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谁有越剧梁祝十八相送的歌词和求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 记得草桥两结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谁有越剧梁祝十八相送的歌词和求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 记得草桥两结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谁有越剧梁祝十八相送的歌词

《十八相送》歌词如下:

祝英台: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

梁山伯: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从来喜鹊报喜讯,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归。

祝英台:出了城,过了关,但只见山上的樵夫把柴担。

梁山伯: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艰难。

祝英台:梁兄啊!他为何人把柴担?你为哪个送下山?

梁山伯:他为妻儿把柴担,我为你贤弟送下山。

祝英台:过了一山又一山,

梁山伯:前面到了凤凰山。

祝英台:凤凰山上百花开,

梁山伯:缺少芍药共牡丹。

祝英台:梁兄你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归。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你要摘也不难。

梁山伯:你家牡丹虽然好,可惜是路远迢迢怎来攀?

祝英台: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

梁山伯: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银心:前面到了一条河,

四九:漂来一对大白鹅。

祝英台: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

梁山伯:不见二鹅来开口,哪有雌鹅叫雄鹅?

祝英台:你不见雌鹅她对你微微笑,她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

梁山伯:既然我是呆头鹅,从今你莫叫我梁哥哥。

四九:眼前一条独木桥,

祝英台:我心又慌胆又小。

梁山伯:愚兄扶你过桥去,

祝英台:你与我好一比牛郎织女渡鹊桥。

伴唱:过了河滩又一庄,庄内黄犬叫汪汪。

祝英台:不咬前面男子汉,偏咬后面女红妆。

梁山伯:贤弟说话太荒唐,此地哪有女红妆?放大胆子莫惊慌,愚兄打犬你过庄。

祝英台:眼前还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有多深?

扩展资料

《十八相送》创作背景

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家,正好十八里路,到梁山伯家,也大约是十八里。因此才有“十八送”的情节。这十八里路上,满是浪漫和美好。对于梁祝来说,这十八里路显得太短太短。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故事中的隐喻可用三个过程来呈现心理空间的融合现象,即组合(composition)、完成(completion)、及执行(elaboration)三个过程(FauconnierandTurner2002:48-49)。

在组合的过程中,由于祝英台是女扮男装,梁山伯相信心理空间中(beliefspace),当祝英台提到家中有九妹想介绍给梁山伯时,梁山伯的预设空间中的梁祝,变成了梁山伯和九妹,形成男—女的关系,梁山伯的心理空间融合,在此时进行第三个过程执行。

他的新预设向上漂流,对于言谈中所提过的字面意义,于此时重新诠释为比喻意义,因此以无怪出言多比喻,原来一味想联婚来回答,刚刚的不可能,太荒唐,梁山伯预设中的九妹换成了祝英台,心理空间的融合重新执行,新预设再度向上漂流,对于言谈中所形成的比喻意义。

返回目录

求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 记得草桥两结拜歌词...

歌名: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
类型:越剧
歌词:
记得草桥两结拜,同窗共读有三长载,
情投意合相敬爱,我此心早许你梁山伯。
可记得,你看出我有耳环痕,
使英台面红耳赤口难开;
可记得,十八里相送长亭路,
我是一片真心吐出来;
可记得,比作鸳鸯成双对;
可记得,牛郎织女把鹊桥会;
可记得,井中双双来照影;可记得,观音堂前把堂拜。
我也曾,留下聘物玉扇坠,
我是拜托师母做大媒;
约好了相逢之期七巧日,
我也曾,临别亲口许九妹;
我指望有情人终能成眷属,
想不到美满姻缘两拆开。
梁兄啊!我与你梁兄难成对,爹爹是允了马家媒;
我与你梁兄难成婚,爹爹收了马家聘;
我与你梁兄难成偶,爹爹饮过马家酒;
梁兄啊!爹爹之命不能违,
马家势大亲难退。
扩展资料: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级非物质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1952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
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在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一经面世受到广大戏曲友人的喜爱,也成为一部经典的制作。
京剧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返回目录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