德国问题:法国战败不仅仅是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那么简单。重要的是剥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因为德国的一家独大,法德越闹越大,法国如果只靠自己是不可能打败德国的。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报复德国,法国都需要与德国的敌对结盟。
但三皇同盟是俾斯麦为防止法国为了报复德国而寻求其他的支持而建立的。但是,俄罗斯和奥地利之间是有矛盾的,因为奥地利已经看到,通过三皇联盟来遏制俄罗斯在南欧的土地扩张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俄奥矛盾,三皇联盟解体只是时间问题。三皇联盟也名存实亡。
三皇联盟的形成过程
三皇联盟发生在1799年。黄三指的是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他们是欧洲最强大的三个君主。他们结盟,所以叫三皇联盟。那么三皇联盟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
三皇五帝
三皇联盟发生过两次。1872年9月,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和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及总理访问柏林,会见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和总理。三国总理最终达成一致,即维持欧洲现有局势,共同解决东南欧之间的纷争。1873年5月6日,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参观了圣彼得堡。
德国和俄罗斯签署军事协议。协议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任何欧洲的攻击时,另一方应派出20万军队进行帮助。今年6月6日,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纳,俄奥两国皇帝又签署了一份协议,协议中规定,当第三国入侵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行动策略。10月22日,德皇加入了这一协议,该协议一直有效到1875年。这是三国皇帝的第一次结盟。
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恶化。俾斯麦为了阻止俄法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俄国也想与德国和英国竞争,于是俾斯麦于1881年6月18日在柏林与俄国和奥地利签订了三国协定,期限为三年。它在1884年被更新,在1887年被废除。
三皇联盟的结果
三皇联盟的结果是什么?其实三皇联盟形成的时候,是因为三国都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三皇联盟只是利益的产物。一旦三方中有一方的利益受损,就会导致三皇联盟的解体。
三皇联盟
面对拿破仑的强势崛起,奥匈帝国、炎帝、俄国沙皇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所以,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避免我们的被法国占领。德国统一后,宰相俾斯麦为了鼓励和进攻法国,计划在连皇帝和奥地利皇帝之间结盟。之后俄国沙皇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加盟,促进了三皇联盟的形成。
但因为俄罗斯和保加利亚的关系恶化,俄罗斯谴责保加利亚,并提出禁止保加利亚和东罗马尼亚合并。但这取决于奥匈帝国的态度。虽然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在巴尔干问题上矛盾深刻,但作为三皇同盟的盟主德国,为了维护三国利益,也是支持的。但英国方面明确表示反对俄罗斯的提议。英国还积极鼓励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和解,这意味着俄罗斯完全失去了对保加利亚的控制。然而,面对俄罗斯的压力,保加利亚在英国和奥地利的支持下坚决。
俾斯麦没想到的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问题上不可调和,德国也不可能强烈要求俄奥合作。结果,保加利亚的危机直接导致了三皇联盟的最终解体。

返回目录

耶拿之战:拿破仑革新“散兵线”战术

耶拿之战:拿破仑革新“散兵线”战术

1806年,拿破仑率9万大军征讨普鲁士,威廉三世率12万兵马迎击,双方在耶拿展开决战。法军的“散兵线”战术面前,以集团冲锋的普军不堪一击,阵亡三万余人。法军连战连胜,进入柏林,布吕歇尔、霍恩洛厄亲王投降。

1805年,奥斯特里茨之战,普鲁士与拿破仑达成协议,15万普军作壁上观,没有增援俄奥联军。拿破仑得以集中兵力,打残联军主力,瓦解反法同盟。战后,拿破仑与威廉三世签署协议,承诺将汉诺威“送给”普鲁士。拿破仑与英国谈判时,又许诺将汉诺威交给英国,承认这是英王的领地。

拿破仑这么一来,英国、普鲁士之间闹了矛盾。之前,奥斯特里茨之战,普鲁士又抛弃盟友俄奥联军,这就陷入了孤立。“七年战争”时,普鲁士击败法军、奥军,自我感觉良好。此时,普鲁士对拿破仑在“汉诺威问题”上的处理不满意,便决定出兵,攻打法军。

拿破仑也不放心普鲁士,他希望对手发起挑战,然后将其主力打残,让普鲁士乖乖听话。1806年,拿破仑率9万兵马出征,讨伐普鲁士,双方在耶拿一带决战。

威廉三世亲自挂帅,召集12万兵马,分三路迎击法军。威廉与不伦瑞克公爵费迪南率6万多人,是主力;霍恩洛厄亲王率4万人,是前锋;布吕歇尔率2万多人,作为机动力量。

从兵力数量上看,普鲁士有12万大军,加上沿途各地城镇的兵马,不低于20万。但是,普鲁士恪守传统,战术呆板,以集团式冲锋,在热兵器时代很吃亏。

法军9万,数量不如普军,但装备精良,拿破仑改革“散兵线”战术,指挥更加灵活。以小纵队突击的“散兵线”战术,在热兵器时代,很吃香。拿破仑兵分三路,杀向耶拿,与霍恩洛厄亲王发生遭遇战。此时,拿破仑误以为遇到了主力,便下令大将达武、贝尔纳多特率兵来增援,参加夹击普军。

霍恩洛厄亲王看到法军人数不多,率先发起进攻。拿破仑用战车护卫,排列火炮射击,朝着普鲁士倾泻弹药,战场上硝烟弥漫。大规模的集团式冲锋,普鲁士骑兵虽说很勇猛,悍不畏死,却只能送人头。在法军猛烈的炮火面前,普军集体冲杀,只能是送人头。

火炮轰击过后,法军步兵参战,士兵之间保持必要距离,躲避对方的火力。拿破仑革新了“散兵线”战术,普鲁士压根招架不住,纷纷溃逃。拿破仑与霍恩洛厄亲王激战时,达武率3万兵马增援,途中遭遇了威廉三世与费迪南亲自率领的主力,被挡住了去路。

达武善于用兵,法军训练有素,不但扛住了普鲁士的进攻,还能反击。普军人多势众,无奈法军的“散兵线”战术太猛,且骑兵装备精良。

步兵、骑兵、炮兵协同作战,威廉三世取胜无望,朝着后方撤退。法军各路兵马汇合一处,拿破仑重新整合作战力量,力求歼灭驻守在耶拿、魏玛的普军。初次交锋,威廉三世意识到法军的厉害,便率主力后撤。留守耶拿、魏玛的普军由布吕歇尔、霍恩洛厄公爵率领,兵力接近6万,还可以一战。

拿破派达武率3万兵马追击威廉三世,本人亲率主力攻打耶拿。内伊元帅抢先进攻,他得到缪拉骑兵的支持,法军分成多个纵队突击,普军不敌,迅速溃逃。普军溃逃时,奥热罗率兵迂回到普军的右侧。布吕歇尔看法军人少,便下令士兵列阵迎战,步兵从中路冲锋,骑兵两翼夹击。

奥热罗构筑防御工事,将炮兵置于阵前,以猛烈的炮火迎击普军。炮火将普军的阵型打乱,战场上血肉横飞,法军骑兵乘势从两侧包抄,利用火枪扫射,普军再次溃逃,退守魏玛。

耶拿战役打响时,达武率兵猛攻奥厄施泰特,与威廉三世决战。达武麾下的法军不多,只有普军的一半,却能以少胜多,不伦瑞克公爵伤重而亡。达武以村庄为依托,掩军的步兵、炮兵。普军指挥呆板,以集团式冲锋,朝着村落杀来,成为法军的靶子,遭到了重创。

步兵、骑兵相继战败,费迪南也受了重伤,阵亡沙场,普军指挥更加混乱。威廉三世亲自上阵,指挥普军反击,但无济于事,士兵纷纷溃逃。

兵败如山倒,威廉三世急忙撤兵,朝着东普鲁士方向撤退。法军乘胜追击,普军连战连败,达武攻克柏林,布吕歇尔、霍恩洛厄亲王投降。

耶拿之战,法军以少胜多,普军阵亡三万余人,主将费迪南殒命。普军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战术过于呆板,集团式的冲锋,在拿破仑的“散兵线”战术面前,只能是靶子。

耶拿之战中,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克劳塞维茨等将领意识到普军的落后,他们对普军的战败痛心疾首,便决定进行革新,重塑普鲁士军队。

1870年,拿破仑三世率10万大军亲征普鲁士,信心满满。但是,完成革新的普鲁士军队今非昔比,在色当战役中横扫法军,拿破仑三世成为俘虏。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