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亚洲周刊》10月9日文章,原题:美国对华外交的秋天信号 美国对华外交在秋天出现转向的迹象。美国从宏观的战略层面到微观的执行,在第三季度酝酿新动作,展现华盛顿对中国的判断不再只是铁板一块的强硬,而是要弹性调整,摸索新路径,确保美国国家利益。

拜登考虑任命新的“中国通”兰伯特出任国务院“中国屋”负责人,他曾在美驻华使馆工作多年,熟悉中国事务,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有现实体验。美政坛认为兰伯特其实不能被视为亲华派或反华派,而是知华派,了解中国国力飙升的动能背后有很多美国难以阻扰的力量,华盛顿若只是蛮横压制,反而成为一股刺激中国发展的意外动力。从美国利益来看,就需要熟悉“敌情”的人,准确把握中国最新形势,避免误判。

另一方面,美国参议院代表团也访问中国,包括两党重量级议员,背后就是要为美国的高新科技行业当说客,了解如何和中国谈判,在科技战和贸易战中寻找新平衡,避免被自己的制裁反噬。美国的高科技行业都不满它们在华的庞大市场被美国政客损害,因而在国会山游说,发动“金脉影响政脉”的力量,确保商业利益。这都因为美国选举年即至,政治人物背后的金主更加活跃,确保它们的经济利益在政坛上获得有效保障,扩大利益版图。这是美国“利益政治”的常态。

近年美国政治被两极化意识形态绑架,对华政策成为代罪羔羊,两党都要将中国妖魔化,收获民粹利益。但如今共和党的金主势力开始幡然醒悟,若持续当前对华政策的轨道,终将大幅损害美企利益。共和党内部酝酿对华外交变化掀起新风向。这也给拜登政府带来新压力。国务院派出兰伯特登场,就是要探索新的美中关系。

中国在外交战线上的主动出击,也对美国构成压力。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最近的金砖国家峰会都显示中国已成为国际上“另一个系统力量”,凝聚越来越多国家,不要局限在被美国牵着鼻子走的国际秩序中,拒绝被单边主义忽悠,而是要彼此尊重,寻求共赢,建立多边主义世界。美国学界和智囊也在反思美国当权派对华政策的失败,根源就是美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国,错估了全球。

即便美国的忠实盟邦,从德国到英国﹑从新西兰到意大利都在重估对华政策亦步亦趋跟着美国走的弊端,认为这不符合自己国家的利益。如今全球通胀势头很猛,西方国家内部民怨高涨,如何提升经济都是优先考虑的课题。而仇恨中国,参与美国的对华贸易战和科技战,只会伤害自己。因而在民间经济压力下,欧洲在修正仇华外交,也不愿卷入台海冲突。风向改变,就从今年秋天开始。(作者笔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