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您是否对新常态的概念是在哪一年提出来的_为什么提出新常态感到陌生?别担心,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新常态的概念是在哪一年提出来的_为什么提出新常态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怎样认识新常态

认识、理解、顺应、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必须清醒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厘清经济新常态趋势特征的内在逻辑。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表现,是后发优势、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符合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将经济发展划分为经济起飞阶段、高速增长阶段、中高速增长和中低速增长四个阶段。在经济发展的上述四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要素数量扩张,后两个阶段则更多依赖经济质量提升。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标志着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换。目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追赶型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技术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成本提高,难度加大;生产要素约束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要素供应日益紧张、价格出现显著上涨、外延式扩张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国际经济背景
经济发展的阶段受制于诸多内、外部条件的约束。开放条件下一个经济体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本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或推动作用,在极端情况下,外部条件也会改变一国经济发展的常态,比如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对部分经济体形成了沉重打击,并促使全球开始了新一轮的结构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可见的事实是,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国际分工的红利,我们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和欧美等国经济阶段性繁荣的机遇,获得了强有力的外部增长动力。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使中国经济面临新的外部条件约束。2014年,当中国经济连续经历了数个季度的增速下行,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 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历史阶段时,全球经济格局正面临新的分化。《2014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称,全球经济虽持续复苏却仍显脆弱,因为旧的风险尚未根除,新的不确定因素又在增加,而且具有不平衡性。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保持应有的敏感和认知。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分化与转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顺应经济变化的趋势,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美国经济步入强劲复苏轨道,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动力。2014年,美国制造业、科技业、私人消费住房市场等回暖,页岩气革命、美联储收紧量化宽松等因素的共同作下,美国经济实现了2.4%的增速,高于2013年2.2%的增速,经济主动复苏动力明显增强,预计2015年-2016年,有望实现2.8%和3.1%的经济增长率,美国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改善的主要动力。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有利于中国外部市场需求回升的一面,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美国再制造业化等也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因素。
欧日经济微弱增长,仍举步维艰。2014年,欧盟经济增长率约为0.8%,德国成为欧盟经济的主要贡献者,其gdp增长率约为1.5%。联合国的预测表明,欧洲经济仍然处于微弱增长期,2015年-2016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有望提升至1.7%和2%,仍明显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率。日本经济表现不佳,学界认为,人口老龄化、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等深层次结构问题、能源资源进口成本上升、财政债务压力增加等,安倍经济学的边际效应递减等使日本经济很难摆脱窘境,或可能继续陷入技术性衰退和昏迷经济。近期,日本央行已将2014年-2015财年gdp增长率由0.5%下调至-0.5%。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呈现分化。2014年,中国实现了7.4%的增长率,略低于预期的7.5%,联合国预测,2015年-2016年,预计gdp增速会进一步下滑至7%和6.8%;印度经济在2014年表现良好,经济增长率或可达6.9%,2015年-2016年或可实现5.9%和6.3%的增长率;受原油价格、地缘政治因素等影响,俄罗斯经济持续恶化,2014年,俄罗斯gdp实际增长率仅0.6%,较2013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2016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将可能下降至0.3%和0.5%。
中国经济新常态趋势特征的内在逻辑
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精准研判是认识中国经济阶段性转换的新常态,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均衡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决策实现的基础。
2014年末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对经济新常态的趋势特征从消费、投资、出口、产业、要素、市场、生态环境、经济风险和宏观调控等9个方面作了系统全面阐述,从经济分析的内在逻辑看,上述趋势特征是透过市场与政府两个层面,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宏观经济3个视角来完成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中央关于经济新常态的九大趋势特征论述中,消费、投资、出口构成了总需求结构,产业组织、生产要素、市场竞争反映总供给变化,这六大特征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上考察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生态环境、经济风险和宏观调控这三大特征则反映了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趋势变化的研判。
—总需求结构的新常态趋势特征。需求结构通常可分为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主要依靠的是投资拉动、出口带动和消费推动,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贡献、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贡献均十分明显。一是,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成为主流,这就要求在产业布局、生产供给上要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趋势;二是,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主的传统投资仍需托底,同时,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特征的新兴投资至关重要,机会正大量涌现;三是,从出口与国际收支看,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劳动力、融资成本等),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6.43万亿,同比增长2.3%,与年初预定的国际贸易增长7.5%的目标相去甚远。
—总供给结构的新常态趋势特征。一是,产业组织形式上,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二是,生产要素构成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已经接近15%,劳动力用工成本上升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掣肘。三是,市场竞争逐步由商品的数量扩张、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市场竞争,必须加快形成统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宏观经济的新常态趋势特征。其一,经过三十多年快速、高速、粗放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存在环境质量风险、生态安全风险、区域平衡风险、国际影响风险等多重环境风险,应尽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其二,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总体可控,但应高度重视并有效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一方面,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根据国际经验和房地产周期变化规律,处于和中国相同发展阶段的主要 其商品房销售额占GDP的比重一般在8%左右,2013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额占GDP的比重达到14.3%,未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减小。另一方面,我国的制造业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工业生产价格指数已连续32个月负增长,产能过剩使得大量资源固化,不仅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也使地方性债务负担增加,财政金融风险加大。2014年,我国GDP增速以7.4%创下24年来新低。截至目前,地方债务规模累计约20万亿,地方政府进入了偿债高峰,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放缓的情况下,财政金融风险上升。其三,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从以速度规模扩张、高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生态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等为主要特征的旧常态,转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需要从容的平常心态、睿智的政策眼光、落地生根的务实举措。近两年,前期全面 政策的边际效果已明显递减,宏观调控的政策作为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兼顾短期稳增长与长期实现均衡增长,合理搭配使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工具,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总之,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制度变迁的进程、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宏观调控的政策指向等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大趋势,认识、理解、顺应、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必须坚持世界眼光与内生发展,确保全面依法深化改革政策落地生根,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均衡增长。

返回目录

什么是新常态?

“新常态”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提出。尽管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在埃里安提出“新常态”概念后,不同领域的人士在金融、商业和宏观经济等领域给出过不同的含义。在2010年举行的第40届达沃斯论坛上,有嘉宾提出,世界也许再也无法回到金融和经济危机前稳定的“正常”状态,它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

经济新常态是指当今社会发展条件下的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