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德是物质的,并非是精神的,意识的,心想的。
道与德的关系是母子关系,“道生一”,“道”就是母,“一”就是子,“一”就是德。什么是“一”?就是前所未有的,自然界中从前没有的,经过人类的探索发现创新创造出新制造,新工具,新技术就是“一”,就是能给人类创造源源不断物质财富,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德。
“道”是决定自然存在的物质独立区别于它物特性,这种特性在每一种物独立生成前就已经深藏在内部,这就是道德经中形容道是先天地生的原因。“天”虽然大,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在‘天之前,就己经存在形成天的道在运作运化,最终孕育产生了天。因此,自然之道深藏在每种区别它物而独立存在中,每种自然物的特殊性,就是该物的自然之道。人们为道,探道研究道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就是因为道(或自然存在的特殊性)具有生物成物和生新物及产生新制造的功能作用,人类为道探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开拓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正由于道(事物的特殊性)在自然存在中被深藏深埋在自然事物的表象或共性通性内,所以为道者必须“日损”,抛弃假象和粗伪,才能逐步剥离出真,这就是“为道日损”,与“为学日益”不同且相反的原因。“道法自然”,就是言道造就成就宇宙间的自然万物各有区别独特,就是遵从(师从)自然万物的特殊性的,因此,人类造物,人类制造也必须像道成物那样依据自然事物存在的特殊性进行创新制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无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而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什么是“上德”?“上德”就是现今最先进的人类技术,是对人类,对国家民族最有用的物质或物质制造的东西,把最先进,最精密的东西用于探索未知自然和用于国防建设准备战争上,就是“上德不德”。不用以民生的物质需求上就是“不德”,不直接惠及生民。正因为“上德”用于这两个方向,才奠定了技术进一步创新,进一步发展德的基础,这就是“是以有德”的原因。什么是“下德”?就是落后的生产制造技术,落后的制造技术不舍得丢掉,找不到先进的替代,就是一直维持用于民生,就是“下德不德”。“无德”就是生产制造技术缺乏,尤其缺少先进的东西。
“上礼”就是以礼为上,“上礼为之”就是以礼为上的作为,所得的结果就是以虚无虚声相应,所废的则是人手或有助于人手的“攘臂”,“扔之”就是抛弃。“上礼为之”就会走向脱离人手的虚路上。不务实,就不会得到物质之实,这就是失道失德的原因。这也是“礼”是“忠信之簿乱之首”的原因。“礼”者,以前识为标榜,什么是“前识”?就是前人探索未知自然而获得认知,“前识者,道之华”就是言前人获得认知对现今的人们来说只是道的外表或外表的粉饰,离真正有大用的道,离能生“一”生德道很远,因此,前识不可标榜。标榜前识,就会把世人引向脱离人手的虚,就会走向技术发展落后,就是“愚之始”的原因。相对前识之薄,应该认真对待“今识或后识”,“今识”就是当今对自然事物特殊性的认识,“后识”就是今后未来将出现的新认知,从新认知中才可获得有价值的能生一生德的东西。新的东西就是“非常”的,非旧有的东西。为什么“去彼取此”?就是因为“彼”所表达的是外表外皮,是掩盖“立人”的双立人。“取此”不仅因为“此”是内在内质,“此”字还表达出反复开凿取内取精,反复探索研究取精的动手实践采真知含义。
“大道废,有仁义”。可知“大道”与“仁义”是尖锐对立而不相容。“大道”如何理解?可以理解为对“道”的尊重重视敬仰的文化思想,“大道”也即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观存在,尊重探索创新的人类实践活动,尊重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道德经中的这两句话,深刻揭示提醒世人儒学仁义文化对科技文化的摧残,相反,国家民族要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振兴或“大道兴”,也必须像秦始皇那样对儒学文化彻底铲除,才能从根本上筋牢大道兴文化的基础。只有彻底清算破除虚文化,才能倡兴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实文化。道德经中的“道德”是实文化,传承的是仓颉尊一重道重孕育未来(即重母女未来新制造新技术)的文化思想,这种文化思想是敬人手,敬人的特殊性(何)或人的特长本性(我自然)的文化思想。人的特殊性在人手,在于人手善于探索善于创新制造。儒学文化所标榜的“道德”是虚,是脱离人手劳动人手制造,脱离开自然物质存在的纯唯心,纯意识的东西。正是儒家虚的,意识的道德废掉了道家实的物质的,技术的道德。
关于《道德经》,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500年以来,见解精到者,寥若晨星。以下不揣鄙陋,简述如下:
首先,道是自然的本原及其规律,作为客观实在的本原,称为“道体”;作为道体的规律,称为“道法”。 从横向看,自然之中,由宏观,向微观,分为“天象”、“地形”、“物精”、“物信”这四个层次,所谓“物信”,便是道体的客观实在性,或着便是道体本身。从纵向看,“道体”通过“德”之聚合作用,逐步聚合为太一“先天之炁”,阴(蓄能少或吸收能,如太阴)、阳(蓄能多或释放能,如太阳)和和气(阴阳冲气以为和,能量之动态平衡),以至于天地万物。道体其大无外,包容自然,其小无内,不可细分,应该是一种基本的能量波,波形是正弦,参数为其内含之信息。道法贯穿自然发展演化始终,隐藏在天地万物之内,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遵循。
其次,“德”是道体聚合的动力机制及表现。作为动力机制,“德”促使道体聚合,形成一种聚合和离散的动态变化,这就是《易》所表达的变动不居。 用个例子来说,道体好比泥土颗粒,德化便是粘性,没有粘性则泥土便是一盘散沙,此谓之“德蓄之”。因为“德蓄”,所以道体聚合为万物,万物各具形状,“物形之”。有的形状的物体,可以为人所用,发挥效用,是为“器成之”。
自然之道,是形而上的终极之道,是普遍真理,自然可以应用于社会。 因此,世俗之所谓道德,在 “道-法-术-权-势”的体系架构 中,已经沦落为“术”及其以下层次了,有些是小道——道之具体应用,更有不少,成为旁门左道。若问《道德经》之中的老子本义,正如上所述。仅供参考,欢迎讨论。鄙人所探究之道德原旨,可参见鄙人之头条号,均为原创,欢迎赐教。
【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
一提信仰就是走没用的教条形势,道德:信仰不信仰照常运转不误。道什么都不是。能知,能曰,能道,能识,就不是道了。本源不道,不道早已。德才是可言可说,可觉,可知,可用,可食,可饮,可道的体现。以不是道了,是死亡,过去,先前,已往,是老子清静所遗弃的垃圾。人还钻在牛角尖里不回头。
无知才是道,无德怎知道呢?得了少時既逝就是过去之非道也者。
道德道在前德在后面!道无善恶物本源本相! 德是善良正能量一切!道德合体就是德概念!(题:道德或许就是信仰吧!)
《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应是道,德,仁,义,礼之经的简称。《道德经》中有经文佐证: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素书》中开篇第一句话: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