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从领跑到"打不过就加入",大众在中国经历了什么 ?
瑞士《新苏黎世报》关注大众在中国的变化:从市场领军者到奉行“打不过就加入”的理念。“德国编辑部网络”则认为,欧盟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征收的关税并非大众等车企陷入困境的原因。
瑞士《新苏黎世报》11 月 1 日周五聚焦大众目前在中国面临的诸多挑战,在其经济版刊文"大众在中国:从领跑到失势"。文章引言指出,几十年来,大众在中国市场赚取了公司大部分利润。然而,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崛起,德国车企逐渐被边缘化 – 这也是整个大众集团陷入危机的原因之一。
作者 Matthias Kamp 从北京发来的这篇长文写道,四十年前,大众在中国建立了首个合资企业,开启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成功之路,然而,如今大众却在这一最重要的市场上为生存而战。
《新苏黎世报》的记者认为,大众当前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原因。例如,直到最近为止,大众的中国业务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集团总部直接管理。"大众在沃尔夫斯堡研发了适用于全球的汽车",波鸿汽车研究所所长杜登赫费尔向该报坦言:"但这种方式如今完全行不通了"。此外,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杜登赫费尔补充道,中国政府开始应对环境问题,如今电动车比燃油车更受欢迎。而大众对此的反应却非常迟缓。
进一步加剧问题的是,文章接着指出,大众德国的开发人员全部来自传统燃油车背景。当他们几年前开始研发电动车时,虽然制造了电池驱动车辆,却不希望人们能明显感受到这是电动汽车。与此不同的是,像小鹏、蔚来以及比亚迪这样的中国厂商更像是科技公司,而非西方定义下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因此,他们能更迅速地开发出适合偏爱科技的中国消费者的车型。
中国车企的更多优势
文章补充道,两年前曾担任大众 CEO 的迪斯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并因此创办了软件子公司 CARIAD。然而,该公司始终未能顺利发展,部分原因是德国严重缺乏软件开发人才。
相比之下,《新苏黎世报》继续写道,中国有无数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许多企业与本土汽车制造商合作。百度曾是一个单纯的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而今已成为成功的科技巨头,为中国汽车制造商提供自动驾驶应用。中国老牌企业奇瑞则与华为合作。杜登赫费尔向该报指出:"奇瑞负责造车,华为提供智能技术",他还补充道:"汽车已不再完全由汽车制造商主导,部分原因是纯粹的机械部分愈加乏味"。
新战略或将奏效
记者 Matthias Kamp 接着介绍,迪斯的继任者布鲁姆正在努力纠正过去的错误。不仅调整在华管理架构,还在业务活动中借鉴了中国的成功模式。这包括加强合作、更注重技术发展,以及在中国设立一个完整的研发部门。在布鲁姆的领导下,大众的理念是:"打不过就加入"。因此,大众收购了中国电动车初创公司小鹏约 5% 的股份。未来,大众可能会进一步增持股份。
此外,大众也在加速推进业务本地化,最直观的例子是大众在安徽省合肥市建立了一个研发中心和一座新的工厂。像杜登赫费尔这样的专家认为,大众的本地化战略最终可能会带来回报:"大众有机会迎头赶上,但他们还需要穿越一个低谷"。
文章最后指出,大众也清楚,未来几年不会轻松,"原因之一无疑是这次战略转变来得太晚。凭借从原材料到电池的垂直整合供应链,中国的竞争对手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低价车型,这给德国公司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以合肥为中心的攻势可能是大众在中国市场长期立足的最后机会。杜登赫费尔表示:"大众还有最后一击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大众必须比以往更加依赖并融入中国市场。
"问题不在关税"
"德国编辑部网络"(RND)周四也关注了大众等车企面临的危机,发表评论文章"不再顾及满腹牢骚的德国汽车巨头"。
本周三,欧盟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征收的关税正式生效。作 者Sven Christian Schulz 认为,在中国进行低成本生产,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为了保护欧洲的生产基地,对电动车征收关税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对大众等公司来说,这些关税来得极为不合时宜。
这名记者介绍,在欧盟,对德国汽车公司的持续照顾已成过去。大众和宝马等公司的相关抗议无效。直到最后时刻,德国汽车行业仍在强烈反对关税,因为他们自己也在中国进行低成本生产,现在一些车型必须支付高额关税才能进口到欧洲。
然而,"德国编辑部网络"的这篇文章写道,关税并不是大众等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曾经承诺的售价不超过两万欧元的电动车从未上市,反而推出越来越多带有高利润的高端车型。短期来看这或许具有吸引力,但从长远来看,这绝非是一项可持续的成功战略。文章最后直言,如果大众当初开发了普通大众能负担得起的电动车,现在就不会有成千上万的人面临失业风险。
来源:DW

德语媒体:从领跑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