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教学现状及展望
兰州理工大学,作为甘肃省的一所知名高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兰州理工大学的教学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教学质量的提升
兰州理工大学在教学质量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同时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此外,学校还加强了教学管理,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兰州理工大学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学校还加强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了在线课程的建设和推广,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
三、实践教学的发展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兰州理工大学注重实践教学的发展,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展望未来
未来,兰州理工大学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继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在线课程的建设和推广。同时,学校还将加强实践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兰州理工大学的教学工作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先声明一下,在甘肃,兰大是不可撼动的一哥,提的这个问题典型的就是黑工大拉仇恨的问题!对于能提出这样弱智问题的人,我们只能回一句:他很无知!
下面我们谈谈甘肃前五的几所高校。
NO。1 兰州大学,百年学府,教育部直属副省部级高校,当之无愧的985、211、双一流36所A类高校之一,理科很强劲,现草学和大气为特色专业。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中国高校实力前十高校,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高校、没有之一!奈何,清华等高校挖了墙根、近二十年没落,地处偏远落后、孔雀东南飞,据传甘肃省如今还欠兰大经费拨款好几个亿,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NO。2 西北师范大学,百年学府,教育部、甘肃省共建高校。出生名门贵族,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沦陷后迁往兰州,回迁北京后留下的分校,在师范教育领域源远流长。奈何甘肃重视不够、不会操作,被陕师大抢走了西北唯一一所师范类重点大学的名额,有点落魄。其他待补充……
NO。3 兰州理工大学(原甘肃工业大学,2003年更名),教育部、甘肃省、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实力不俗、历史雄厚,全国理工大学排名中游,2019年将建校百年,比较低调务实,但在甘肃论工科实力无出其右者,尤以材料、水机、化工和机械等传统基础学科见长,机械、石油、水利等专业系室由哈工大整系迁入,其他工科专业均衡发展,其中材料学和工程学两个学科实力非凡、均进入全球排名前1%,亚洲焊王的诞生地,工大几经隶属变更近20多年有些没落、发展停滞不前,喜讯是目前成为省部局共建高校,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其他方面有网友分享不再赘述,但2003年的更名是失败的。
NO。4 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2003年更名)甘肃省省属高校、1958年建校,自称全国交大五校之一、论实力及排名算末流。以交通和铁路类专业见长,由于每年中铁及铁建等公共交通建设类单位校招的原因相关专业签约率很高,也以此为宣传的主要方向,近十多年来比较热,录取线也相对工大高,综合工科实力仍不及工大,所以我在这里排在工大之后。
NO。5 甘肃农业大学 全国农业大学排名中上农学类为特色,草学和兽医学为特色专业,一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故排名进入前五,其他了解不多敬请补充……
要注意的是以上五校主管部门分别为:兰大是教育部,工大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师大、交大、农大是甘肃省教育厅,这是有区别的。
其他实力尚可的有商学院、民院、中医、政法、天水师院……
总体而言,甘肃高校发展不济,整体处于没落态势,均归功于甘肃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以上五所高校若处于经济发达和自然环境优雅的省份,那么全国排名,兰大前十,师大、工大、交大前100,农大前150均不在话下。
祝甘各大高校蓬勃发展!
感谢点击,不喜勿喷。
谢谢邀请,首先了解一下原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现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的兰州理工大学:
该校在甘肃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部局共建重点大学,该校先后直属国家电机制造工业部、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近代培养国防工业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学府,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其前身是创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学校更名甘肃工业大学;2003年,学校更名兰州理工大学。
该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重点高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高校、全国第27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甘肃省唯一一所国家军工科研生产高校、甘肃省唯一一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科大学、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汽车移动物联网联合设计中心执委会成员单位、“2009年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和“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之一、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之一。
历年来,该校工科实力排名一直位居甘肃省第一名、全国高校前100名(每年甘肃省只有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两所学校的工科能进入全国前100),综合实力排名稳居 全国150名左右,甘肃省第3名。
学科:该校工程学、材料学进入全球前1%,在甘肃省能进入全球前1%学科的大学有:兰州大学12个、兰州理工大学2个、西北师范大学1个。同时该校是 甘肃省唯一一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科大学,甘肃除了兰州理工大学和兰州大学,其他学校都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就业:该校就业一直稳居甘肃首位,2016年该校就业又获得全省高校第一(具体可以进查看甘肃省教育厅官网查询)。去该校招聘的单位很多,前两天200多家招聘单位集体在该校举行招聘会,最多的一次是2016年全国400多家单位组成的招聘团集体去该校招聘,该校毕业生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流体液压学科位居全国高校前5位,谢谢大家!
很不错的一个西部院校。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所以发展的没有预期好。但是正是因为地理位置在甘肃,有她的独特优势。 一、甘肃的工科院校里算她最强,不少优秀的、恋家的的甘肃人就回工大教书育人。 二、只要去兰州的招聘单位,需要工科学生的都会去工大,就像西工大和交大在西安吃香一样。 三、这个学校的很多专业都强起来了,以前最牛的只是材料学院,现在仍然很强。但是能源与动力学院也就是是以前的流体学院因为有不少国家项目,全国排名仅此西工大。土木学院也和不错,前任校长李慧就是搞土木的,现在她是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她当校长也挺长,把学校治理的很好,土木不强都不行。现在的校长王晓明是在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铁道信号运城控制、可视编程技术等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计通学院与机电学院肯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当然,她的其他专业也不见得就业不好,比如人文学院的法律,有个往届女生今年去应聘,好几个单位都想要,待遇还不错,这是在往年没有的现象,充分说明工大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学子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总体来说,兰州理工大学是一所很不错的大学,在那读书工作会比其他地方同水平院校好找的多,这个我深有体会。 但是无论在哪里读书,自己有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祝愿工大越来越好,成为国内一流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是甘肃省、教育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入选高校,入选2016年国防部教育特色学校。
一、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所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
1.学校现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院,66个本科专业。
2.有9个学科门类,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硕士学位类别。
3.有1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工程学”、“材料科学”两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4学科进入B档;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高校第11、26位。
4.学校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及其控制工程4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通过了住建部专业评估。
5.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有教职工2309人,专任教师1412人,其中高级职称813人,博士生导师151人,博士学位教师478人;面向全国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27075人。
二、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在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获得专家好评。
1.毕业生质量高,毕业生多年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2.2018年,兰州理工大学与往年相比,录取分数全面提升,全部专业一本专业招生省份居甘肃省高校第二,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江苏、湖北等6省份全部专业一本招生,在其它省份,发多少大多数理工优势专业都在一本专业招生。
三、学校大力推进学研产融合,在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先进加工、高端装备及数控加工设备、新能源技术及装备、石油化工及装备、工业控制及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及防震减灾等研究方向形成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