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之内,2支域外国家的海军舰队,先后进入马尼拉湾,对菲律宾进行访问。而在南海局势微妙之际,这些外军船只访问马尼拉,必然有着特殊的用意。

首先抵达马尼拉湾的,是由大型反潜舰“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潘捷列耶夫海军上将”号和油轮“佩琴加”号组成的俄罗斯海军分舰队。

较晚抵达的这是印度海军的反潜护卫舰“卡德马特”号。在抵达马尼拉湾后,俄印海军都与菲方举行了一些交流活动。

南海有变48小时内,2国舰队抵达菲律宾,俄印想为菲撑腰出头?

【首先抵达马尼拉湾的,是俄罗斯海军分舰队】

而在中国与菲律宾海上力量,刚刚在仁爱礁和黄岩岛进行了两次交锋,南海局势再度恶化的背景下,这两支海军舰队抵达马尼拉湾,无疑会让菲律宾国内不少人产生某些错觉,认为这些舰队都是来给菲律宾撑腰的。但从实际情况上来说,俄罗斯和印度海军此行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

这一点从两国军队和外交部门,在访问期间的行动就可以一见端倪。

在舰队抵达马尼拉湾后,俄方行事其实较为低调,只安排了一些常见的开放活动,并让自家船员上岸,浏览当地名胜古迹,但没有安排与菲律宾军队的联合演训。

俄驻菲大使巴甫洛夫在欢迎活动之中,也只是重申了两国的传统友好关系,强调俄方愿意积极发展与菲律宾的多领域双边合作,并没有提到南海局势。

南海有变48小时内,2国舰队抵达菲律宾,俄印想为菲撑腰出头?

【俄罗斯驻菲律宾大使巴甫洛夫登上了俄军舰船】

反观印度海军,在正式进入马尼拉湾之前,就与菲律宾海军一起,在南海进行了一次海上伙伴关系演习。

印度驻菲大使库马兰对菲媒表示,印菲两国在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上有着所谓的“共同利益”,这位大使还提起了中菲近期的海上对峙,强调印度将全力支持“菲律宾朋友”,并呼吁建立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在仁爱礁等问题上支持菲律宾的态度,十分明显。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俄罗斯和印度近些年积极发展与菲律宾关系的根本目的,并不相同。

俄罗斯近些年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在军事、能源等诸多领域的合作,积极发展多边关系,主要有3个目的:寻找经济增长点、抗衡西方制裁、扩大自身地缘影响力。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抗衡制裁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所上升。

南海有变48小时内,2国舰队抵达菲律宾,俄印想为菲撑腰出头?

【俄军舰队此前访问了东南亚多国】

而在俄方整体的东南亚战略之中,菲律宾虽然是重要的一环,但不是最为关键的。俄方拉拢菲律宾,更多地是为了推动两国在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俄方这支舰队此前也是接连出访了东南亚和南亚多国,回程时的最后一站,才到的马尼拉。

因此,俄军舰队在中菲海上交锋的第二天,进入马尼拉湾,更多地是一种巧合。

俄方的问题,主要是在考虑实现东南亚战略目标的同时,没有及时、充分地考虑到己方舰队现在访问菲律宾,对中俄关系可能的负面影响。

当然了,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俄军这种不针对中国,只是为了维持东南亚影响力的行动,对于中俄关系以及南海大局的影响相对有限。

南海有变48小时内,2国舰队抵达菲律宾,俄印想为菲撑腰出头?

【停靠在马尼拉湾内的印度海军舰船】

相比之下,印度海军的行动则截然不同。

毕竟,新德里的“东向行动政策”本身就带有限制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提升,从这一方向上分散中国精力,缓解中印边境方向压力的意思在里面。

可由于综合国力等原因,新德里其实没能彻底将任何一个东盟国家,拉到自己身边,越南等国都是在保持与印度友好的同时,也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杜特尔特执政时期的菲律宾,也是如此。

这也就导致,新德里方面虽然给很多东盟国家送钱、送军舰,可没能在双边关系上取得质的突破。现在好不容易赶上了政府换届后,菲律宾外交政策调整,印度方面自然会加紧拉拢。

而军事合作恰恰是印菲合作的一个关键环节,此前菲方就向印度订购了几套“布拉莫斯”反舰导弹,并准备部署到南海、巴士海峡方向上。今年11月时,印度还提出向菲律宾提供7架直升机,供该国海岸警卫队救灾使用。

南海有变48小时内,2国舰队抵达菲律宾,俄印想为菲撑腰出头?

【印度驻菲大使库马兰登上了印度军舰发表讲话】

可见,此次印度军舰访问马尼拉,就算不是看到南海局势恶化后,临时安排的针对性行动,也是本就带有搅动南海局势,拉拢菲律宾共同对抗中国这一目标的既定军事外交活动。对于南海局势的负面影响,必然会大于俄方的访问。

最起码,印方这种明显带有支持性质的举动,会让此前与美澳进行了海空联合巡航的菲律宾,感觉自己又有了一个强力外援的支持,进而在南海问题上越发大胆。

俄印的不同动作,其实也反映出了,东南亚地区作为全球关键战略地带的特殊性。在多方势力都在积极布局东南亚的情况下,这一方向上的地缘局势也会变得更加微妙。

而对于中国来说,虽然无法在短时间内,促使菲律宾重回昔日的务实外交路线,但我们仍旧可以通过发展与其他东盟国家的关系,确保自身在这一方向上的合法利益,对冲美印等国动作的负面影响。近期,我们在越南方向上的动作,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