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大家好,相信很多人对"疍民"是广东福建一带水上人家的别称它从和疍族的历史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疍民"是广东福建一带水上人家的别称它从和疍族的历史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困惑。

本文目录一览

"疍民"是广东福建一带水上人家的别称。它从哪里迁来,又是怎样形成的?

《辞海》有“疍民”条目,谓水上居民的旧称。而无“疍家”之条目,称之“疍民”,也许更确切一些。其实,疍民源于古代南方越族,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疍民以广东珠江一带为最多,他们分布在南海沿岸以至南洋诸岛。疍民历来受歧视。清代雍正年间,始准疍民与齐民同列甲户,但仍被视为贱民。迨至民国初年,疍民才与国民平等。只有解放后,疍民才翻了身,做了主人,走上幸福的道路。海口海滨的疍民,历史上人口较多,但由于不断地“海口化”和“村人化”,今天,只有捕捞新村、捕捞旧村和白沙门下村等三个村庄,计205户,986人。他们依然讲粤方言的寮家话,但对海口话也较为谙练。在习俗方面,海口疍民与海口人大致相同,但也保存某些独特之处。居住:海口疍民向来舟居海上,漂泊不定。有时在海滩沙洲盖“白鸽寮”定居,寮上层居人,寮下面临水,便于出海谋生。解放后,有些疍民到陆地定居,盖起瓦房、小楼。如因城建征地建滨海街,盐灶海滨的捕捞队,已有部分疍民迁居海口港门东侧,称捕捞新村。服装:海口疍民妇女衣服紧身,显得健美苗条。上衣大襟右扣,常用一块颜色鲜艳的布料衬于肩头袖筒之上,发髻插银钗,手戴玉器、玳瑁大镯。婚姻:以前多是请媒说亲,父母包办。婚前,将船刷净洗洁,漆以新油,贴红婚联。婚日,兄弟朋友的船只都聚拢在一起,摆酒畅饮。进洞房前,要对民歌。给小孩的命名也很奇特,生男喜用“仔”,生女爱用“姑”。子女成年后,常以“龙凤彩珠波”等字命名,表明自己所属的家庭派系。信仰与禁忌:海口疍民祭天后圣母、兄弟公、昌化公和江大将军,这些都是海上的保护神。船出航或停航都烧香祈祷神灵保佑水上航行平安。海口疍民的禁忌颇多。平时上船,不从船头金顶跨过。放钓时,叫吃饭就要及时入座,不能回答“不吃”或“你们先吃”,如果这样说就不吉利,就意味着鱼不吃饵,不上钓,钓鱼就会落空。煮鱼不斩尾巴,意为留有后路,以免日后断绝,捕不到鱼。另外孕妇生孩子,未满月,其丈夫不得过别家船,不得进别屋。

返回目录

疍族的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疍族”一词者,始于魏晋,谓之“蛮疍”。隋唐时称“蛋人”,宋、元时称“疍族”。后来由于同化于汉族的程度越来越深而逐渐失去了少数民族特色,因此自明代初年起,“疍族”已不再依附于少数民族,而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解放后则一律改称为“水上居民”,并不列在少数民族群体之中。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性民族群体,“疍族”生活习俗的最大特点就是“浮家江海”,“以舟为居”,数百年来一直过着水上的“游牧”生活。其之所以被称为“蛋”族,是因最初见蛋民使用一种特殊形式船只,船首尾皆尖高,船身平阔,其形似蛋,故称“疍船”(见《太平寰宇记》),又因其生活在船上,以船为家,故又称“疍家”、“疍户”或“疍民”。

返回目录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