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南华早报》12月6日文章,原题:欧盟为何不能拒绝中国的魅力攻势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将于本周抵达北京,参加中欧领导人会晤。

欧盟解冻与北京的冰河期的希望并不大。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目前的情况可能让我们有理由看到转折点,哪怕只是出于双方的需要。

此次峰会将是自疫情以来的首次面对面会谈。布鲁塞尔和北京之间关系恶化的原因从经济利益到地缘政治利益不一而足。最近一次争执的起因是欧盟宣布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进行反补贴调查。这尤其折射了中欧关系的现状。与本世纪初在家居用品方面类似,中国已成长为电动汽车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2023年前7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盟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12%,较2021年增长361%。

最新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将占欧洲汽车市场的15%至16%。然而,就像中国过去的其他产品一样,欧盟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太便宜,认为是政府补贴造成的,担心中国为了本国汽车而干预市场。因此,欧盟委员会在10月份启动了对补贴的调查,这引起了中国的不满。除了这些最新的分歧之外,欧洲议会此前投票决定暂时搁置中欧投资协定。这一切都发生在欧盟转向对中国“去风险”的时候。

对地缘政治的看法仍存在分歧。在许多欧洲国家,尤其是中欧和东欧国家,中国对俄乌冲突的态度被视为中欧关系未来的关键因素。但事实是,欧盟的首要利益一直是经济利益,现在也仍然是经济利益,在这方面双方必须达成共识。

这也不是一个二元选择。欧盟可以并坚持其“去风险”的做法。但与此同时,欧盟也要意识到,中国仍然希望中欧关系保持稳定并实现经济增长,因此,对可能取得的进展持开放态度。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上述议题争议性太大,但这对双方都可能是一个机会。

在地缘政治上,欧盟显得不自量力。但在贸易和投资方面,欧洲对中国仍然不可或缺,反之亦然。毕竟,作为一个组织,欧盟仍然是北京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2022年,中欧贸易总额约为8500亿欧元。相比之下,中美之间的贸易为7500多亿美元。

欧盟在中国问题上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欧盟希望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但另一方面,欧盟仍然依赖于中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绿色技术。

中国并非完美,但没有国家是完美的。至少在中国问题上,欧盟知道自己在与谁打交道。此外,在不久的将来,欧盟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美国市场仍然非常难以预测,如果明年总统大选后特朗普重返白宫,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欧盟烧毁与中国的合作桥梁,或寻找印度这样的未知数作为替代,可能会招致灾难。因此,本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是开启新篇章的契机。如果欧盟与中国的关系能正常运转,而且能确保未来的持续繁荣,那么双方都需要对方,也都会过得更好。(作者托马斯·福尔克,乔恒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