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重阳节桓景登高是在什么时候和重阳节是什么时候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重阳节桓景登高是在什么时候和重阳节是什么时候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重阳节桓景登高是在什么时候?

据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原文为:
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一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
白话译文:
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难,你赶快回去,告诉家人做一袋囊,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就可以消去灾祸。」
桓景如实地照着师父的话去做,全家登山。等到晚上回来时,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全都暴死了。费长房听闻后,它们都是代替桓景的家人受了灾祸。扩展资料:
桓景重九登高避灾的故事流传开来后,人们九月九日这天过起重阳节来,并有了重九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这个故事在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的《幼学琼林》中也有记载:
【原文】孟夏乃为麦秋,端午是为蒲节。六月六日,节名天贶;五月五日,序届天中。竞渡端阳,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
【译文】四月麦熟所以称为麦秋;端午日饮菖蒲酒所以又称为蒲节;六月初六日是天贶节;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端午节龙舟兢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阳节登高山揷茱萸饮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灭的故事。

返回目录

重阳节是什么时候

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是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被称作为重九节,主要习俗就是喝菊花酒、踏秋、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内涵。

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4、赏菊花

在重阳节期间,各种各样的菊花,正是盛开的时候,所以观赏菊花也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赏菊花的节日习俗,传说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以隐居、赋诗、饮酒、爱菊闻名,后人就效仿他,也希望自己的风光和陶渊明接近,于是就有了重阳赏菊花的习俗。

5、饮菊花酒

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就是用菊花作为原料酿制而成的美酒。在《西京杂记》中有记载说:每年菊花盛开的时候,采集菊花的茎叶,杂以黍米酿成,至来年九月九始熟。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