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曾任哈工大,现任西交大校长的王树国,四评院士皆落败。于是,有人不禁发问 “连任两所高校校长,为何还未成功入选院士呢?”
“我的工作重心并不是成为院士,而是致力于哈工大的繁荣,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院士。”王树国的这段话并非失败者的挽尊,而是他作为教育者的目标与写照。据统计,2002-2014年,王树国任哈工大的短短12年间,竟培养出了21位院士。我想王树国的这段话便是面对质疑者最好的答案。
1977年,王树国乘着恢复高考的第一趟列车,驶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门。年仅19岁的他就预测出了机器人行业的璀璨前景,便报考了机械工程系,从此一门心思地研究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操作。
在他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学习,一路成为博士后,并未停下科研的脚步;他紧接着出国深造,成为巴黎国立高等工艺学院的高级访问学者。回国后的他,仅用了3年时间,就从讲师破格提升为教授,并加入国家“863”智能机器人制造计划,担任副组长一职。
1999年,王树国由于科研方面的突出成果,被组织发现并调入政府部门任职。在担任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期间,上级据其优异表现,想提拔他为副省长。
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根诱人的橄榄枝,也是他本人职业生涯中一次重大的转机。然而,把教育事业立志为人生最大追求的王树国却拒绝了。他向上级解释说:“自己长期在高校从事育人工作,如果担任政府机关的领导,从事过多行政事务,也许无法适应,所以希望能回高校任职。”
王树国教授在学术方面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在他领头的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奋斗后,中国腹腔微创口介入手术机器人和第一个人脑解剖电子图谱、世界上第一个创伤康复仿生手开始应用于医学治疗,造福人类。
根据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科研成果,王树国教授被评为院士应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再度成为校长后的王建国逐步意识到身上更为沉重的责任,一个管理失误不单单影响他的职业生涯而是会影响全校上万师生的人生走向。
他深知能考入哈工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具备成为尖端科学家的潜质,王树国不想因为他的倦怠、学校的失误,导致这些未来科学家泯然于众。
就是这份责任感让王树国不得不做出了一个重要而艰难的决定——解散自己的科研团队,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远离了科研环境,王树国教授便很难再取得科研上的突破,因此他也无法再次参与院士的评选工作了。王树国对教育工作的执着热爱让无数学子感慨颇深,也让我们为之钦佩。
今年7月,王树国校长大雨中为研究生的深情寄语使他意外走红网络。他以此风雨为人生之风浪,勉励毕业生担国之大任,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动员中国青年力量。
他说,“忘却什么都可以,但不能忘却祖国;抛弃什么都可以,但不能抛弃事业。”他字字恳切,话语宛如春风注入学生心底,我想这番话日后必能激起一片惊天巨浪,推动中国到达另一个巅峰。
王树国在讲话中曾多次提到张桂梅校长,赞扬她以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大山姑娘的未来。我想这便是作为教育者的心心相惜吧。他任职哈工大校长期间,曾提出了“一校三区”的布局,这是一个关键的发展计划。
不仅指明学校发展道路,而且使研究生院在深圳落地,加速深圳校区的建成。上任西交大校长之初,他为学校写下一条奋斗纲领,即扎根西部,为中西部结合服务。他的超前视野和全国格局显然是非乎寻常的,这也是他在事业上一刻也不敢停歇的原因吧。
王树国一直深耕国家自动化事业,并为高等教育默默奉献。不求名利,淡泊人生,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吧。
王树国,就如他的名字一般,一生树人报国。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对科研的执着热爱,莘莘学子和我们普通大众都看在眼里,所以已经无需一个名衔来肯定他的功绩。这份高尚的情怀以及崇高的精神将激励我们踏时代之巨浪而行,担国家之重任而上,现青春之荣光而奋斗!

[左上]曾任哈工大 现任西交大校长的王树国 四评院士皆落败 于是 有人不禁发问 连任两所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