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答实话实说。
陆游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诗里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自己的人生,也是这样过来,
儿子结婚我上养老院,这是我晚年后人生处于最低谷的阶段, 天天上森林公园去,从大自然那吸取力量,
我去 过森林公园里的尽头花红沟,我面对着大山我曾大声喊过,
如果有来生我独身……。
山穷水尽 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于多数老人看来上养老院就是混吃等死啊,
而我走上了写之路, 十年过去了,由写一篇文章的水平, 能写小说了,亲属朋友,说这个人变了,
退休后与单位的同事接触少了,他们 不相信我会写小说, 说是儿子写的。
谢谢邀请:我很喜欢《杜牧》
《清明》[ 唐 ]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我喜欢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表现了一种英雄儿女的气概。
唐诗宋词,
古贤圣人,
文明文化,
字字珠玑,
润人心菲。
读古诗词,
通晓古今。
开阔眼界,
明白事理。
我喜欢唐 诗圣 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意: 国家残破,山河依旧如昔。春来临,荒城草木丛生凄凉。忧心伤感,见花反到泪淋。怨别离,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停息,家人书信珍贵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感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有国才有家。凡事要以国为重。
教育人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爱国情怀。
我来说说我最近很喜欢的一首王阳明的《泛海》吧。
心随境迁。近来屡遭挫折,心境大变,欣赏口味似乎也跟着翻天覆地了。
前几日看辛柏青主演的一部关于王阳明的纪录片,再次读到他的七言绝句 《泛海》 ,忽然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强烈感动。很久之前其实也读过,只是大没有如今的这般反应。
记录片《王阳明》中的王阳明
下面襟亚就来谈谈自己对于这首《泛海》的理解,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喜欢它。
人往往在大病和大难之后更容易大彻大悟。
身为明代第一流人物,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士祯语)。他也是在大难之后,才写出了《泛海》这样充满哲理,空明至真,自尊无畏的通透之作。
首先咱先来讲讲王阳明写这首《泛海》的背景故事。
《泛海》的创作背景
王阳明(1472-1529)是王华的长子,王华(1446-1522)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的状元。父亲35岁中状元的那一年,王阳明9岁。
王华
年轻的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后,伺候过他的大太监刘瑾(1451-1510),深得他的欢心,一时风头无两,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八虎分别是: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
小人一旦飞黄腾达起来,就要结党营私,祸患天下。
本来王华和刘瑾是有故旧之情的,刘瑾对他持有的是拉拢的态度。无奈王华为人刚直不阿,不肯攀附权贵。
父子天性,王阳明和王华一样,同样不肯依附权臣。
1506年,专权的刘瑾逮捕了敌对的戴铣、薄彦微等二十余名大臣。1507年,王阳明就此事仗义执言,上书理论,触怒了权势通天的刘瑾,把他杖责了40大板,投入大牢。最后,又贬去了当时来说“兔子不拉屎”的贵州龙场(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去做连品级都没有的驿栈驿丞。那地方穷山恶水, “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他的父亲王华也被刘谨抓住了小辫子,降职之后干脆给撤了职。
尽管已经报复了两父子,刘瑾还不甘心。又派了厂卫在王阳明去贵州的路途中追杀他。
深知刘瑾为人的王阳明,为留下自己的有用之身,他在杭州城外的胜果寺墙壁上题写了一首《绝命诗》,然后又在钱塘江边放下一对鞋子,伪造出跳水自尽的假象,以蒙蔽仇人。
伪造跳水自尽捡回一条命后,跋山涉水,前往让他悟道的贵州龙场而去……途中,在海上遇到了风暴,几近丧身海底。风浪过后,写下了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泛海》!
《泛海》其诗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时的王阳明36岁,过了三个本命年,
经历了险恶的政治风浪(挨过板子,进过大牢,经历过被追杀)和自然风浪双重洗礼之后,生死置之度外,平和贞静,淡然荣辱。内心正气凛然,纯明坚定。
在诗中,他表明自己看待一切艰难苦厄,就如同天空飘过的浮云,且行且过,不留阴影。浮云过后,天空仍是一片浩荡的湛蓝。
当夜深人静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命途,虽然明知“海涛三万里”,起落不定,多舛叵测,仍然“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之信念”,去接受和面对所有的一切。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结合自身经历获得的顿悟,从此成就了一代圣贤。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圣人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找寻道理。内心充实了,就无需向外部求索本源了。
也就是说,强调我们个人的“内心自省”。
而《泛海》诗,其实是为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成圣”奏响了前奏。
为什么喜欢这首《泛海》
世事茫茫,光阴流转。奔忙中,转眼人到中年。
事业生活,都是不上不下,难左难右,一片混沌迷茫的样子。
贪、嗔、痴、慢、疑纠缠出的人生舞台上,还在撕拉、碰撞,撕碎了少年义气,消磨了青春梦想。
转身看看,一事无成,两袖沧桑。
《泛海》里的真知灼见,对某些处境的人有安慰、鼓励和疏导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个,在纪录片中重读这首诗,让我心里某块坚硬冰冷的结节消融掉了大半。
险夷谁人没遇到过?纠结、怨恨、甩锅归根到底都是没有用的东西。
险夷之后,“不滞胸中”就是必须必要的。
美好的会失去,不好的也会过去。
静下心来想想,因为生活里那些贪婪的坏人,那些糟糕的局面,那些残酷的不公平,那些无力的反抗,那些绝望的挣扎……我们就应该衰败着一张中年人的哭脸,一脸奴相地沮丧、投降、随波逐流、穷途哭嚎吗?
我们当然都不可能像天台宗的高僧智者大师,在星月天风之下乘着一根禅杖越过“海涛三万里”那般神奇的飞跃荆棘载途。
外求不得,内求就可以。
“月明飞锡下天风”,我们的“心”可以做到。
小结
当年娄谅用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启发了后来的王阳明。而王阳明《泛海》里的洒脱、笃定和正直豪迈,对很多饱经磨难的人也不失为一个明亮的指引。
那么你喜欢这首诗吗?
我是襟亚,谢谢阅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