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的稀有金属"咽喉战略",很可能决定未来的技术力量平衡。
隐藏在元素周期表深处的两种金属元素,现在已成为世界政治的关键驱动力。7月3日,中国商务部和中国海关宣布自8月1日起对镓和锗产品(包括化合物)实施出口管制。据中国官员称,这一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行动在全球各行业、政府和媒体中引起了恐慌。
这两种稀有金属在全球贸易中仅占几亿美元的份额,与芯片制造行业超过6000亿美元的产值相比,这一数字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却是国防和高科技领域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没有它们,红外光学、光纤通信、太阳能电池和化合物半导体,就会毫无用处。因此,这些金属供应的任何中断,都将动摇价值数万亿美元的下游市场。
中国在这些金属全球供应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担忧。仅在2022年,中国就生产了90%的镓相关产品和68%的锗相关产品。中国当局辩称,对涉及这些金属的产品实施出口限制是标准的国际惯例,并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
关键矿物的武器化
中国在与美国的技术竞争中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学徒利用其在关键技术或资源方面的优势向师傅学习。中国似乎正在采用一种"咽喉战略",将其在这些关键稀有金属领域的据点武器化。
中国对这些矿产的战略利用,传达了一种令人信服的说法。中国在芯片制造供应链中的确面临着一些"咽喉"地带。这些咽喉地带来自于对关键技术的有限获取,中国可能在未来五到八年内独立弥补这一差距。然而,这些基本金属供应的潜在中断,可能会阻碍美国及其盟国在国防相关和高科技制造领域的发展。
美国在上游的芯片设计、知识产权、制造技术以及下游的品牌和营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美国对盟国的依赖对于实施针对中国的"咽喉战略"至关重要。单边制裁将迫使中国转向其他供应商,而这些供应商几乎都是美国的盟友,这将给美国带来潜在的中国市场损失,并使其遏制中国的努力失效。因此,美国的地区伙伴对于阻止中国获得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和减轻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至关重要。当然,为此,美国及其盟国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卡脖子战略的核心是利用垄断。它允许那些控制了关键技术、资源或运输路线的国家不通过战争影响对手。由于垄断了镓和锗的供应链,中国可以在不引起实质性经济反弹的情况下实施出口管制。
中国政府对这些稀有金属的出口限制,不太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重大损害。首先,中国经济消耗了这些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其次,这些金属的出口总收入有限,2022年镓的出口总收入为2.4亿元人民币,锗的出口总收入为3.6亿元人民币,两者合计都不到1亿美元。显然,与中国的半导体支出相比微不足道。最后,鉴于这些稀有金属产品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过剩的产量可以得到补贴并无限期储存,从而避免给中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管制的影响,可能会在以美国为首的芯片联盟的不同国家之间产生差异,由此可能会挑战联盟的活力。价值链上的中间企业可能首当其冲。日本尤其面临风险,因为其生产这些元素的化合物的企业高度集中,表现在这些元素的初级形式主要从中国进口。作为先进半导体材料的全球领导者和重要消费国,日本可能会因中国对这些稀有金属的出口限制而面临更为重大的长期影响。
短期解决方案和长期考虑因素
加工镓和锗的精炼技术和设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成,特别是考虑到其提取和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美国及其盟国来说,构建一个独立的镓和锗加工供应链可能需要超过20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结果会比这两种元素产品的贸易总收入还要高,而且,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发展。即便如此,要实现与中国相当的成本优势可能,仍具有挑战性。
一种情况可能如下:在对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镓和锗的提取和加工设施进行大量投资后,中国可能决定放松出口管制。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中国正在努力完善其技术并提高这些金属的加工效率,企业可能会发现重新向中国供应商采购在经济上是明智之举。
有些人可能会说,美国及其盟国的企业即使面对更有吸引力的价值主张,也会选择反对重新从中国采购镓和锗,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经济现实的影响。这些因素通常会影响国际贸易决策。共同的价值观地区有助于结成联盟,但是,共同的利益通常与经济和安全相关,它才是国际合作的主要驱动力。国际贸易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济因素、政治结盟和战略考量都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经济与环境现实
20世纪末,西方跨国公司受中国低成本、丰富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的吸引,开始在中国开展制造业务。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出现,美国率先发起了一场工业革命,将其经济转变为"创新经济"。也就是,一种可以被描述为"华尔街+硅谷"的模式。这一转变涉及将更多资源用于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同时将低附加值的制造工作外包给欠发达国家,其中主要是中国。这一转变也标志着中国进入全球生产网络。
中国从全球化浪潮中获益匪浅,却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尤其是在环境影响方面。此外,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对国有企业的重组导致数百万人失业,引发了社会动荡并挑战了执政党的合法性。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化进程。西方将生产外包给中国的趋势解决了这些紧迫问题。在这些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承担了许多低附加值的任务,以及许多资源密集型和破坏环境的制造环节。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个领域是许多重要矿物的提取和提炼,包括稀土和稀有金属。这种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做法为被淘汰的国有企业和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巩固了中国的低层供应链,增强了中国的制造能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已经完善了这些稀有金属的开采和加工能力,并经常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和加工。产业政策和补贴促进了这一进步,国内企业之间激烈的内部竞争推动了试错式创新过程。中国的镓和锗加工业务可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但是,其优势在于生产规模庞大,为这些金属相关产品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关键优势,是中国对这些金属天然储量的掌控。中国的镓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为全球最高,锗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0%。
镓和锗都属于分散金属,在地壳中含量不足,因此开采非常不经济。例如,镓主要作为铝土矿的次生元素存在,其生产主要是铝提炼的副产品。同样,锗很少形成独立的矿石,通常存在于由其他元素组成的矿物中。在中国,锗主要来自富锗煤的副产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铝和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有经济实力生产镓和锗化合物。事实上,中国主要的镓和锗生产商都是工业矿产公司,如中国铝业公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铝生产商,同时也从销售其他金属产品中获取利润。
美国拥有丰富的天然锗储量,只是这种元素主要存在于锌矿中。开采铅和锌等重金属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此外,如果衍生的铅锌产品没有市场,大规模的采矿作业在经济上就不可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84年,美国就因上述原因停止了本国的锗生产。
处于十字路口的全球化
西方国家认识到在关键矿产方面过度依赖中国的风险,因此采取了"去风险"战略,通过美国主导的除中国之外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来减少对中国供应的依赖。然而,挑战中国的主导地位,已证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在这些要素的供应上占据了有利地位,而且,还因为涉及到威胁全球化结构的咽喉战略的竞争日益加剧。
中国已在包括稀土元素和金属在内的36种关键矿产领域确立了巨大优势。这些元素是国防的必需品,也是下一代半导体和清洁能源转型等新兴技术的关键。而这些领域也是华盛顿和北京争夺霸主地位的两个领域。当批评中国的人指出其产业政策和财政补贴不公平时,其他国家正在模仿中国的战略,参与政策竞争和补贴,以加强其在关键矿产方面的优势,将国家安全置于经济效率之上。
美中关系目前的主要特点是竞争和对抗,结果掩盖了合作与协作的潜力。崛起中的大国与老牌霸主之间的直接冲突--格雷厄姆-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可能不太可能发生,但是,大国竞争的时期,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将持续下去,甚至可能升级。对对手占据上风的恐惧,促使人们使用"咽喉"战略。这场大国科技战争的结果取决于谁拥有更多的"筹码"、涉及的成本以及受影响的各方。
如何处理围绕镓和锗的问题,很可能决定未来技术力量的平衡。
《国家利益》2023年7月16日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所的副教授Marina Yue Zhang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