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11日报道德国《星期五》周报网站5月7日刊登题为《习近平欧洲之行》的文章,作者是该报政治版编辑卢茨·赫登。文章摘编如下:

习近平的欧洲之行向外界提供了一种直观体验中国外交政策的机会。人们谈论中国的政策——部分是通过此访的东道主,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媒体。比如对于中国就乌克兰危机的立场,西方认为中国与俄罗斯“过于亲密”。但这一说法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北京提出了一系列外交倡议来促成停火和谈判。由于这些倡议把俄罗斯纳入其中,因此它们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无论如何,它们都比不邀请俄罗斯参与的各类“和平”建议强。

中国被指责“通过有针对性的资助和补贴让本国公司变得过于有竞争力”。但事实是,不管人们是否抱怨,美国人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欧盟,补贴——例如农业补贴——是长生不老药,没有它,欧盟就难以存在。更何况目前欧盟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不能简单归因于补贴。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向欧盟出口了价值5144亿欧元的商品,欧盟产品在中国的销量仅为2234亿欧元,这很可能与产品是否适应潜在买家的需求有关。

中国国家主席访问贝尔格莱德的时间点与一种历史意识有关。25年前的那一天,中国大使馆被北约战斗机击中,造成三人死亡。有一点是明确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空中干预致使一个明确拒绝违反国际法行动的国家的外交代表处受到连累。

既然中国被指责正在亚太地区加强“扩张欲望”,那么指出下面这一点应该被允许:美国驻该地区的大使馆迄今为止并未遭受后果。它们受到的影响远没有四分之一个世纪前中国驻贝尔格莱德使馆受到的影响那么大。

这次访问也再次表明,西方无法找到一种基于一贯的中国形象且算得上有把握的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对中国的攻击看起来很小气,有时甚至是心胸狭隘的。它们证明了西方无力应对中国的不结盟政策,而不结盟政策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了选择自由。中国不会屈服于外力。与此同时,霸权行为对中国来说也是陌生的。中国既不向他人推荐价值观准则,也不企图干涉别国内政。

北京只在必要情况下才冷静且温和地告诫西方不要过分。认为自己说了算的西方最终应该更多认识到,中国很少在外交政策方面变得冲动,而是冷静行事。或许下面的认识更有帮助:今天,没有中国的影响力就无法解决任何具有全球重要性的问题。(编译/聂立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